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面對強硬的英國,德國決定實施「海獅計劃」。按照計劃,25萬德國陸軍乘坐駁船、拖船和運輸船,在英國南部320公裡的海岸線,進行搶灘作業;佔領英國後,將所有17至45歲的男子拘禁起來,運往歐洲大陸。
該計劃一出臺,在德軍內部立刻出現「贊成」和反對兩種聲音。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的反對聲是最大的一個,在他看來,渡海和渡河作戰根本就是兩回事,面對波濤洶湧、長約40公裡的英吉利海峽,另有英國皇家海軍嚴陣以待,渡海戰役必敗。
與之相反的是,陸軍將領們紛紛「贊同」這個方案,表示一定全力以赴、確保勝利,但希望在登陸之前,由空軍先獲得海峽制空權,並完全摧毀英國的空中力量。也就是說,在沒有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陸軍將不進行渡海戰役。
原來,這些陸軍將領們也不同意,這個幾乎是「送命」的計劃,但考慮到德國元首一貫的自以為是,如果反對,那麼對自己和部隊都沒有好處;直接將「球」扔給好大喜功的戈林,既有了退路,又不得罪上級。看來,陸軍將領們的「情商」很高。
陸軍建議,雷德爾也自然十分高興。一是,在德國空軍沒能擊敗英國皇家空軍之前,海軍是不會出動的,避免了與其在海上進行對抗;二是,一旦擁有制空權,渡海戰役開始,按照德國元首的性格,一定會親自指揮,出了問題和海軍無關。
空軍擔任「海獅計劃」的「主角」,戈林是沾沾自喜的。從入侵波蘭開始,空軍在各種戰役中只能是配角,「彩頭」都被陸軍搶去,一直忿忿不平的戈林,終於在敦刻爾克包圍圈「小露了一把」,儘管戰果不怎麼樣,但他堅信空軍能大有作為。
他信心滿滿地保證在9月15日前,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在他看來,德國空軍無比強大,在數量上2倍於對手,各類戰機2600多架,而且飛行員都是久經沙場的高手,戰鬥素養很高。於是,德國空軍雲集法國機場,「海獅計劃」準備開始。
在德國元首看來,他還是寄希望於英國能夠主動求和。
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一經出臺,除了戈林欣喜若狂外,並沒有太多人對這個計劃抱太大希望,就連德國元首自己也不看好。或者說,他不希望在英國消耗太多的有生力量。儘管他已經將下一個打擊目標確定為蘇聯,但「海獅計劃」必須執行。
一是,德國自崛起後,頻頻出擊從未失手,任何有反抗行為的國家都遭到沉重打擊,可以說是打遍歐洲無敵手。眼前的英國堅決不和談,是根本沒有把德軍看在眼裡,這對優越感極強的德軍來說,猶如給了一記耳光,這個面子必須找回來。
二是,「放走」敦刻爾克被圍的30多萬盟軍,以及通過梵蒂岡、瑞士教皇等傳遞和平建議,結果卻是「無情的」拒絕。這有點「給臉不要臉」,換做是誰都會惱羞成怒,更何況是一向感覺良好的德國元首,再無動於衷就會成為對方嘲笑的對象。
最關鍵的是,實施「海獅計劃」,一方面可以顯示德軍強大,逼迫英國就範,或者佔領其本土,解決後顧之憂,避免兩線作戰;另一方面,如果不成功,也可以轉移蘇聯人的注意力,掩護德軍地面部隊向東線轉進。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從其內心來說,還是不願在英國方面消耗太多的精力。儘管他命令部隊:「鑑於英國不顧自己軍事上的絕望處境,……決定對英國登陸作戰,若有必要,即付諸實施」。其中的「若有必要」,就已經說明了德國元首對和談,還是抱有一線希望。
同時,他還說:「這次作戰行動的目的是,消除英國本土上對德作戰的基地,並在必要時全部佔領該國。」這句話,實際上已經給「海獅計劃」定下了行動限制,只針對其本土的基地,避免襲擾德軍的下一步行動,佔領英國並不是重中之重。
由此可見,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儘管「鋪得架子大」,但空中決戰是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不會再有登陸英國本土的戰役。因為,德國元首心裡也很清楚,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不可撼動,一旦實施登陸,既自取其辱,又打亂德國戰略規劃。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