王殘陽:公屋,該為誰而建?

2020-12-01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殘陽】

「梁國雄終於當不成議員嘍!」8月初,香港立法會就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梁國雄等4人因在立法會宣誓過程中不真誠,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一事,正式刊憲宣布議席出現空缺。不出意外,梁國雄等人大概率會利用法律訴訟程序作最後垂死掙扎,但其當不了議員,基本已成定局。

為什麼大家對梁國雄比較關注,一方面,梁國雄一直自詡為香港「民主鬥士」、「民意代表」,在立法會無理取鬧、長期跟政府對著幹,在立法會「拉布」,掣肘政府施政;另一方面,他從2004年起連續當選了3屆立法會議員,領著數額不菲的議員薪酬及福利,卻還霸佔著政府提供的公屋裡。可這次可沒有那麼簡單,喪失議員資格從去年10月12日起生效,意味著他還面臨退還所發薪金以及已支出的運營費用、訴訟費用共約500萬元港幣,終於吞下了自己種下的惡果、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大概率面臨破產的梁國雄,這次可以「心安理得」地住著他的公屋了。

「長毛」梁國雄常在香港立法會上「拉布」拖延時間(圖/港媒)

香港公屋的記憶是慘澹的

香港土地資源緊張,住房問題是個大問題,很多低收入家庭多年的夢想就是住上政府提供的公屋裡。網上甚至流傳著一份港女擇偶排行榜,公屋戶主赫然排在第四位,僅次於持有已供完物業人士之後。甚至還出現過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港男因為申請到了公屋,立即把談得好好的女朋友給甩了。這可讓人大跌眼鏡了,公屋真的有那麼好嗎?

其實,公屋的由來並沒有那麼美好,更多的是慘澹的記憶。1953年聖誕節,香港石硤尾棚戶區的那場大火,造成40餘人死亡5萬多人流離失所。當時的港英政府為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在限定的區域建立一批住宅,號稱徙置區,開啟了香港的公屋時代。公屋的條件非常簡陋,房間小、沒陽臺、沒有獨立衛生間,只能說是勉強的棲身之所。

隨著60多年的發展,香港公屋更新換代,條件相比初期要好很多,但仍舊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保障。23.3平方米的面積住上一家大小3個人,吃喝住都在裡面,逼仄的環境真讓人透不過氣來。香港人愛戶外運動跟惡劣的家居環境不無關係。

公屋為社會安全穩定兜底

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可供開發的更是少之又少。香港人口密度大約6500人/平方公裡,屬於全球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之一。在供給少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香港經濟的騰飛伴隨著香港房價的節節上漲。

香港崇尚的是自由經濟,經濟發展的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但經濟領域的「積極不幹預」政策,很容易導致財團坐大,壟斷涉及重大民生問題的行業,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也沒有予以及時調整幹預。最終的結果是,在香港社會繁榮外表下,貧富懸殊問題已經非常突出,2016年基尼係數已達到0.54左右,全港有近100萬人屬於貧困人口,佔總人口數約1/7。這種態勢下,極容易引發社會安全問題。香港2014年發生的非法「佔中」活動,其中基層市民的不滿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有推波助瀾作用。

過去20年香港基尼係數變化(圖/聯合早報)

如何化解矛盾?住房問題是首要問題。特區政府歷任行政長官都在想盡辦法予以解決。出樓市「辣招」、增加公屋數量等等。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一方面,政府需要照顧底層民眾的需要,要大量的推出新的土地,從供給側方想辦法降房價,但另一方面,房價蹦盤式下降必然造成社會經濟的紊亂。特別是許多供樓中產將面臨著破產,這一點在1997年、2003年的經濟危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問題總要得到解決。政府在地產商的反對下,在基層民眾的強力需求意願下,只能盡力拓展公屋數量,以保證儘可能多的人有房可住。

截至2017年3月,香港共有241個公屋村,總共有 80.5萬個單位,為超過200萬人(約佔全港人口3成)提供居所,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儘管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達4.6年,但不管怎麼說,只要有希望,社會就會安寧,只要有盼頭,基層民眾積極向上的努力就不會停滯。像新一屆特首林鄭月娥就是從公屋裡走出來的優秀代表,必將激勵著眾多住在公屋裡的青年不斷努力奮進。

