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開始哲學通識的部分,讓我們從最開始最簡單的哲學講起,回到蘇格拉底,去看看我們應該做什麼,基礎價值觀如何指導我們的行為。
斷片一
本書以柏拉圖的《格黎東篇》來說明「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以休謨的《論奇蹟》說明「我們如何知道」的問題,以《彌蘭陀王問經》說明「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分別對應於通常哲學教科書中的倫理學、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看得出來,作者是力圖以淺顯和感性的語言來解說哲學的基本問題。
斷片二
實際上,哲學無處不在,即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假設有人反對哲學,說「哲學無用」,那麼情形如何?第一,他們顯然是以某個價值體系為參照。第二,當他們闡述哲學無用的理由時,不管他們的闡釋多麼簡短,不管他們的態度多麼固執,他們都會談到某些類型的思想的無用性,或談到人類在遇到某些類型的問題時無能為力。因此他們並非是在否定哲學,相反,必須承認,他們成了哲學內部的另一種聲音——懷疑的聲音。從古至今,哲學內部從不缺乏懷疑之聲。
斷片三
託馬斯·霍布斯利用其著名的政治理論盡力教人們接受英國內戰帶來的教訓,他覺得這十分有必要;笛卡爾和同時代許多哲學家都希望發源於近二千年前亞里斯多德思想的中世紀觀點讓位給現代的科學觀念;康德在面對獨裁專制統治時,尋求提高個體的自主意識;馬克思盡力將工人階級從貧窮和勞苦中解放出來;各個時代的女權主義者為提高女性地位而戰鬥。所有這些人加入爭論並不僅僅是為了解開幾個微不足道的謎,而是為了改變文明的進程。
斷片四
一旦對某個領域的研究開始站穩腳跟,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擁有統一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知識體系,它很快就會從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開始自行其道,比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和心理學。
斷片五
不管你做什麼,千萬不要沉迷於那句最懶惰、最洋洋自得的俗語:「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觀點。」獲取權利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相反,要牢記喬治·貝克萊那句挖苦的話:「很少有人思考,但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是個悲哀;因為,思考是快樂的一部分。
斷片六
格黎東接著又說,蘇格拉底本可挽救自己的生命卻選擇放棄,這樣做是錯誤的,這樣做恰恰滿足了敵人的意願。不過格黎東沒有告訴我們他認為蘇格拉底錯誤僅僅是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敵人勝利了,還是因為這樣做本身就是錯的——如同有些人認為自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錯的一樣,又或是因為其他原因。
斷片七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有關道德的論點:「如果人人如此將會發生什麼?」自己做某事就如同允許其他任何人都這麼做,所以我必須考慮這種情形的後果,而不僅僅是考慮我個人行為的後果。
斷片八
蘇格拉底真正關注的是關於公正和美德的倫理問題(「我應該怎樣生活」有時被稱為「蘇格拉底問題」)。
斷片九
蘇格拉底回答說一個人不應該關心「眾人」怎麼想,應該在意的是那些洞曉事實的理智之人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