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閃耀的夜空,北鬥七星熠熠生輝。千百年來,她忠誠守護著春夏秋冬的輪迴,堅定指引著奮力前行的方向。
在中國大地,一群默默仰望星空、守望星座的「北鬥人」,幾十年夙興夜寐,把機房當戰場,把崗位當戰位,用忠誠、堅定鐫刻下奮鬥不息的壯美詩篇,他們身份鮮為人知,名字卻格外響亮。他們,就是北鬥系統的大腦——地面運控系統團隊。
1994年,國內航天領域歷經艱難的工程立項論證之後,北鬥一號終於正式上馬。譚述森院士深情地說:我們要牢牢把握自己國家的安全命脈!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這巨大的差距需要人類的智慧和奮鬥去填補。北鬥建設之初,一無技術、二無經驗、三無人才,在很多人看來根本不可能!
「困難再大、風險再大、壓力再大,也要背水一戰,建成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譚述森院士和地面運控系統建設者們敢於擔當,立下了「按時完成任務」的軍令狀。
隨後,譚述森院士帶領北鬥一號運控系統團隊從零做起、摸著石頭過河,邊研製系統、邊發展理論、邊創新技術。無論是工地、機房、實驗室,還是海島孤礁、荒漠草原,到處都有他們日夜奮戰的身影。經過200多個日夜鏖戰,他們攻克解決了460多項技術難題,創造了我國複雜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蹟。
2000年10月,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一顆衛星被送入軌道。時隔兩月,第二顆衛星成功發射,世界為之矚目。
「北鬥系統是國家命脈工程,也是大國標誌,作為強國重器,必須做大做強。」北鬥二號地面運控系統總師周建華說道。
北鬥二號系統建設,較北鬥一號體系更龐大、技術更複雜、戰技指標更高,作為任務主體的地面運控系統團隊,面臨很多開創性和挑戰性的難題。
周建華總師率領地面運控系統全體建設者們一路闖關,一路突破,首次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功能深度融合的技術體制,開闢了國際衛星導航領域新路;首次採用了混合軌道星座,填補了高精度時間基準空白,北鬥用戶終端全部裝上了自主研製的「中國芯」……一路坎坷,一路前行,「北鬥人」終於取得了北鬥二號技術創新的整體性突破。
2012年12月,北鬥二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賀電:該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是國家和國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站在前兩代星座的肩膀上,北鬥三號從設計之初就高起點高標準,開啟了從並跑到領跑的徵程。
「歷史責任傳遞到了我們這一代北鬥人手中,我們要建成世界最強的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高穩定強實時高可靠缺一不可。」北鬥三號地面運控系統總師陳金平堅定地說。
創新沒有止境,夢想沒有極限。北鬥三號在建設之初,就兼容了GPS、WAAS以及北鬥RDSS,又增量發展了精密單點定位、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等新型服務能力。
面對史無前例的難題,陳金平總師創造性地提出北鬥三號地面運控系統分階段增量建設、融合共享、集約高效運行、智能運維等七大建設思路,攻克了星間鏈路、精密定軌與時間同步、高精度原子鐘等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了北鬥三號地面運控系統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陳金平總師和各級領導的帶領下,地面運控團隊秉持著「總體能力就是戰鬥力,總體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沙場點兵」的理念,團隊上下一盤棋,輪番打響攻堅戰、保衛戰、衝刺戰,「5+2」和「白加黑」工作模式馬力全開,終於在2020年6月底,提前半年完成了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的收官驗證任務。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賀電: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歷史功勳!
回首來路,穿越激蕩三十年,北鬥趟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在導航領域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
有了北鬥
就有了朝著夢想前進的方向
有了他們
才有了永不墜落的北鬥星辰!
作者:敬必剛、王冬霞、張天橋
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裝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