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向滎經縣授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單位」稱號,標誌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建設拉開帷幕。
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是指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範圍內,具有一定面積的自然場地,具有明確的運營管理機構,配套有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設施及人員,且能夠提供多種形式自然教育課程的場所。
事實上,我市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自然教育基地的先行探索,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提供了經驗和路徑。
參加「熊貓西遊」研學之旅的學員
一個基地
多方聯動開展人工繁育
寶興蜂桶寨保護區,1994年7月被林業部確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珍稀動植物多樣。該區域是602種(變種或亞種)動植物的模式標本產地,其中模式種植物212種,模式種動物390種。
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綠尾虹雉就是290種模式種動物其中之一。
綠尾虹雉是人類目前發現的三種虹雉之一。它和大熊貓一樣,都是法國人阿爾芒·戴維在寶興縣鄧池溝被發現並命名的。
據說當年為了採集到綠尾虹雉的標本,戴維經歷生死考驗,險些命喪於此,至今在鄧池溝的紅山頂頂峰還有戴維當年採集標本留下的痕跡。
綠尾虹雉不僅珍稀而且美麗,雄性綠尾虹雉全身閃耀著獨特的多彩金屬光澤,顯得高貴而又神秘。但綠尾虹雉分布範圍極小,地域狹窄,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以及周圍青海、甘肅、西藏等地區。
1992年8月,四川省林業廳與加拿大觀賞雉類與狩獵禽協會籤訂了在蜂桶寨保護區合作開展綠尾虹雉人工繁育研究項目的協議,隨即在蜂桶寨保護區啟動實施,蜂桶寨自然保護區由此成為中國唯一的綠尾虹雉人工繁育科研基地。
2017年10月30日,在四川省林業廳的支持下,首屆綠尾虹雉研討會召開,由四川省林業廳批准設立的「四川寶興綠尾虹雉保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綠尾虹雉保護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後,連續3年舉辦3次綠尾虹雉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四川大學、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單位專家學者參加,就綠尾虹雉人工繁育過程中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營養配置等問題進行研討。
2018年3月8日,由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西華師範大學合作,組建了綠尾虹雉聯合實驗室。
2019年6月,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啟動了野生動物救護場所建設項目,對綠尾虹雉人工繁育場地設施進行了改擴建,以解決基礎設施老化、功能分區不完善等問題,目前項目已完工,並投入使用,形成了較好的綠尾虹雉人工繁育條件。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基地綠尾虹雉人工繁育工作推進順利,2017年共孵化出殼3隻,成活3隻;2018年共孵化出殼5隻,成活5隻;2020年共孵化出殼4隻,身體狀態良好。
一條路線
探索剖析傳播大熊貓文化
「因為有了這次熊貓訓練營的活動,我看到了更多美好而充滿希望的東西。」2019年暑假,來自北京的學生研學團成員結束了雅安文旅集團組織的「大熊貓溯源科考研學」後紛紛感嘆。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
當年,我市整合雅安大熊貓發現地、科普地、放歸地等資源,推出雅安首個文旅地接品牌和研學品牌「熊貓西遊」,邀請研學專業機構設計研發課程,先後推出「大熊貓溯源科考」「小小茶博士」等13個主題研學課程。
「熊貓西遊」研學串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碧峰峽基地、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磽磧藏寨神木壘景區、蒙頂山等與大熊貓息息相關的景區景點,以「大熊貓溯源之旅」為主題,融入「網際網路+」的思維體系,以「大熊貓+」的形式,向青少年兒童推廣雅安悠久的熊貓文化,讓營員到雅安來親身感受國寶大熊貓的魅力。課程覆蓋「大熊貓保育」「大熊貓科普」「大熊貓與美學藝術」「大熊貓地理人文科考」等內容。
從2018年開始,研學課程接待了來自北京、上海、廣西、山東、黑龍江、湖南、湖北、廣東等全國各地的大熊貓愛好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大熊貓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溯源課程從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角度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科普知識、行動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充分得到發展。」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是靈魂,研學是載體,希望文化能成為旅遊的「發動機」,擦亮「大熊貓」這張名片。
本報記者 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