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山東各地旱情 田裡麥苗用手一搓成粉末(圖)

2020-12-05 搜狐網

    深度分析:農村水利:建設小水利才是硬道理

               可灌溉耕地:你真的不能再少了

               農業用水改革:公共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困惑

               抗旱要「輸血」,更要「造血」

  旱情在山東繼續蔓延。龜裂的土地,枯黃的麥苗、乾涸的水渠……有消息稱,如今山東部分地區的大旱已達百年一遇,面對乾旱,農作物的生長、人畜的飲用水成為老百姓關心的大事 。

  2011年春節,信報記者回家過年,在各自家鄉對旱情展開了調查。在臨清、沂水、昌邑、嘉祥等地,記者以農業 、水利 、民眾生活的一些細節為著眼點進行採訪,展現這些地方大旱之年的粗略面貌。

  看天吃飯,那是被動。主動興修水利 ,保護已有水利設施,才是解決旱情的根本。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公布,將水利納入了國家基礎建設的優先領域。探訪旱情的同時,記者對上世紀80年代前一些發達的農田水利設施一併進行了探訪,但結果並不樂觀。昔日縱橫交錯的提水站、水渠、高架水渠似乎已成「過去」,大多已沒了蹤影。

  A 探訪地:聊城臨清

  夏澇之後,秋冬乾旱更是雪上加霜

  麥苗尖部發黃,部分麥田土地龜裂

  歷史名城臨清位於山東省西部,與河北省接壤。儘管城區周圍有河道交織,但是從 2010年開始的旱情對全市的農業生產依然產生了一定影響,家鄉父老告訴記者,「2010年的乾旱來勢頗兇,從10月份至今,整個臨清只下過一場零星小雪,除此之外,滴水未降。」

  在2011年2月1日記者返鄉之際,就注意了從聊城至臨清沿途的麥苗長勢情況,從遠處看麥苗深綠,似乎並未受到乾旱的影響。然而2月7日,記者走進麥田,近距離觀察時,才感受到了乾旱的威力。在臨清市郊區汽車站往南東外環路旁的一處麥田,記者看到這裡的土地已經開裂,用手輕輕一扳,就可以扳下一個易碎的土塊。儘管麥苗遠處看上去依然發綠,但從近處一看就會發現,這些麥苗的尖端均已枯黃。記者拿起麥苗的根部仔細查看,發現麥苗根部著地不深,部分根系略顯枯黃。

  由於正值春節,並沒有農民在田間耕作,記者隨即走訪了附近的一位居民。該居民稱,「乾旱情況很多媒體都在報導,看看地裡麥子的樣子,今年的收成多少會受到影響。」

  「八月澇,十月旱」,莊稼接連遭受災害和其他地區略有不同的是,聊城臨清在乾旱之前早已經歷過一次夏澇,而夏澇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在部分地區相比乾旱更為顯著。

  馬攀家住臨清市潘莊鎮,他家種有三四畝玉米,當記者問及這場長期乾旱對農作物的影響時,他卻提起了夏澇。馬攀稱,在外務工的他回家後,村民們談論的大都是夏澇,「我父母告訴我,夏澇已經造成了玉米減產,具體減產多少不清楚。」

  2010年8月份,整個聊城市都遭遇了強降雨,這次降雨歷時長,雨量大,在臨清市區降雨尤其多。馬攀稱,當時8月16日、17日兩天下的雨,在街道上能沒過人的膝蓋。這次降雨,臨清東部幾個鎮受災較重,已經對農業產生了不良影響。八月澇,十月旱,這就是家鄉農業面臨的一個自然狀況。

  村民較樂觀,政府已加大抗旱力度

  儘管旱情持續,但不少家鄉父老依然較為樂觀。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一位年屆八旬的老人田廉清特意提醒記者,臨清地形平坦,溝渠較多,乾旱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咱們臨清有很多溝渠 ,周邊有衛運河、汶水,乾旱應該影響不大。」這位老人告訴記者,「『小麥就怕胎裡旱,六月連雨吃飽飯』,夏天降水豐沛,現在的乾旱影響不會很大。」還有居民稱,去年8月的強降雨給水庫補了水,對緩解現在的旱情有一定的幫助。

