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實用的,就是真理。
——題記
實用主義是20世紀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之一,其對世界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但隨著各流派的發展,對實用主義質疑批判的聲音越來越多,因此實用主義的真理觀也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更有一些批判者認為實用主義反對客觀現實,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這種觀念完全不可取。真的是這樣麼?實用主義完全是一無是處嗎?
為了更好的了解實用主義,以及它的核心哲學思想,今天咱們就來一起學習下。
1,皮爾士
皮爾士是實用主義的創始人,其實皮爾士的真理有符合論的味道,他認為真理是:
一、那種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後果或效果;
二、真理是探索過程最終引導人們達成的一致意見;
三、真理在於表象或命題與其對象相符合;
四、真理在於抽象命題與理想極限相一致。
他把主觀概念和客觀對象統一稱為經驗材料,消除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認為只要是對人類有用的,不用去考慮主觀與客觀的對立。同時皮爾士認為:「任何信念或科學研究都有可能因其錯誤而被推翻,即使已經確立的真理也可能需要糾正,科學知識總是在不斷批駁、修正、補充、甚至否定的過程中發展。」
2,詹姆士
詹姆士將皮爾士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他認為真理就是觀念在現實中得到實現的過程。他強調真理作為兩部分經驗之間的圓滿聯繫,正在於它能起一種有價值的引導作用,即真理是一種起作用的能力,因此提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有用。」
詹姆士提出,真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觀點,因為真理始終隨著事實的變化而變化的。
3,杜威
杜威把真理看作一種工具,觀念、思想、理論都是人用以使其行動取得成功的工具,因而它們能否使人們的行動取得成功便成為它們真理性的標準。
工具沒有真或假,只有有效或無效,恰當或不恰當,經濟或浪費。然而工具發揮實效是需要操作的,操作是將工具與其他對象聯繫在一起的行動,命題需要通過操作進行檢驗是否發揮實效,從而判斷命題的真假。
杜威的主張中還包含了皮爾士「可錯論」的因素,強調一切知識或者有根據的斷定都依據於搜索,知識是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搜索客體的不同相應的認識也會不斷改變。
4,實用主義真理觀強調觀念與事實的一一對應關係。
實用主義突破了經驗主義和抽象理性主義的限制。經驗主義的認識來源於經驗,這種經驗會因為主體自身認識受到限制,所以是狹隘的經驗,缺乏普遍性的經驗。理性主義哲學運用推理的思維推導出真理,但是這些真理缺乏客觀基礎。自柏拉圖以來,許多科學工作採取抽象的理性方法,對這些未知領域的真理產生懷疑,這並不是實際存在的事物,無法解決主觀與客觀之間關聯性問題。
實用主義的真理是觀念與現實的結合,不是將主觀與客觀獨立的看待,它的貢獻在於在認識領域內消除了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它認為人認識的價值在於它的結果,只要認識的結果能夠滿足人的「有用」要求,不管是通過經驗方法還是通過理性方法得到的,都是真理。這樣就使認識的真理性擺脫了主觀和客觀的糾纏,從而克服了古典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於「未被感知的世界」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局限。
5,實用主義真理是動態的
真理是一個驗證的過程。實用主義者突出強調了真理是變化的,今天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是謬誤,他們反對把真理看作是靜止不變的東西,堅持真理是實踐的、動態的過程,要求人們不斷探索實驗積極進取,包含了積極的因素。
實用主義極力倡導「實踐哲學」,主張人的認識與實踐、需要和興趣,連同身體與社會應該相互結合。從社會應用的角度來說明真,認為真理是動態的、相對的、可變的。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真觀念發生並同時被證實——真是任何開始證實的過程的觀念的名稱。有用是它在經驗裡完成了的作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