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思與惑》中的蘇格拉底

2021-01-12 我與我timeline

今天要開始哲學通識的部分,讓我們從最開始最簡單的哲學講起,回到蘇格拉底,去看看我們應該做什麼,基礎價值觀如何指導我們的行為。

斷片一

本書以柏拉圖的《格黎東篇》來說明「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以休謨的《論奇蹟》說明「我們如何知道」的問題,以《彌蘭陀王問經》說明「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分別對應於通常哲學教科書中的倫理學、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看得出來,作者是力圖以淺顯和感性的語言來解說哲學的基本問題。

斷片二

實際上,哲學無處不在,即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假設有人反對哲學,說「哲學無用」,那麼情形如何?第一,他們顯然是以某個價值體系為參照。第二,當他們闡述哲學無用的理由時,不管他們的闡釋多麼簡短,不管他們的態度多麼固執,他們都會談到某些類型的思想的無用性,或談到人類在遇到某些類型的問題時無能為力。因此他們並非是在否定哲學,相反,必須承認,他們成了哲學內部的另一種聲音——懷疑的聲音。從古至今,哲學內部從不缺乏懷疑之聲。

斷片三

託馬斯·霍布斯利用其著名的政治理論盡力教人們接受英國內戰帶來的教訓,他覺得這十分有必要;笛卡爾和同時代許多哲學家都希望發源於近二千年前亞里斯多德思想的中世紀觀點讓位給現代的科學觀念;康德在面對獨裁專制統治時,尋求提高個體的自主意識;馬克思盡力將工人階級從貧窮和勞苦中解放出來;各個時代的女權主義者為提高女性地位而戰鬥。所有這些人加入爭論並不僅僅是為了解開幾個微不足道的謎,而是為了改變文明的進程。

斷片四

一旦對某個領域的研究開始站穩腳跟,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擁有統一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知識體系,它很快就會從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開始自行其道,比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和心理學。

斷片五

不管你做什麼,千萬不要沉迷於那句最懶惰、最洋洋自得的俗語:「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觀點。」獲取權利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相反,要牢記喬治·貝克萊那句挖苦的話:「很少有人思考,但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是個悲哀;因為,思考是快樂的一部分。

斷片六

格黎東接著又說,蘇格拉底本可挽救自己的生命卻選擇放棄,這樣做是錯誤的,這樣做恰恰滿足了敵人的意願。不過格黎東沒有告訴我們他認為蘇格拉底錯誤僅僅是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敵人勝利了,還是因為這樣做本身就是錯的——如同有些人認為自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錯的一樣,又或是因為其他原因。

斷片七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有關道德的論點:「如果人人如此將會發生什麼?」自己做某事就如同允許其他任何人都這麼做,所以我必須考慮這種情形的後果,而不僅僅是考慮我個人行為的後果。

