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農村水利:建設小水利才是硬道理
可灌溉耕地:你真的不能再少了
農業用水改革:公共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困惑
抗旱要「輸血」,更要「造血」
旱情在山東繼續蔓延。龜裂的土地,枯黃的麥苗、乾涸的水渠……有消息稱,如今山東部分地區的大旱已達百年一遇,面對乾旱,農作物的生長、人畜的飲用水成為老百姓關心的大事 。
2011年春節,信報記者回家過年,在各自家鄉對旱情展開了調查。在臨清、沂水、昌邑、嘉祥等地,記者以農業 、水利 、民眾生活的一些細節為著眼點進行採訪,展現這些地方大旱之年的粗略面貌。
看天吃飯,那是被動。主動興修水利 ,保護已有水利設施,才是解決旱情的根本。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公布,將水利納入了國家基礎建設的優先領域。探訪旱情的同時,記者對上世紀80年代前一些發達的農田水利設施一併進行了探訪,但結果並不樂觀。昔日縱橫交錯的提水站、水渠、高架水渠似乎已成「過去」,大多已沒了蹤影。
A 探訪地:聊城臨清
夏澇之後,秋冬乾旱更是雪上加霜
麥苗尖部發黃,部分麥田土地龜裂
歷史名城臨清位於山東省西部,與河北省接壤。儘管城區周圍有河道交織,但是從 2010年開始的旱情對全市的農業生產依然產生了一定影響,家鄉父老告訴記者,「2010年的乾旱來勢頗兇,從10月份至今,整個臨清只下過一場零星小雪,除此之外,滴水未降。」
在2011年2月1日記者返鄉之際,就注意了從聊城至臨清沿途的麥苗長勢情況,從遠處看麥苗深綠,似乎並未受到乾旱的影響。然而2月7日,記者走進麥田,近距離觀察時,才感受到了乾旱的威力。在臨清市郊區汽車站往南東外環路旁的一處麥田,記者看到這裡的土地已經開裂,用手輕輕一扳,就可以扳下一個易碎的土塊。儘管麥苗遠處看上去依然發綠,但從近處一看就會發現,這些麥苗的尖端均已枯黃。記者拿起麥苗的根部仔細查看,發現麥苗根部著地不深,部分根系略顯枯黃。
由於正值春節,並沒有農民在田間耕作,記者隨即走訪了附近的一位居民。該居民稱,「乾旱情況很多媒體都在報導,看看地裡麥子的樣子,今年的收成多少會受到影響。」
「八月澇,十月旱」,莊稼接連遭受災害和其他地區略有不同的是,聊城臨清在乾旱之前早已經歷過一次夏澇,而夏澇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在部分地區相比乾旱更為顯著。
馬攀家住臨清市潘莊鎮,他家種有三四畝玉米,當記者問及這場長期乾旱對農作物的影響時,他卻提起了夏澇。馬攀稱,在外務工的他回家後,村民們談論的大都是夏澇,「我父母告訴我,夏澇已經造成了玉米減產,具體減產多少不清楚。」
2010年8月份,整個聊城市都遭遇了強降雨,這次降雨歷時長,雨量大,在臨清市區降雨尤其多。馬攀稱,當時8月16日、17日兩天下的雨,在街道上能沒過人的膝蓋。這次降雨,臨清東部幾個鎮受災較重,已經對農業產生了不良影響。八月澇,十月旱,這就是家鄉農業面臨的一個自然狀況。
村民較樂觀,政府已加大抗旱力度
儘管旱情持續,但不少家鄉父老依然較為樂觀。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一位年屆八旬的老人田廉清特意提醒記者,臨清地形平坦,溝渠較多,乾旱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咱們臨清有很多溝渠 ,周邊有衛運河、汶水,乾旱應該影響不大。」這位老人告訴記者,「『小麥就怕胎裡旱,六月連雨吃飽飯』,夏天降水豐沛,現在的乾旱影響不會很大。」還有居民稱,去年8月的強降雨給水庫補了水,對緩解現在的旱情有一定的幫助。
記者從臨清市水務局獲悉,針對乾旱問題,從2009年11月至今,全市已清淤治理溝渠45公裡,動土15.8萬方,修復水毀工程31處,維修揚水站3處,新建機井93眼,維修機井125眼,完成其他水利項目36項。進度較快的地方有大辛莊、康莊、尚店。
臨清政府對待旱情則採取了謹慎的態度。為了應對旱情,臨清市政府已經加大了部署力度,2月5日專門召開了全市抗旱工作會議,臨近小麥春灌時期,這場抗旱戰爭仍在持續。
B 探訪地:臨沂沂水
小麥葉能點著,再不下雨大部分會幹死
小麥葉能點著
春節期間,記者探訪了臨沂市沂水縣一些村莊的乾旱情況。據當地村民回憶 ,2010年農曆八月初一至初三當地曾下過一場連綿大雨,「到了農曆八月十幾,又下過一場小雨,之後就再也沒有下過,到了冬天也只是下過一場小雪,但對旱情基本沒有緩解。這麼算下來,我們這裡已經有五個月左右沒有下雨了。」
這次乾旱影響最大的要數小麥了。2月6日,記者來到楊莊鎮一些村莊的麥田探訪了乾旱情況。記者看到,這裡主要以丘陵地形為主,也有一些平坦的窪地。記者走訪了解到,丘陵地形上小麥的乾旱程度比窪地要嚴重一些。麥田地裡並沒有見到綠油油的情況,而是一片枯黃間雜著不明顯的綠色。在一片窪地裡記者見到了路經此處的一位孫姓村民,他告訴記者,「我家裡今年種了兩畝小麥,現在葉子都已經幹了,用打火機都能點著。但是小麥的根還沒有乾死,如果現在下一場大雪或是大雨,小麥還是能活過來的,不過收成可能要差一些。」