  記者從臨清市水務局獲悉,針對乾旱問題,從2009年11月至今,全市已清淤治理溝渠45公裡,動土15.8萬方,修復水毀工程31處,維修揚水站3處,新建機井93眼,維修機井125眼,完成其他水利項目36項。進度較快的地方有大辛莊、康莊、尚店。

  臨清政府對待旱情則採取了謹慎的態度。為了應對旱情,臨清市政府已經加大了部署力度,2月5日專門召開了全市抗旱工作會議,臨近小麥春灌時期,這場抗旱戰爭仍在持續。

  B 探訪地:臨沂沂水

  小麥葉能點著,再不下雨大部分會幹死

  小麥葉能點著

  春節期間,記者探訪了臨沂市沂水縣一些村莊的乾旱情況。據當地村民回憶 ,2010年農曆八月初一至初三當地曾下過一場連綿大雨,「到了農曆八月十幾,又下過一場小雨,之後就再也沒有下過,到了冬天也只是下過一場小雪,但對旱情基本沒有緩解。這麼算下來,我們這裡已經有五個月左右沒有下雨了。」

  這次乾旱影響最大的要數小麥了。2月6日,記者來到楊莊鎮一些村莊的麥田探訪了乾旱情況。記者看到,這裡主要以丘陵地形為主,也有一些平坦的窪地。記者走訪了解到,丘陵地形上小麥的乾旱程度比窪地要嚴重一些。麥田地裡並沒有見到綠油油的情況,而是一片枯黃間雜著不明顯的綠色。在一片窪地裡記者見到了路經此處的一位孫姓村民,他告訴記者,「我家裡今年種了兩畝小麥,現在葉子都已經幹了,用打火機都能點著。但是小麥的根還沒有乾死,如果現在下一場大雪或是大雨,小麥還是能活過來的,不過收成可能要差一些。」

  記者刨了一下麥地發現,情況和這位村民說的一樣,大部分小麥的葉子雖然都枯黃了,但是根部並沒有乾死。也就是說,小麥如果遇到好的雨水一樣可以重新煥發生機,也有可能獲得好的收成。這位孫姓村民說,「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下雨,如果再過半個多月不降雨水,估計大部分小麥就會幹死了。」

  不會無糧吃無水喝

  令記者不解的是,既然現在小麥並沒有乾死,如果遇到好的雨水一樣可能會有好的收成,但當地的村民卻基本沒有對小麥進行澆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記者採訪了十多位村民,原來冬天澆灌可能會「出力不討好」。「小麥在冬天澆灌的話,因為氣溫比較低,很可能整片土地都被凍住或是凍裂,小麥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被凍死,所以即使澆灌也要找暖和些的天氣。但今年天氣都比較冷,只有過年這幾天暖和一些。」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記者還了解到,村民對這裡的乾旱情況並不怎麼著急。在當地,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存糧,很多村民都是種一年小麥能吃兩三年,然後再種,更多的土地被用來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現在不是以前了,即使小麥收成不好家裡也不缺糧食吃飯。我家今年種了一畝麥子,收成好就打點麥子存起來,收成不好也無所謂,家裡存的麥子至少還夠吃一年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一畝小麥的成本並不是很高,也就是一二百塊錢的小麥種子成本。如果小麥被乾死了,大不了等開春之後,把麥地換成種花生或者是玉米。」

  那麼乾旱有沒有影響到村民的正常飲水呢?

  記者走訪了很多地方了解到,雖然天氣乾旱,但是地下水位並沒有受到影響。某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地下缺不缺水看俺家的水井就知道了,平常用電抽水,正好能抽滿一大水缸,如果地下缺水了,就抽不滿了。現在很正常,抽滿一水缸沒有問題。」

  農民灌溉要花錢

  在楊莊鎮,記者特地詢問了某些村莊的水利設施建設問題。某村村民告訴記者,十年前該村興修了一批水利設施,當時大隊統一調水進行灌溉,幾年之後,這些水利設施已經廢棄不用了。

  「近年來不少水庫都承包了,村民們只有自己想辦法進行灌溉。」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在他們村,由於水庫承包,村民用水都需要交錢,「交的錢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水錢,另一部分是灌溉錢,遇到天旱,大家都忙著灌溉,缺少水利設施的地區就比較麻煩。」

