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臺灣不靠大陸經濟增長世界第一,卻被踢爆去年是臺灣有史以來,對大陸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對此民進黨的回應是,「這證明了大陸需要臺灣」。
馬英九時期臺灣出口大陸是「賣臺」,到了蔡當局就變成臺灣好棒棒,這樣的雙重標準不讓人意外,但這次民進黨等於是說「除了大陸的世界不需要臺灣」,鬧了政治上的大笑話。
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從2015年的39%上升到2020年的43.8%,民進黨說這是因為臺灣競爭力強,「大陸需要臺灣」;那麼世界上其他國家佔臺灣出口的比例減少了,按照民進黨的邏輯,難道「除了大陸以外的世界,不需要臺灣」?
簡單照樣造句,新南向18國佔臺灣地區出口的比重,從2015年的21.1%下降到17.7%,「新南向國家不需要臺灣」;歐盟28國佔臺灣出口比重,從8.5%下降到7.5%,「歐盟不需要臺灣」…。請問民進黨,可以這樣說嗎?
持平而論,進出口一定是交易雙方「互相需要」,民進黨不是完全說錯,但刻意不提臺灣需要大陸的一面,又未免居心不良。在兩岸當前的政治僵局之下,臺灣的對陸出口還能節節升高,真正證明的,是當年反服貿團體對大陸「以經逼政」的指控是危言聳聽。
今天台灣真正的困境,不在於為什麼對大陸的出口增長,而在為什麼對其他地區,對歐盟、對新南向的出口比例減少了。臺灣在經貿上的被孤立是現在進行式,這才是當年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希望為臺灣突破的障礙。
去年臺灣的經濟增長,應該感謝的人很多,要感謝臺灣的陳時中,也不能不感謝大陸的鐘南山。如果不是大陸有效的控制疫情,如民進黨當局坦承的「大陸復工最早」,臺灣那來的「被需要」,又怎麼會在服務業、觀光業停滯的2020年,還有出口大陸這樣一個大亮點?
「仇中」是民進黨最廉價的神主牌,但從任何角度來看,去仇一個出口43.8%的經濟體,都是很莫名其妙的一件事。蔡英文說「開放萊豬已經沒有迴避不處理的空間」,其實臺灣真正沒有迴避不處理空間的,是如何務實地看待兩岸關係。
從在野到執政,民進黨可以從「反毒牛」變成「萊豬好棒棒」;從「ECFA是糖衣毒藥」到「過去籤訂ECFA是好的」;既然民進黨這麼會髮夾彎,何不連「仇中」也來個大轉彎呢?
作者為野臺製作人練鴻慶,本文發表於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