記者刨了一下麥地發現,情況和這位村民說的一樣,大部分小麥的葉子雖然都枯黃了,但是根部並沒有乾死。也就是說,小麥如果遇到好的雨水一樣可以重新煥發生機,也有可能獲得好的收成。這位孫姓村民說,「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下雨,如果再過半個多月不降雨水,估計大部分小麥就會幹死了。」
不會無糧吃無水喝
令記者不解的是,既然現在小麥並沒有乾死,如果遇到好的雨水一樣可能會有好的收成,但當地的村民卻基本沒有對小麥進行澆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記者採訪了十多位村民,原來冬天澆灌可能會「出力不討好」。「小麥在冬天澆灌的話,因為氣溫比較低,很可能整片土地都被凍住或是凍裂,小麥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被凍死,所以即使澆灌也要找暖和些的天氣。但今年天氣都比較冷,只有過年這幾天暖和一些。」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記者還了解到,村民對這裡的乾旱情況並不怎麼著急。在當地,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存糧,很多村民都是種一年小麥能吃兩三年,然後再種,更多的土地被用來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現在不是以前了,即使小麥收成不好家裡也不缺糧食吃飯。我家今年種了一畝麥子,收成好就打點麥子存起來,收成不好也無所謂,家裡存的麥子至少還夠吃一年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一畝小麥的成本並不是很高,也就是一二百塊錢的小麥種子成本。如果小麥被乾死了,大不了等開春之後,把麥地換成種花生或者是玉米。」
那麼乾旱有沒有影響到村民的正常飲水呢?
記者走訪了很多地方了解到,雖然天氣乾旱,但是地下水位並沒有受到影響。某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地下缺不缺水看俺家的水井就知道了,平常用電抽水,正好能抽滿一大水缸,如果地下缺水了,就抽不滿了。現在很正常,抽滿一水缸沒有問題。」
農民灌溉要花錢
在楊莊鎮,記者特地詢問了某些村莊的水利設施建設問題。某村村民告訴記者,十年前該村興修了一批水利設施,當時大隊統一調水進行灌溉,幾年之後,這些水利設施已經廢棄不用了。
「近年來不少水庫都承包了,村民們只有自己想辦法進行灌溉。」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在他們村,由於水庫承包,村民用水都需要交錢,「交的錢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水錢,另一部分是灌溉錢,遇到天旱,大家都忙著灌溉,缺少水利設施的地區就比較麻煩。」
C 探訪地:濰坊昌邑
田地龜裂,水渠成了垃圾場
冬麥在裂縫中生存
昌邑市位於青島以西,與平度市毗鄰 ,主要以農業和紡織為主。昌邑市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冬季大旱,田地冬麥受其影響最為嚴重。
2月6日,記者在昌邑市飲馬鎮採訪中了解到,小麥播種之後,當地雨雪未降。自元旦起,麥田便開始出現大面積乾裂的情況。春節期間,麥田乾旱更為加劇,一些麥苗已經枯黃。隨後,記者來到該鎮轄區的一片麥田。此處田地龜裂,長寬不同的裂縫隨處可見。記者順著裂縫掀開一片土壤,發現裂縫深近10釐米,直至小麥根部。在麥田中,記者看到一些小麥全身夾雜在裂縫中艱難地生存著。裂縫上面,只露出幾片焦黃的麥葉,在寒風的吹動下,隨時都可能脫落。
在田地裡,記者遇到了來看麥田的於先生,他是飲馬鎮吳溝村一位村民,每年春節都要去田地查看麥子的長勢。於先生說,以前冬天總會下些雨雪,可是今年一冬,竟一場雪也沒有,田裡現在一點水分也沒有,拔出幾棵麥子,抖抖上面的土,會發現根上沒有一點水分。
據於先生介紹,當地已經有近十年沒有遇到冬旱了。受冬旱影響,今年小麥的個頭比前幾年小很多,很明顯是發育不良,來年收成是個大問題。
冬旱不能灌溉百姓很無奈
記者從附近幾個村的村民那裡得知,今年的冬旱出現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大已經超出了村民的預料。「去年秋天的時候,有新聞說今年可能會旱,但沒有想到會這麼旱。」飲馬鎮楊家樓村村民楊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遇到的旱情主要是春旱,但是春天旱有很多措施可以解決,比如調取水庫引水或者抽取地下水灌溉,而遇到冬旱,老百姓一點法子也沒有。」
那麼為何冬旱期間不能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呢?楊先生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冬麥怕凍。冬天,往田地灌溉之後,田地會結冰,將小麥凍死。另一個原因是冬麥怕溫水灌溉。當地灌溉主要汲取地下水 ,而冬季,地下水水溫偏高。灌溉的時候,高溫的地下水澆入低溫環境下生存的冬麥,小麥也會出現大面積枯萎死亡。
「要雨水沒有雨水 ,灌溉又不能灌溉,今年的小麥肯定要減產了。」楊先生說,「現在已經立春,馬上有不少村民準備取水灌溉農田了,希望能儘快緩解旱情。」