相關焦點

  •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28.83萬宗,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較上季度的3.9年延長,再創新高。  房委會解釋,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公屋新增需求持續上升,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而土地是最關鍵的瓶頸。香港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如果情況持續,輪候時間或於年底升至4.5年,建議政府物色土地加快建屋,並考慮將工廈改建成臨時居所。
  • 澳門公屋資源要分配在刀刃上
    廣建公屋是否是解決現有房屋和社會問題的出路?新城A區規劃建成容納十萬居民的新公屋社區,是否有助促進社會和諧的施政目標?是否贊成政府加速廣建公屋,以滿足到社會上各階層對公屋的需求?
  • 社評:政府收回土地建公屋,香港應當做到
    香港民建聯近日提出動議,呼籲特區政府援引《收回土地條例》,將目前處於私人名下的部分閒置土地收回並用於公屋建設,彌補普通市民住房的緊迫缺口,以期3年內取得實效。這一倡議在香港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我們認為,政府收回土地建公屋的動議切中了香港民生的重大軟肋,值得特區政府積極考慮。
  • 透視香港公屋制度:一半人口安居的"政府樓"(圖)
    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尺金之地,卻被全世界公認為有效解決社會居住保障問題的典範。總結其中「奧秘」,香港人概括得很簡單:「沒錢的找政府,有錢的進市場。」——不多不少,在香港政府出錢的保障性住房和房地產商品房剛好各佔半壁江山。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兩任房屋主管部門「一把手」,期望獲得對該「範本」更深入的解剖分析,以供內地各界借鑑。
  • 住房創新|香港公屋:一場大火帶來的住房改變
    當時的港英政府算了一筆帳,發現若給所有居民發放補償金,倒不如建些安置大樓。這樣既減少了經濟開支,又給居民提供了長期居住的場所,避免未來再發生火災。後來,政府在火災發生地建了29棟7層高的徙置大廈,這就是香港的第一個公屋小區——石硤尾邨。1954年起,逐步建立起來的香港公屋,滿足了大量的中下階層的房屋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幹預過熱的房屋市場。
  • 再看新加坡公屋政策/陸劍寶
    1965年,新加坡建國初期,李光耀曾訪港請教公屋建設經驗,最後發展為新加坡「組屋」模式,至今令80%以上的新加坡人安居樂業。新加坡在土地和房屋開發方面面對的挑戰比香港和內地更為複雜,其土地房屋政策卻能青出於藍,香港甚至內地在大規模的高度城市化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借鑑。
  • 香港公屋政策值得借鑑讓公租房真正姓「公」
    ,一旦被發現,將避免不了牢獄之災誰是香港最幸福的人如果一個公屋家庭月入一萬元,繳納租金水電後大約還有八千餘元。第一類是公屋,就是只能用來租賃的公共房屋,與內地廉租房的概念相當接近。香港的公屋很有特色,港人基本上能從建築的外觀作出判斷。現在此類住戶人均居住面積為12.8平方米,因此以香港標準的一家四口(一對夫婦加兩個孩子)來計算,一般的公屋面積是50平方左右。大多數公屋的租金每月為1500元港元以下。以香港新界的沙田地區為例,50平方米的私人房屋租金大約是每月一萬左右。
  • 香港公屋申請逾26萬 一般申請者平均要等5年半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2月12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公屋輪候數字持續處於高水平。近日,香港房委會公布,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有26.76萬宗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仍維持在5.5年的高位,繼續落後於「三年上樓」的目標。
  • 香港「90後」為住公屋不要事業 學者:可悲
    香港的低收入人群可以申請公屋,這讓一些年輕人看到了另類的「機會」。一名香港「90後」的小年輕,在網上傳授自己輪候公屋的經驗:滿18歲開始部署,副學士畢業後只做散工確保收入不超標,3年達成上樓大計。此舉惹來網民炮轟。
  • 港媒:香港樓價全線向上 公屋價格頻頻「破頂」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樓價全線向上,連向來被視為基層保護網的公屋也頻頻破頂,造價升至「5球」水平,居屋更直撲900萬元(港幣,下同)關口。資料圖:香港尖沙咀繁華商業區的老式居民樓。
  • 張炳良倡在香港偏遠地區建公屋 增加市民居住面積
    原標題:張炳良倡在香港偏遠地區建公屋 增加市民居住面積  中新網9月9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上周發表諮詢文件,提出未來10年提供47萬個單位的目標,同時要改善居住環境。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8日表示,房委會可研究在偏遠地區公共屋邨提高編配的面積,改善市民的居住面積和質素。