  C 探訪地:濰坊昌邑

  田地龜裂,水渠成了垃圾場

  冬麥在裂縫中生存

  昌邑市位於青島以西,與平度市毗鄰 ,主要以農業和紡織為主。昌邑市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冬季大旱,田地冬麥受其影響最為嚴重。

  2月6日,記者在昌邑市飲馬鎮採訪中了解到,小麥播種之後,當地雨雪未降。自元旦起,麥田便開始出現大面積乾裂的情況。春節期間,麥田乾旱更為加劇,一些麥苗已經枯黃。隨後,記者來到該鎮轄區的一片麥田。此處田地龜裂,長寬不同的裂縫隨處可見。記者順著裂縫掀開一片土壤,發現裂縫深近10釐米,直至小麥根部。在麥田中,記者看到一些小麥全身夾雜在裂縫中艱難地生存著。裂縫上面,只露出幾片焦黃的麥葉,在寒風的吹動下,隨時都可能脫落。

  在田地裡,記者遇到了來看麥田的於先生,他是飲馬鎮吳溝村一位村民,每年春節都要去田地查看麥子的長勢。於先生說,以前冬天總會下些雨雪,可是今年一冬,竟一場雪也沒有,田裡現在一點水分也沒有,拔出幾棵麥子,抖抖上面的土,會發現根上沒有一點水分。

  據於先生介紹,當地已經有近十年沒有遇到冬旱了。受冬旱影響,今年小麥的個頭比前幾年小很多,很明顯是發育不良,來年收成是個大問題。

  冬旱不能灌溉百姓很無奈

  記者從附近幾個村的村民那裡得知,今年的冬旱出現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大已經超出了村民的預料。「去年秋天的時候,有新聞說今年可能會旱,但沒有想到會這麼旱。」飲馬鎮楊家樓村村民楊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遇到的旱情主要是春旱,但是春天旱有很多措施可以解決,比如調取水庫引水或者抽取地下水灌溉,而遇到冬旱,老百姓一點法子也沒有。」

  那麼為何冬旱期間不能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呢?楊先生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冬麥怕凍。冬天,往田地灌溉之後,田地會結冰,將小麥凍死。另一個原因是冬麥怕溫水灌溉。當地灌溉主要汲取地下水 ,而冬季,地下水水溫偏高。灌溉的時候,高溫的地下水澆入低溫環境下生存的冬麥,小麥也會出現大面積枯萎死亡。

  「要雨水沒有雨水 ,灌溉又不能灌溉,今年的小麥肯定要減產了。」楊先生說,「現在已經立春,馬上有不少村民準備取水灌溉農田了,希望能儘快緩解旱情。」

  水渠已成垃圾場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昌邑市管轄內的主要河流是濰河,南連峽山水庫,北入渤海。而今年冬天,濰河水位明顯下降,據河邊村民稱,現在水位與往年相比,至少下降了50釐米左右。

  而受旱情的影響,昌邑市內的其他小河已經完全乾涸了,地下水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飲馬鎮田家莊村民朱先生說,以前用於從峽山水庫引水的水渠也已經廢棄,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垃圾溝。

  王先生稱,221省道兩側原為灌溉水渠,可是現在幾乎被垃圾填平。記者在廢棄的水渠看到,一些水渠已經被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所填埋。村民稱,峽山水庫的水早已經到不了這裡,這些水渠已經多年沒水了。

  D 探訪地:濟寧嘉祥

  水利設施被破壞

  田裡的麥苗用手一搓成了粉末

  2月6日下午,濟寧市嘉祥縣老僧堂鄉的麥田裡幾乎沒有人,記者在田裡發現,這裡的旱情非常嚴重,田地全部龜裂,最大的裂縫有十多釐米深,三四釐米寬,很多麥苗已經枯黃乾死。

  記者在田裡走訪時,碰到了一位來田裡看旱情的村民王海雲。他走到田裡抓了一把看起來還有些綠色的麥苗,「你看,這麥苗輕輕一抓就能抓起來,看起來還有些綠色,可是,我一搓就粉碎了。」

  說著,王海雲搓了搓他手裡的一把麥苗,麥苗果然碎成了粉末。「雖然看起來有些麥苗還有些綠色,可是已經幹了。」王海雲說,除了麥苗能說明旱情外,機井的水位同樣能說明問題,說著,他帶著記者看了幾處機井,「以前這個時候,機井的水位大概是兩三米,可是現在的水位至少有六七米,如果到了集中灌溉的時候,肯定能達到十米。」

  不少農田水利設施被破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在老僧堂鄉南部有一條河。十幾年以前,附近的田地都靠這條河的河水灌溉。現在為什麼不用了呢?

