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繫在一起的。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人與世界的關係有三類,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身的關係。
人們在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中,積累了許多具體的經驗,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漸漸形成了具體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類:一類是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知識,即自然科學知識,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一類是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知識,即社會科學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另一類是關於人自身的思維的知識,即思維科學知識,如心理學、邏輯學等。
(這種知識的分類很重要,它可以迅速的理清人類整個知識脈絡)
世界觀分為三種,即哲學、宗教世界觀和經驗世界觀。
宗教世界觀以信仰為主,經驗世界觀以感性認識為主,而哲學以理性認識為主。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還不等於哲學。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靈為她生病的孫子降福,並保佑老伴長命百歲。這位老太太也有世界觀,但她的世界觀是自發的、不系統的,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性,它是一種樸素的世界觀。這種非系統、缺乏論證的世界觀還不能稱之為哲學。
哲學是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範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當人們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社會具備一定的實踐條件,特別是人類的思維達到一定水平時,哲學家把自發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關於世界觀的思想體系,才出現哲學。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所謂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轉化為方法論。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可分為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探索實現主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科學,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科學,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是具體科學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那麼,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1, 哲學能夠給人智慧。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本義為愛智慧或追求智慧。中國古語說:「知(智)人則哲」,哲學就是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哲學的智慧表現為一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正確認識,即讓人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功用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正所謂哲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2,哲學能夠使人對生活充滿希望。李瑞環在《學哲學用哲學》中談到:「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哲學的任務在於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智慧之學,哲學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蘇格拉底認為,未經反省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同樣的遭際,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在漫長而短暫的生命歷程中笑看人生百態、靜觀世事無常,有的人卻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是否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學能夠開闊人的視野。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世界的關係,它從整體上把握人與世界關係的一般內容和普遍形式。哲學的使命在於對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對往古今來的追尋。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是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5, 哲學能夠提升人們的邏輯分析能力。用世界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轉化為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6,哲學能夠使人思想深刻。哲學是「思考的思考」,即反思性思維活動。反思是對思維對象的再思、三思、多思。由於反覆思考,形成了關於對象的舊的思維、新的思維和更新的思維的一系列差異,此時就會反過來引起對思維本身的思考。哲學以批判性思維為己任,思考個人及社會的局限性,從而提升人們自主思考的能力。
7,哲學能夠使人品格堅毅。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人們考察事物、分析問題的基本原則。規律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辯證的歷史觀揭示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人具有理想目標和為目標而奮鬥的堅定信念。
8,哲學能夠使人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哲學的智慧是在人們處理人與世界關係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哲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是關於人的「生」的學問,是教人們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得有價值。只有哲學才能真正「看透」人生,教人明確人生的意義、目的和價值。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生活態度,哲學要確立的是終極原則,這種原則是人生行為的最終根據。有了這種原則,就確立了人生方向,也就確立了生活態度——寧靜致遠、睿智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