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設立怎樣的人生目標?由蘇格拉底說起

2021-01-11 金汐筆談

公元前399年, 蘇格拉底被雅典的民主政體判處有罪,被投入大牢,等待死刑。

之所以沒有立即處死,是因為在審判蘇格拉底前一天,一年一度由城邦派遣的朝聖大船出發了,按照當時雅典的習慣,在這艘船回來之前不能進行死刑。

於是蘇格拉底就一直被囚禁著,等待大船回來之後行刑。

在此期間,蘇格拉底的朋友們積極籌劃,已經計劃好了讓蘇格拉底越獄的一切安排,並買通了看守,潛入牢房,勸蘇格拉底越獄逃走。

等待自己的死亡,對多數人而言都是一種煎熬。

然而聆聽著死亡倒計時的蘇格拉底,卻在安詳地睡著。

蘇格拉底的朋友克裡託見狀,不忍打擾,等到蘇格拉底自己甦醒,才告知緣由。

然而,蘇格拉底拒絕離開,選擇從容赴死。

行刑時分,蘇格拉底毫不猶豫地飲下毒藥,甚至帶有一絲歡愉。當毒性發作,他依然保持鎮靜,在朋友們環繞的中間安詳離世。

蘇格拉底即使面對死亡也依然鎮靜的態度令經常焦慮的現代人覺得很遙遠,而他的人生目標具有更大的啟發意義。

蘇格拉底的人生目標

蘇格拉底為什麼不越獄逃跑呢?

因為這違背了他的人生原則。

蘇格拉底給自己定的人生目標是「不作惡」。

越獄對於蘇格拉底來說,就是作惡。

在《克裡託篇》中,蘇格拉底闡釋了不越獄的理由。

在任何處境下,人都不應該作惡。所以沒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說,作惡是絕對意義上的可恥,也是絕對不能允許的,絕對到什麼程度呢?

「即使人們受到惡待也一定不能作惡。」

這是蘇格拉底的絕對原則。

因為有了這個目標,蘇格拉底恪守著這個原則,遠離「惡行」。

蘇格拉底認為,惡行來自無知。這是古希臘倫理學的基本觀點,先不提這種觀點的對錯以及後世的變化,只說在這種觀點下,可以得出有智慧就有助於遠離惡行。

所以蘇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智慧。在雅典與人們辯論,問他們關於正義以及其他美德的知識。當他得到一個答案,他就更深層次追問,去看答案是否能站得住腳。

他經常發現答案並不牢固,在更深一步探究中,更多的答案破滅,蘇格拉底的追問讓人們知道,他們並不像他們以為的那樣有智慧。

通過這種哲學辯論,蘇格拉底使自己離無知遠一點,多一點智慧,就距離「作惡」更遠一些。

但很多雅典人追求外在性目標,例如金錢、名聲、地位,視蘇格拉底為障礙,他們不喜歡被人揭露自己無知,於是把蘇格拉底投入監牢,宣判了死刑。

蘇格拉底說他不知道死是善的還是惡的,因為他還沒死過。他認為死是一種永恆的入睡或者另一種人生,但他不知道,他也就不假裝知道死是不是惡的。

因為不知道是不是惡的,所以「死亡」與他的人生目標並不衝突,蘇格拉底得以從容赴死。

追求與避免

蘇格拉底的人生目標是「避免型」目標,也就是說,他沒有追求達到某種目的,而是要避免某種結果。

追求型的人生目標的就是要達到怎樣的結果,最典型的如變有錢。

因為追求這個目標,所以設定這個目標的人與目標之間就有很大距離,而最終的目的是縮短或者抹平這段距離。

很多人只看到了實現目標之後的光耀,卻忽略了從自己所處的位置到目標之間那段路程。

只有能負擔那段旅途的荊棘,才能說這是自己甘願付出一生所實現的目標。

很多時候人們羨慕的不是實現目標本身,而是實現目標帶來的榮譽和快感。

而這種正面的東西,任何人都喜歡。

例如日出是壯麗的,然而看日出要經歷早起、等待,以及爬山的艱辛。

人們不去看日出,並不是對日出不感興趣,而是不想為之付出其中的辛苦。

同樣,人人都享受舞臺上的精彩,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卻少有人能耐得住臺下的寂寞。

人人都喜歡經營企業帶來的利益,卻不想承擔背後的責任與焦慮。

追求人生目標就像選擇結婚對象,優點人人都愛,重要的是缺點你能否接受。

蘇格拉底的人生目標是「不作惡」,而他也知道為甘願承擔為此付出的代價——哪怕是死亡。

這樣的人生才是坦然的。

而我們大多數人,是只願意享受實現目標帶來的快樂,而無法付出追求過程中的艱辛。

能接受一個人的缺點才是愛這個人,同樣,能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艱辛,才是真正自己所認同的目標,否則,只是成功的虛幻罷了。

內在與外在

設定外在的人生目標容易焦慮。

因為外在的目標是有標準的,既然有個標準,就有很多事情是不由自己決定的。

而自己不能決定,就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比如,對於不要窮,和富有這兩種外在型追求,什麼標準是富有呢?什麼標準又是窮呢?