  「乾渠都沒有了,排灌站也沒有了,咋用河裡的水灌溉?」聽了記者的問題,老僧堂鄉方官屯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興修水利的時候,都是一溝一渠,就是在平地上挖溝,挖上來的土在溝旁邊的地面上興建地上渠,溝是排水用的,而渠是灌溉用的。每當需要澆水的時候,建在河邊的排灌站就會把河裡的水提到乾渠裡,乾渠連著支渠,支渠連著毛渠,毛渠連著田地 ,需要澆地的人只要在毛渠上挖個口子,水就流到地裡了。」這位村民說,現在只能靠水井澆地了,渠都沒有了。

  當記者問道,為什麼渠無法起到作用的時候,這位村民說,大概在十年以前,排灌站的設備因為長期不用,不知道被誰買走了。沒有了排灌站,渠也就失去了作用,村裡就把堆乾渠用的土都賣了,原來乾渠所在的地方就成了平地,有的村民就在上面種了糧食,所以,乾渠灌溉也就成了歷史。

  灌溉成本提高了30倍

  對於灌溉的成本,一位村民說,溝渠灌溉的費用是每畝地 1元錢,而現在使用機井的成本是每畝地30多元,這還沒有算修建機井的費用。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個村的機井多數都是村民自籌資金修建的。「一眼機井的覆蓋灌溉範圍大概是30畝地,能用大概10年。」王海雲說,修建機井的費用現在大概在4000元左右。 文/圖 記者 田野 王守華 於良 王磊

  ◎相關連結

  中央一號文件關注水利建設

  新世紀以來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於2011年1月29日由新華社授權發布。這個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文件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 、新舉措。

  公布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總量和增量要有明顯提高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 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據新華社

    政策解讀: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延伸閱讀:提出水利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今後10年水利投入翻番|積極推進水價改革

    新形勢:基礎脆弱、欠帳太多、全面吃緊:我國防洪綜合體系還不健全,水資源調控能力還不足,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改變,水利投入強度還不夠。

    新定位: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新目標: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詳細]

(責任編輯:板凳)

