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區長孫濤近期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孫濤長期濫用職權、借「影子公司」輸送利益的問題也浮現在公眾面前。
記者發現,近年來,在天津查處的市管幹部涉嫌職務違法犯罪案件中,以「影子公司」謀取私利的現象時有發生。那麼,什麼是「影子公司」?對這一現象又該如何整治?
天津市國資委黨委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召開國資系統警示教育大會,深刻剖析嚴澤生、包立傑等國企一把手利用「影子公司」謀利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國資系統黨員幹部敬畏黨紀國法、強化自律意識、增強拒腐防變能力。
「影子公司」實質是政商勾肩搭背
多名參與相關案件查處的調查人員告訴記者,所謂「影子公司」,主要是指隱藏在黨員幹部身邊,通過非正常政商關係,利用黨員幹部職權或者職務影響力謀取私利的市場主體。領導幹部隱身幕後,或設置中間環節,「左手轉右手」,或以經商辦企、包攬工程、批發項目等形式,實現權力變現。
記者觀察到,利用「影子公司」進行權力變現有三種常見形式。黨員幹部以親屬名義註冊公司,前門當官、後門開店,利用職權或者影響力開展經營活動直接謀取利益。東麗區政府原副區長張洪寶的親屬註冊多家公司,從事副食、文具、裝飾建材等批發零售業務,在張洪寶的指示、「介紹」下,轄區內機關、國有企業和部分民營企業都從其親屬開設的公司採購商品,僅一家大型企業採購金額就達上千萬元。
部分黨員幹部私下入股或入乾股,濫用權力、幫助經營,從企業收益中獲取利益。天津北方文創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總經理劉建超,借他人名義購買自己掌管畫社持有的拱圖公司股權,利用職務便利開展經營,通過所持股權增值獲取巨額利益。孫濤明知黨員領導幹部不允許經商辦企業,轉而以親屬名義與他人合作入「乾股」註冊公司,向關係密切的民營開發商打招呼幫助「合伙人」承攬工程,以「分配利潤」的名義收取好處費。
此外,有的幹部與社會企業或其他市場主體保持密切關係,利用權力長期進行利益輸送。天津市原城建委黨委委員、巡視員(一級巡視員)、副主任劉翠喬,與多家「影子公司」保持超過10年以上的密切關係,在審核建築承包資質、承攬項目工程等多方面進行幫助,並長期以節假日或者子女出國等時機,索取或者收受巨額賄賂。
「儘管『影子公司』表現形態多樣,但其實質是政商『勾肩搭背』,利用職務便利經商謀利。」天津市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然而「影子公司」又不同於簡單的違規經商辦企業。
利用「影子公司」謀利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領導幹部濫用職權或者影響力招攬業務、募集資金,腐敗範圍與權力邊界高度重合。二是有別於請託等「一事一結」的權錢交易行為,領導幹部與「影子公司」的交易合作長期存在,利益輸送鏈較為穩定。三是領導幹部往往通過收受乾股、隱名入股、背後操縱等方式加入,形式隱蔽,依附關係極難被發現。四是「影子公司」複雜多樣,既有「家庭式經營」,也有「權力掮客」代為管理的模式。
值得警惕的是,「影子公司」往往通過不正當競爭,幹擾正常經濟秩序,極容易形成腐敗團夥,破壞政治生態,影響十分惡劣。
利益勾連導致隱蔽性強
在天津市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副主任孫士健看來,一些黨員領導幹部黨性缺失,權力觀異化,既想當官又想發財,把權力當成自家謀利的工具,「打工意識」慢慢替代了公僕意識,「市場規則」悄悄取代了黨性原則,是「影子公司」存在的根源。
北方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包立傑就是典型。包立傑利用職務便利長期幫助特定關係人獲取貸款、推動業務合作。儘管某公司深陷借款糾紛,但為了一己私利,包立傑依然豪擲巨資抱薪救火,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風險。
「隨著和一些民營企業老闆越來越熟悉,認為彼此信任,保險係數也很高。」包立傑在懺悔書中道出了「影子公司」的生存土壤——領導幹部、企業老闆、親屬朋友、權力掮客等人構建起利益聯盟,形成利益共同體。領導幹部在幕後指點江山,企業老闆、權力掮客衝鋒在前,以「借照經營、掛靠施工」等方式進行生存經營活動。
利益捆綁之下,個別領導幹部和企業老闆等往往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不少落馬官員甚至放心地將所獲房產、股權等大額財物交由商人「朋友」保管和代持,妄想通過無痕操作逃脫法律制裁。
在利益誘惑下,一旦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不到位,用權任性、無所顧忌就成為必然。在擔任天津鋼管集團公司和渤海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期間,嚴澤生與下屬公司員工相互勾結,壟斷供貨業務。「因日常監督不夠有力,導致權力行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提醒和糾正。」參與案件查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這起典型案件中,普通黨員幹部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被擱置,致使「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執行不嚴格,民主集中制流於形式。