如果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極有可能陷入欲望的無底深淵。

這也給了很多販賣焦慮的人機會,他們抓住你想要怎樣,不想要怎樣的心理,來販賣焦慮。

如果你不買某某課,不做什麼什麼,就會窮,或者就不會富,反正你怕什麼給你來什麼。

而這種焦慮又因為網絡的快速傳播而擴大,例如以前,信息傳播沒有如此便捷,人們買股票也是去交易所查看,再後來是電話,而今一個手機軟體,隨時讓你查看情況,隨時影響你的情緒。

這也是人們面臨的信息過載的問題,傳播不發達的時候,人獲得的信息有限,尚有時間留給自己思考,然而如今,販賣焦慮通過傳播製造「稀缺」的感覺,讓你覺得只有抓住他給你的技能(課程)才能實現/遠離你的目標。

同時,販賣焦慮的人還放大了犯錯的後果,因為這樣,才讓你無法承擔犯錯(不買課/產品等)的代價,因為沒有機會,所以要珍惜這次機會。

而對於內向型目標的人來說,焦慮就少了很多,自己變好、不作惡,這些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不會因為上了幾節課,買了什麼產品而距離目標近一點,也不會因為犯了錯而永世不得翻身再無機會。

犯了錯,改正就是了,從錯誤中分析原因,正好距離我們實現「更好的自己」「不作惡」等目標近一點。

這並不是說追求型目標不對,而是要自己給自己定義,不是以被別人定義和比較的心態來生活。

羅素說,「比較的思維是致人死命的習慣。」

富有和不窮,相對於對自己內心的要求,永遠是外在的,也是會變化的,今天賺了錢覺得不窮了,看見朋友或者其他人賺了更多的錢,又會不平衡,所以才焦慮。

對自己設定內在的要求,則不會與別人比較。

把努力變成「不要變懶」,把進步變成「不要退步」,這樣「避免+內在」型的目標,會讓人更輕鬆,也更容易實現。

畢竟每天努力是很辛苦的,沒有人有那麼強大的神經讓自己天天勤奮,然而不要變懶卻是一個跟自己比能自己衡量也容易堅持下來的目標。

蘇格拉底一直是一個快樂的人,因為他的目標是內向型的,沒有人能阻止他,也沒人能評判他。他一直勇敢而嚴肅地追尋著他的目標,即使死亡也無法動搖分毫。

人生終歸是自己的,人也必須對自己負責,這也是德爾菲神廟上那句名言「認識你自己」的真意。

相關焦點

  • 怎樣的人生值得度過?蘇格拉底和歐拉有話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 蘇格拉底1726年,出身平凡的美麗文盲,傳奇女沙皇凱薩琳一世向歐洲廣撒英雄帖,招募傑出的科學家到俄羅斯科學院任教。俄國皇家科學院由彼得大帝於1724年創建,當時是一個對外頗具吸引力的地方。
  • 怎樣確定人生的目標
    人生的成敗在於規劃。哈佛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等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有較模糊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長期目標。
  • 蘇格拉底的牧羊犬
    蘇格拉底說:確實是會遺傳的,但有個麻煩,那就是:金子的爸爸有時也會生出銅鐵的兒子,銅鐵的爸爸有時也會生出金子的兒子。所以,老天爺交給人間統治者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好好來做他們後代的監護人、認真了解他們後代的靈魂中究竟混迷的是哪一種金屬。
  • 《哲學的思與惑》中的蘇格拉底
    今天要開始哲學通識的部分,讓我們從最開始最簡單的哲學講起,回到蘇格拉底,去看看我們應該做什麼,基礎價值觀如何指導我們的行為。斷片一本書以柏拉圖的《格黎東篇》來說明「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以休謨的《論奇蹟》說明「我們如何知道」的問題,以《彌蘭陀王問經》說明「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分別對應於通常哲學教科書中的倫理學、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看得出來,作者是力圖以淺顯和感性的語言來解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斷片二實際上,哲學無處不在,即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
  • 蘇格拉底如是說
    你聽過蘇格拉底怎麼解釋愛情麼?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可以說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西方文化裡相當於中國的孔子,他同樣沒有留下著作,他的學生柏拉圖把他教授弟子時說的話整理後寫成了著名的作品《理想國》,為眾人所熟知。那麼,蘇格拉底是怎麼理解愛情的呢?柏拉圖問:老師,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說:你到麥田走一次,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但你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而且只可以摘一次。
  • 確定人生目標,我們才能高效行動
    在很短時間內,狄雲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轉變,由「萬念俱灰」變成「我要復仇」。相應地,學習武功也由「要我學」轉換成「我要學」。促使他心理快速轉換的,是丁典對他入獄情形的分析和推理。處於迷茫狀態的狄雲聽了丁典一番分析,結合以前諸多往事仔細推想,他認為自己確實是被萬圭冤枉的,而起因就是萬圭喜歡上了他的小師妹。以前,狄雲失去師妹後心中非常痛苦,但是又不能去恨誰。
  • 引導孩子設定人生目標
    由此可見,目標制訂得過於遠大或者過小,都是不可行的,唯有恰到好處的目標才能激勵孩子們不斷恰到好處的目標,才能讓孩子不斷地突破和超越自我,獲得更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也有人說,思想有多遠,人生就能走多遠。的確如此,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人生目標,往往決定了他的未來。
  • 如何確定人生目標
    當我們確定目標時,就應該全力以赴!否則,聽信他人或者左顧右盼,都將影響你的思緒和時間,並且還會導致我們一事無成!1.認真而慎重地確定目標當我們在確定目標之前,需要做些什麼工作呢?1)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有些人追求安逸,有些人追求穩定,有些人追求拼搏,有些人追求動蕩……關鍵是你,想要什麼?想要怎樣的生活方式?