相關焦點

  • 小麥苗居然還能吃,老農這樣處理小麥苗,簡直太好吃了!
    麥苗能不能吃?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朋友會都會非常驚訝,麥苗也能吃?麥苗怎樣吃?有哪些功效?任何人都能吃?帶著這幾個問題,跟著我的思路往下看!小麥苗居然還能吃,老農這樣處理小麥苗,簡直太好吃了!綠油油的蔬菜受到了大多數人們的喜愛,在我們這邊甚至有人吃嫩綠的麥苗和油菜苗,具體營養價值極高,功效也是非常的不錯!麥苗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鈣、鐵、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C、煙酸和核黃素等,此外還富含澱粉和植物蛋白!
  • 北方旱區喜迎兔年首場降雪 對緩解旱情影響有限
    中廣網北京2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飽受乾旱煎熬的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迎來兔年首場降雪。請聽報導。  記者來到阜陽市黃莊行政村,看到那裡的農民還在田間地頭準備著各種抗旱機械。記者:這下雪了,你咋還在這準備一些抗旱機械?
  • 探訪臺灣溼地保育,讓田裡留下人與自然共舞的腳印
    9月2日-11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受邀赴臺,分別探訪了濱海灘涂、河流及稻田等不同類型的自然溼地和人工溼地,去感受溼地保育與農業生產、社區生計之間如何良性互動。  每周六,在位於我國臺灣地區臺北的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空地上,來自島內不同地區的農民會帶著他們的水果、茶葉、稻米、蔬菜等產品,來趕一個名叫「田裡有腳印」的市集。
  • 全國旱情較常年偏重 水利部再派3個工作組指導旱區工作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水利部網站消息,目前全國旱情較常年同期仍然偏重,水利部再派3個工作組指導旱區工作,有關省區全力抗旱保人飲。受冷空氣影響,南方旱區大部12月中旬再次出現弱降水過程(降水量15-30毫米)。受其影響,旱情有所緩解。
  • 農民種植中藥材,長得像麥苗,兩年才能收穫,畝成本不足500元
    提起知母,還能弄出很多很好玩的笑話,由於知母苗和麥苗差不多,有城裡來的親戚,還大驚小怪,說沒見過還有移栽小麥的呢,哈哈,若是讓我說,這還像韭菜呢,就是只能看不能吃。」知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藥材,根莖入藥,一般生長二年才能收穫,主產地為河北省,安徽、河南及山東等地也有種植。
  • 麥苗榨汁增強人體免疫力? 專家:未經科學論證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到處在轉發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自家陽臺上種小麥,然後用小麥苗榨汁喝,對多種慢性病都有效。   文中還詳細分析了存在療效的依據,是因為小麥苗中的葉綠素與血紅蛋白結構相似,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化以及排出身體中的毒素。
  • 一把麥粒培養小麥苗,榨橙汁喝口感鮮嫩又營養豐富
    鮮嫩的小麥苗可以榨取汁液引用,其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其獨特的口感清甜又有一些草味兒。發小麥苗的步驟也很簡單,與發綠豆芽一樣。我們選擇新鮮籽粒飽滿的種子,用冷水浸泡一晚,使種子吸水膨脹,可以選一個外賣飯盒,用錐子把底部扎些孔,鋪上幾層紙巾,撒上種子並噴水保溼封口催芽,每天用噴壺噴水,這樣不超一周種子就發出幼芽來了。再過幾天後,把飯盒取出放到陽光照射的地方,使小麥苗見光生長,並保持噴水保溼。
  • 吃麥苗,真有那麼「神」?
    最近,一篇名為《種在陽臺上的保健藥》的文章在朋友圈廣為轉發,文章稱在自家陽臺上種小麥,然後用小麥苗榨汁喝,能增強免疫力,還能治療糖尿病、低血糖、氣喘、過敏症、便秘、頭痛、高血壓、關節炎、風溼、心臟病、各種潰瘍、腎臟病、結腸炎和各種癌症。小麥苗有何神奇之處嗎?真的能治療包括癌症和多種疾病嗎?麥苗的營養價值如何?
  • 溫州因旱情出現供水緊張:永嘉降壓供水、樂清隔日供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溫州因旱情出現供水緊張:永嘉降壓供水、樂清隔日供水楠溪江原水取水口水位現狀 永嘉發布 圖受乾旱天氣影響,溫州多地出現供水緊張的情況。樂清市供水集團有限公司曾於1月3日發布啟動冬季抗旱應急供水措施的通告稱,該市及周邊地區遭遇嚴重旱情,水源緊張。2020年11月20日,永嘉楠溪江暫停向該市供水,全市每日供水能力減少20萬噸。在啟動備用水源,並持續採取人工降雨、限制高耗水行業、人工送水等應急措施的情況下,緩解了旱情對樂清市的影響。
  • 張杰眾星率公益大部隊深入山西探訪貧童(圖)
    ——2010MusicRadio音樂之聲我要上學-1200助學行動之探訪行動而一支以公益為名的隊伍正從各地慢慢集結,滿懷熱忱,匯聚成一股愛心的暖流,蓄勢待發。這就是由MusicRadio音樂之聲、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發起的2010MusicRadio音樂之聲「我要上學1200助學行動」之「初冬送暖愛心結對」探訪之旅。