水渠已成垃圾場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昌邑市管轄內的主要河流是濰河,南連峽山水庫,北入渤海。而今年冬天,濰河水位明顯下降,據河邊村民稱,現在水位與往年相比,至少下降了50釐米左右。
而受旱情的影響,昌邑市內的其他小河已經完全乾涸了,地下水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飲馬鎮田家莊村民朱先生說,以前用於從峽山水庫引水的水渠也已經廢棄,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垃圾溝。
王先生稱,221省道兩側原為灌溉水渠,可是現在幾乎被垃圾填平。記者在廢棄的水渠看到,一些水渠已經被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所填埋。村民稱,峽山水庫的水早已經到不了這裡,這些水渠已經多年沒水了。
D 探訪地:濟寧嘉祥
水利設施被破壞
田裡的麥苗用手一搓成了粉末
2月6日下午,濟寧市嘉祥縣老僧堂鄉的麥田裡幾乎沒有人,記者在田裡發現,這裡的旱情非常嚴重,田地全部龜裂,最大的裂縫有十多釐米深,三四釐米寬,很多麥苗已經枯黃乾死。
記者在田裡走訪時,碰到了一位來田裡看旱情的村民王海雲。他走到田裡抓了一把看起來還有些綠色的麥苗,「你看,這麥苗輕輕一抓就能抓起來,看起來還有些綠色,可是,我一搓就粉碎了。」
說著,王海雲搓了搓他手裡的一把麥苗,麥苗果然碎成了粉末。「雖然看起來有些麥苗還有些綠色,可是已經幹了。」王海雲說,除了麥苗能說明旱情外,機井的水位同樣能說明問題,說著,他帶著記者看了幾處機井,「以前這個時候,機井的水位大概是兩三米,可是現在的水位至少有六七米,如果到了集中灌溉的時候,肯定能達到十米。」
不少農田水利設施被破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在老僧堂鄉南部有一條河。十幾年以前,附近的田地都靠這條河的河水灌溉。現在為什麼不用了呢?
「乾渠都沒有了,排灌站也沒有了,咋用河裡的水灌溉?」聽了記者的問題,老僧堂鄉方官屯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興修水利的時候,都是一溝一渠,就是在平地上挖溝,挖上來的土在溝旁邊的地面上興建地上渠,溝是排水用的,而渠是灌溉用的。每當需要澆水的時候,建在河邊的排灌站就會把河裡的水提到乾渠裡,乾渠連著支渠,支渠連著毛渠,毛渠連著田地 ,需要澆地的人只要在毛渠上挖個口子,水就流到地裡了。」這位村民說,現在只能靠水井澆地了,渠都沒有了。
當記者問道,為什麼渠無法起到作用的時候,這位村民說,大概在十年以前,排灌站的設備因為長期不用,不知道被誰買走了。沒有了排灌站,渠也就失去了作用,村裡就把堆乾渠用的土都賣了,原來乾渠所在的地方就成了平地,有的村民就在上面種了糧食,所以,乾渠灌溉也就成了歷史。
灌溉成本提高了30倍
對於灌溉的成本,一位村民說,溝渠灌溉的費用是每畝地 1元錢,而現在使用機井的成本是每畝地30多元,這還沒有算修建機井的費用。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個村的機井多數都是村民自籌資金修建的。「一眼機井的覆蓋灌溉範圍大概是30畝地,能用大概10年。」王海雲說,修建機井的費用現在大概在4000元左右。 文/圖 記者 田野 王守華 於良 王磊
◎相關連結
中央一號文件關注水利建設
新世紀以來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於2011年1月29日由新華社授權發布。這個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文件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 、新舉措。
公布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總量和增量要有明顯提高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 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據新華社
政策解讀: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延伸閱讀:提出水利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今後10年水利投入翻番|積極推進水價改革
新形勢:基礎脆弱、欠帳太多、全面吃緊:我國防洪綜合體系還不健全,水資源調控能力還不足,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改變,水利投入強度還不夠。
新定位: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新目標: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詳細]
(責任編輯: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