斷片八

蘇格拉底真正關注的是關於公正和美德的倫理問題(「我應該怎樣生活」有時被稱為「蘇格拉底問題」)。

斷片九

蘇格拉底回答說一個人不應該關心「眾人」怎麼想,應該在意的是那些洞曉事實的理智之人是怎麼想的。

相關焦點

  • 學哲學不能光思考,讀書少不了!內含法國主持人推薦25本哲學書單
    即使是像蘇格拉底、叔本華、維根斯坦這些自詡不看重文字閱讀的哲學家,哪怕他們在哲學家群體中確實屬於不愛讀書的異類,也絕不意味著他們比我們這些普通讀者閱讀少。拿叔本華來說,他那麼鄙視書呆子,但你知道嗎?希臘哲學、康德哲學、古典詩歌等作品金句他都能信手拈來,這個本領如果沒有可觀的閱讀量,何以可能?
  • 柏拉圖式的愛情 真心相愛者的哲學
    蘇格拉底十分喜歡青年男子,在哲學辯論之外,他愛上了雅典城的天才兒童阿爾克比阿德。在《宴飲篇》中,柏拉圖通過阿爾克比阿德的話,描述了「柏拉圖之愛」,也即是蘇格拉底之愛。阿爾克比阿德的原話如下:「好吧,先生們,我去和他約會的時候只有我們倆在場。我心裡指望從他那裡聽到一些情人們約會時說的甜言蜜語,我自己就喜歡這樣做。可是我的指望落空了,他一句好話都沒有。
  • 王德穎:哲學發展需要問答邏輯
    原標題:哲學發展需要問答邏輯(學術隨筆)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時代之問必然引發哲學之思。先哲們常常在一問一答之間,揭示事物本質和世界本源;後學則將其語錄奉為經典,皓首窮經,索解和詮釋其中的微言大義。殊不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而答案就隱含在其中。
  • 毛不易的《消愁》不只是歌曲,還有哲學思考,略有蘇格拉底的味道
    歌詞中的遊樂場是指社會,可社會是現實的,並不是遊樂場,之所以說是遊樂場,是因為我們在校園時,被老師把社會描繪成了樂園。各色臉上各色的妝指的是形形色色偽裝的人。沒人記得你的模樣是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對別人並沒有那麼重要。
  • 會議|「古典德性與現代文明」:古典與現代哲學中的德性論
    浙江大學哲學系林志猛教授在《柏拉圖論智慧:試析德性的多與一》論述了柏拉圖在不同對話中呈現的多種形式的智慧德性。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蘇格拉底對政治家、詩人、藝匠等各種人的檢審使人發現,應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與無知,並對自身思想的限度保持警醒,最高的認知著眼於最重要的事物和整全。在《忒阿格斯》中,智慧一開始被視為技藝,隨後又證明不像技藝。
  • 由蘇格拉底說起
    在此期間,蘇格拉底的朋友們積極籌劃,已經計劃好了讓蘇格拉底越獄的一切安排,並買通了看守,潛入牢房,勸蘇格拉底越獄逃走。等待自己的死亡,對多數人而言都是一種煎熬。然而聆聽著死亡倒計時的蘇格拉底,卻在安詳地睡著。蘇格拉底的朋友克裡託見狀,不忍打擾,等到蘇格拉底自己甦醒,才告知緣由。然而,蘇格拉底拒絕離開,選擇從容赴死。
  • 蘇格拉底的牧羊犬
    蘇格拉底說:確實是會遺傳的,但有個麻煩,那就是:金子的爸爸有時也會生出銅鐵的兒子,銅鐵的爸爸有時也會生出金子的兒子。所以,老天爺交給人間統治者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好好來做他們後代的監護人、認真了解他們後代的靈魂中究竟混迷的是哪一種金屬。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哲學類 · 255種
    42.過程與實在 [英]懷特海43.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 [英]貝克萊 44.行為的結構 [法]梅洛-龐蒂45.黑格爾早期神學作 [德] 黑格爾46.護教篇 [古羅馬]德爾圖良47.回憶蘇格拉底摩爾88.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德]馬克斯·舍勒89.論《創世記》 [古羅馬]斐洛90.論存在者與本質 [意]託馬斯·阿奎那91.論道德的譜系 [德]尼採92.論徳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當人們談論生活中尤為重要的話題——愛情時,竟然驚訝地發現它幾乎淪為無人關心的荒蕪之地,被扔到了在兩性關係中信奉虛無主義的小說家、研究新型「愛情困惑」的社會學家,抑或弄虛作假的宗教狂的手中。沒有人真正願意研究關於愛情的各種哲學觀點,以至於我們幾乎更願意在流行音樂中,而非在當代思想家的作品裡領悟深刻的愛情意義。
  • 蘇格拉底如是說
    你聽過蘇格拉底怎麼解釋愛情麼?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可以說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西方文化裡相當於中國的孔子,他同樣沒有留下著作,他的學生柏拉圖把他教授弟子時說的話整理後寫成了著名的作品《理想國》,為眾人所熟知。那麼,蘇格拉底是怎麼理解愛情的呢?柏拉圖問:老師,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說:你到麥田走一次,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但你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而且只可以摘一次。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但蘇格拉底告訴他們,真理並不存在於他的解答之中,而存在於我們自己對於世界的思考。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寄託於有人用一段話來告訴你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抽象概念。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人們在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中,積累了許多具體的經驗,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漸漸形成了具體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類:一類是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知識,即自然科學知識,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一類是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知識,即社會科學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另一類是關於人自身的思維的知識,即思維科學知識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我們已經知道,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把科學的產生與蘇格拉底聯繫在一起,科學被尼採刻劃為「一種首先在蘇格拉底身上出世的深刻妄想」,也就是那樣一種無可動搖的「信念」,即堅信:「以因果性為指導線索的思想能深入到最深的存在之深淵,而且這種思想不僅能夠認識存在,竟也能夠修正存在。
  • 柏拉圖式的愛情與蘇格拉底式的愛情
    柏拉圖式的愛情與蘇格拉底式的愛情柏拉圖不僅僅接受同性戀為其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持一種浪漫的觀點,並在兩方面走得更遠。
  • 兒童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這些概念具體到兒童的生活中,往往體現在:學習上遇到的「上網與讀書」「超脫與執著」「苦學與樂學」「自由與紀律」「自主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付出與回報」「特長與全面發展」「個人前途與社會需要」等等辯證關係。兒童學點哲學,也就是要學會把一個概念放在與另一個概念的關係中,加以辯證的思考和討論。
  • 色諾芬對希臘哲學的貢獻何在?
    色諾芬(Xenophon,Ξενοφῶν, 約公元前444/ 前431— 約前350 年),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多產作家,在歷史、文學、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教育等方面均有所貢獻。《希臘史》是其篇幅最大、最重要的歷史著作。
  • 李安 永遠不要放掉心裡那個惑
    想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則是因為李安在哲學思考上不知道怎樣突破,「我需要另外一個空間,我就想拍這部電影,多加一個視角的空間,來突破我想表達的這個題材。電影反映我的人生,我不是一個有計劃的人,不會計劃我這十年要做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對一個題材感興趣的話,不管它是原創的,還是我從書本中得到的靈感,都是那個時候我最關心的人生議題,是我對社會觀察的印象,是觸動我內心的」。
  • 景石之惑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別爾嘉耶夫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為自己的「精神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