  • 探訪「北海神鷹」:80後飛行救助機長的新年願望(圖)
    探訪「北海神鷹」:80後飛行救助機長的新年願望(圖) 2015-02-16 17:54: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救助資料圖。
  • 我國北方地區農村旱情嚴重,農民都有哪些抗旱播種的經驗
    在四月下旬旱情最嚴重的時候,全國耕地受旱面積一度達到近二點五億畝,有一千四百多萬人、一千一百多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飲水困難。五月中旬以來,局部地區出現降水過程,旱情有所緩和。但大部分地區仍無有效降雨,旱情持續發展。
  • 山東小偷欲用「手刀」拍暈主人卻一巴掌將她拍醒,兩人大眼瞪小眼
    但是前段時間,在山東濟南卻出現了一名十分「高調」的小偷。他潛入受害人的家中,見受害人正在熟睡,直接將她給拍醒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一起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前段時間,山東濟南槐蔭區分局道德街派出所接到了一通報警電話。報警人表示有一名男子帶著帽子和口罩進入自己的家中,把自己給打傷了。隨後犯罪嫌疑人很快就跑走了。
  • 網傳麥苗榨汁能治十幾種疾病 專家:不要輕易嘗試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到處在轉發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自家陽臺上種小麥,然後用小麥苗榨汁喝,對多種慢性病都有效。  文中還詳細分析了存在療效的依據,是因為小麥苗中的葉綠素與血紅蛋白結構相似,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化以及排出身體中的毒素。
  • 6月初,高溫將突破40.1度,我國特旱區域之旱情或將極度加重
    從今天下午,我國大陸的氣溫實況來看,黃淮一帶地區,已經是一片赤紅,表示這些地方已經成為,目前全國高溫區域的中心地帶,很多城市的最高氣溫早已突破30度,特別是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中心的這片鐵紅色區域,全部已經超過32度,這片區域除了河南,還包括了河北,山東和安徽的部分地區,根據氣象監測數據,局部地區的實際最高氣溫
  • 江西各地代表小吃都是啥?各地小吃種類繁多
    國慶出遊,微信圈裡曬得最多的照片,便是各地小吃美食。  可以說,逛小吃街,往往是逛一路吃一路,手裡、嘴裡不斷變換著各種美味。吃小吃通常不是為了吃飽,除了可以解饞以外,品嘗各地風味小吃還可以了解當地風情。  江西的小吃種類繁多,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傳說,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
  • 手包青團 vs 機器速包,是南方春天的味道了
    這個「青草」就是現在用的綠色可食用植物,比如漿麥草、艾草、麥苗、鼠麴草(qū)。艾草的青草味更厚重,顏色也深,麥苗和漿麥草的顏色就更加清新...傳統是將植物榨汁再用,現在一些店圖省事會用的艾草粉、麥苗粉。我們今天就以傳統的手工青團開始~將採來的漿麥草加水洗淨。清明之前的漿麥草最是鮮嫩多汁,翠綠欲滴,要是過季了,就色澤和香味就都少了許多。
  • 廢棄樹枝變可回收利用粉末 粉碎機成跳馬鎮環保「新朋友」
    以前田裡、路邊、壩邊到處是廢枝,我們只能靠燒來處理,現在我們有了打碎機,村上的廢枝堆積和焚燒廢枝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個思路好,為群眾辦了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關刀新村老黨員胡富華感嘆道。近日,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關刀新村採購樹枝打碎機2臺、粉碎機1臺,機器剛落地就開始運行起來,不到兩分鐘時間,一棵大樹的廢枝就變成了可回收利用的粉末了,引來了許多村民的圍觀和稱讚。
  • 4元劣質安全帽充斥武漢工地 用手一按一個坑(圖)
    用手一按一個坑   楚天金報訊(文/見習記者王大鵬 圖/記者 鄒斌) 4月26日,在武漢市洪山區馬房山的一處建築工地,一名女建築工人從近1米高的木架上摔下後,頭上的安全帽竟當場破裂致其顱腦受傷。記者走訪漢陽區漢陽大道、江漢區姑嫂樹路等十個建築工地發現,有六處工地上工人們使用的安全帽,都是這種用手一按,便會凹陷的劣質產品。  武昌珞桂路南國雄楚廣場項目的在建工地上,一名叫李豔豐的工地安檢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工人進入工地前,會免費發放符合國家合格標準的安全帽。可一些包工頭為了節省成本,會從五金店買劣質安全帽。
  • 各地區旱情嚴重,全州抗旱,節約用水,行動起來!
    勸導老百姓推遲種植的時間,儘量推到4月中旬以後再來育秧,到5月底、6月初再移栽,隨著雨季到來,旱情產生的影響就會減到最小。 民生就是責任,旱情就是命令。 針對旱情,勐臘縣各有關部門積極採取措施全力抗旱,力爭將旱災對春耕備耕、農作物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