  • 有目標的人生,叫旅行;沒有目標的人生,只能叫流浪,我要去流浪
    有目標的人生,叫旅行;沒有目標的人生,只能叫流浪。我要去流浪。人生就像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喝起來苦澀,回味卻有餘香;人生就是一條坎坷曲折的路,即使不斷跌倒,也要爬起來堅持自己的夢想和方向。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就會有希望!
  • 由唐嫣曬女兒玩具說起,怎樣選0-3歲嬰兒喜歡的玩具
    昨天,#唐嫣曬女兒玩具#,並且配文「寶貝的寶貝」,話題由4億閱讀、3.3萬討論,今天還在熱搜榜上第一名,可見大家的關注熱度。從很少曬女兒相關信息的唐嫣的這次展示中,也可以看出一位母親對寶貝女兒喜歡的玩具這件事的重視,和發自內心的開心。
  • 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人生需要目標
    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人生需要目標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從三十多年前的一份提案說起:教師節設立背後的故事
    教師節的設立是教育事業改革過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那麼,教師節的設立過程中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要從30多年前的一份提案說起。近代教師節的演變「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近代以來,曾有過以6月6日、孔子誕辰日、五一勞動節作為教師節。民國時期,教師生存狀況艱辛。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待遇菲薄,生活得不到保障。
  • 沒有目標的人生,一觸即怒!
    沒有目標的人生很無聊,無聊到七情六慾都沒有地方發洩。所以,一點點的小事就能讓人一觸即怒。心裡總有一股莫名的憤懣。雖然強壓著,但只要稍稍觸動,怒火即刻從心中爆發。即使不被觸動,卻也想方設法去點燃它。因為心總想完成點什麼事兒,可沒有目標,就胡亂地發作。
  • 孩子,請為自己的人生制定目標,並朝著目標前進吧!
    為自己的人生制定目標,並朝著目標前進吧!我們做任何事情前,都應該先想想做這事的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沒有任何目的,埋頭就幹,盲目地做,到頭來就會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但沒有成果,還浪費時間!《塔水德》上說:「一位百發百中的神手。如果他漫無目標地亂射,也不能射中一隻野兔。」成功的猶太人非常重視明確奮鬥目標的重要性。
  • 在一個不如意的大學裡應該如何努力?找到人生目標,堅持不懈
    那麼,在一個不如意的大學裡應該如何努力?找到人生目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然而像這種只能在不如意的大學裡,學生只有硬著頭皮堅持下去。可是並不意味學生在一個不如意的大學之中,就沒有更好的出路,沒有更好的發展情景了。其實主要還是在於學生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是消極的想法,學生可能真的就完了。可是學生如果是積極向上的想法,學生的前途會一片光芒。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的不選擇:可以看看豬是沒有選擇的,牛是沒有選擇的。「春去冬來,與葉同腐」是一種自然現象。牛其以耕地卻不懂鳥會飛翔。人生目標的錯誤選擇:人生目標有什麼任務呢?當然是來這裡適應這個世界,適應及促成這個宇宙的從無到有的規律。
  • 柏拉圖式的愛情與蘇格拉底式的愛情
    柏拉圖式的愛情與蘇格拉底式的愛情柏拉圖不僅僅接受同性戀為其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持一種浪漫的觀點,並在兩方面走得更遠。
  • 要給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
    人不能沒有目標。你可以試一試這種沒有目標的感覺,真的不能長久。一旦活得很鬆散,就會出問題。你會覺得很多事情沒有意義,但事實上是你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可大可小。短時間完成小目標,長期完成大目標,這樣朝著目標去奮鬥,人生就變得充實起來。一定不能讓自己太閒,那種以為什麼事情都不做就是快樂的想法,很致命,你只要稍稍體驗一下,就會覺得很無聊。如果任由這種無聊發展下去,就會毀了自己。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結果發現自制力差的孩子成年後經濟狀況更差,工資相對更低,銀行沒有什麼存款,擁有房子或者存錢養老的可能性更小;不僅經濟狀況差,他們由於自制力差,不良習慣多,無法堅持鍛鍊,更容易持續酗酒吸毒問題,身體狀況也更差;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是對真實人生的絕妙簡化,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接著一場的棉花糖實驗。
  • 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談及人生追求的目標,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過老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因此在追求人生目標上,我們也要抓住根本。那麼,人生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人生追求的目標:從求人走向不求人。常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一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到不求人,我看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