「影子公司」本身還有極強的隱蔽性。多名調查人員向記者介紹,現實中諸多「影子公司」都是依法註冊的公司法人,具有合法外表,進行利益輸送時也會通過「合規」包裝進行掩蓋,僅從客觀書證材料較難發現問題,往往在調查其他事實時才將「影子公司」等問題牽出。此外,黨員領導幹部與其背後的「影子公司」存在長期合作關係,雙方更易形成攻守同盟,給審查調查工作設置障礙,加大了案件突破的難度。
深挖細查剷除病灶
去年下半年,天津市紀委監委打響了一場「影子公司」專項治理攻堅戰。各地區各單位緊盯領導幹部及其親屬和特定關係人,聚焦審批監管、大宗採購、房地產開發、工程招投標、公共財政支出等10項重點問題,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特點和實際,細化完善治理內容,期間共組織3萬餘名處級以上幹部及相關人員開展自查自糾,處置問題線索564件,30名領導幹部主動說明問題。
「既堅持從嚴要求、嚴肅處理,又把握運用政策、做到實事求是,精準運用『四種形態』,發揮查辦案件最大效果。」天津市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專項治理期間共約談提醒17人,批評教育14人,誡勉談話10人,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對64名嚴重違紀違法者,嚴肅依規依紀依法查處,在全市範圍內形成強大震懾。
此次專項治理發現,「影子公司」易藏身於招標投標、工程建設、園林綠化、政府採購等重點領域,違紀違法人員也多為掌握實權的領導幹部。因此,在監督過程中,要盯住重點領域和「關鍵少數」,增強甄別能力,提高對「影子公司」的判斷,將企業經營與權力因素相結合考量,對經營者與黨員幹部之間的密切關係增強警覺性,將監督做細做實、監管嚴密有力。
為促進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天津制定《關於進一步規範市管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試行)》,從嚴管好「關鍵少數」,明確要求領導幹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以委託代持、隱名投資等方式規避規定。
「影子公司」涉及面較廣,需要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天津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應結合典型問題及政治生態情況查找監管漏洞,對現有制度機制進行審查、評估和清理,及時修訂完善,形成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健全領導幹部親屬及特定關係人經商辦企業登記報告制度,引導領導幹部自覺把權力在陽光下「曬一曬、晾一晾」,防止權力背後滋生「影子」,掃除附著在其背後的「黑手」。
該負責人建議,在招標投標、項目審批程序上,要做到公正透明,著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財政大額資金、專項資金的使用,要通過健全民主決策機制,嚴禁獨斷專行一言堂,解決權力過於集中、決策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上海緊盯重要崗位、重點幹部的規範和監管,針對某些領導幹部「一家兩制」「官商一體」等問題,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本市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要求和管理越嚴。對填報親屬無經商辦企業情況的領導幹部,按每年20%的比例抽查,對發現存在利益輸送等違規行為或「明退暗不退」情況的,依紀依法嚴肅處理,真正讓規矩發力、使鐵令生威。
為貪腐行為高發易發領域劃出紅線,是各地普遍做法。浙江明確禁止領導幹部插手幹預土地使用權出讓、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活動,提出24個「不準」。四川印發《關於嚴禁領導幹部利用地方名貴特產謀取私利的規定》,列出「六個嚴禁」負面清單,建立領導幹部參與地方名貴特產經營活動說明制度和違規收受地方名貴特產報告制度。從整治「提籃子」到查處「打牌子」,湖南先後出臺規定,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利用領導幹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謀求私利,對利用領導幹部親屬「打牌子」的,嚴肅追究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責任。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