  • 香港公屋輪候平均需等5.5年 創18年來新高(圖)
    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香港房委會12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約有150200宗一般公屋申請,及約117500宗配額及計分制之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跟截至6月底的數字相比,不論一般公屋申請,還是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同樣減少400宗,令整體申請數目減至267700宗,為4年以來的新低。
  • 陳帆:香港特區政府建議為公屋租戶提供兩個月租金寬免
    中新社香港6月24日電 (記者 韓星童)按照香港公屋租金調整機制,今年的租金上調幅度為9.66%。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24日出席香港特區立法會會議時表示,局方得知租金檢討結果後,已向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建議,為公屋租戶提供兩個月租金寬免,以抵消租戶所受到的影響。
  • 香港試水老人免租金居住計劃:近30萬人等公屋,無房者如何安家?
    旨在「一石二鳥」的新政如能奏效,則可為深度老齡化社會尋找一種新的綜合性居住安排香港沙田某社區外景。即將建設的免租金長者住屋便在附近選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覓地建新房耗時較久且困難重重,而在現有公屋社區內的公共設施用地中,通過騰挪建設組合型小型長者專屬公屋所需克服的障礙較少。
  • 香港的公屋與居屋
    香港的「公屋」與「居屋」,已實現了香港55%市民「居者有其屋」願望。香港1978年開始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到2009年,所有的居屋賣掉之後,這個與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就完成了它歷史的任務。  「公」與「私」相對,只要程序合法,條件合格,人人可住。「公屋」理解成我們容易了解的語言就是廉租房,很多的人是通過租的方式來獲得它的居住權。
  • 深圳效仿香港公屋 保障房供應持平商品房
    以產業創新升級和高端製造業為傲的深圳,正在承受高房價帶來的隱性損失,其中人才吸引力的下降更是當務之急。壓力之下,深圳市政府祭出利器:成立人才安居集團,提供低成本住房。記者從深圳住建部門及相關專家處獲悉,深圳正在探索一個類似香港公屋和居屋體系的住房保障計劃,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這些政策性住房的數量或將超過商品房。
  • 中新天津生態城公屋為城市建設添「綠」
    天津北方網訊:建築表面太陽能光伏板提供電能、用地源熱泵供熱製冷……日前,本市首座「零碳排放建築」──中新天津生態城公屋展示中心獲得2017年度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二等獎,這個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就是天津生態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綠建技術部部長杜濤。
  • 梁振英今日公布2015施政報告 首推公屋出售政策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將公布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昨日他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政府會多管齊下,增加資助出售房屋和整體房屋的供應量,其中包括首次推出公屋出售政策。  前日香港居屋出售2000多套住宅吸引了4萬人交表申請購買,超額認購達18倍,梁振英指出,新一期居屋出現大比例超額認購,說明私樓樓價上升,不少中產家庭無能力購買私人樓。
  • 香港人買不起房可住公屋 我們該學習什麼?
    同樣面臨著高房價的局面,被戲稱為「彈丸之地」的香港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沒錢的找政府,有錢的進市場香港不僅被譽為「購物天堂」,同時也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網易房產查詢資料獲悉,2009年香港房價折合為35361元人民幣/平米,與同期上海房價相比高出86%,去年10月,香港一套高層複式公寓更是以67.5萬元/平米的成交價刷新世界紀錄。
  • 香港將放寬公屋養狗政策
    香港將放寬公屋養狗政策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人民網香港9月22日電 香港房屋署將放寬公屋飼養狗只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