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antilize/製造巨嬰

2021-01-16 瀟湘晨報

聽說過「新冠派對」(Covid party)嗎,有意為傳播新冠病毒而開辦的那種?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believe it or not),最近「新冠派對」成為美國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甚至有報導稱,美國德克薩斯州一30歲男子因為覺得新冠肺炎是「騙人的」(hoax),特意去參加「新冠派對」,最終染病身亡。

這場疫情讓我們見識了成年人能有多任性(wayward)。國內有隔離期間非要外出跑步,或非礦泉水不喝的;國外有堅稱新冠肺炎就是大號流感,或寧死不戴口罩的——即使身為一國總統。這樣的成年人,通常會被貼上「巨嬰」的標籤。

國內外的「巨嬰」現象反映出一個更宏觀的趨勢:與前幾輩相比,現在年輕人的青春期(adolescence)似乎越來越長,逐漸成為「低幼化的一代」(infantilized generation)。

「低幼化的一代」固然不是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人為製造的產物,從infantilize的含義中就能明顯看出這一點。英文詞典對infantilize的解釋是,treat (someone) as a child or in a way which denies their maturity in age or experience,即,將某人當作孩子對待,無視其在年齡和經歷方面已經成熟。我們所說的「巨嬰」,往往是一直把自己當孩子,拒絕承擔成年人的責任,也就是讓自身低幼化。但父母對子女的低幼化,則是一種更傳統、也更常見的形式。

我們很容易想到為孩子排除一切障礙的「鏟車父母」(a 『snowplow parent』 who constantly forces obstacles out of their kids' paths),或是對孩子過度關心、過度保護的「直升機父母」(a 『helicopter parent』 who takes an overprotective or excessive interest in the life of their child or children)。在這樣父母的呵護下,孩子更容易變成過分依賴父母的「媽寶男」(Mommy's boy)。

當然,父母對子女的低幼化不一定會把子女慣壞(spoiled),但很可能會為子女帶來一種侵入感(sense of transgression)。而這種「邊界消除」(dismantling of boundaries)才是低幼化更內隱(implicit)、但影響更深遠的後果。

在部分社會學家(sociologist)看來,孩子成長靠的是對父母設定的邊界做出反應(children develop by reacting against the boundaries their parents set)。正是在與父母「鬥智鬥勇」的過程中,子女才慢慢實現自給自足(self sufficiency)和智識獨立(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此外,通過設立邊界,父母也能向子女傳遞特定的價值觀(values),這恰恰是幫助子女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

如果父母不願對子女做出道德評判(use moral-based judgement),會讓子女「迷失方向」(disorientated)。從這一角度看,父母「做子女最好朋友」的有意識努力(conscious effort)並不值得鼓勵,因為孩子可以在同齡人中交到最好的朋友(make best friends with their peers),他們希望將父母看作能讓自己仰視(look up to)、能激勵(inspire)自己的人。

有社會學家進一步擔憂,「低幼化一代」缺乏邊界感可能走向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因為他們只能自行創立邊界(create borders of their own),和與自己觀點發生碰撞的人保持「安全距離」(keep safe distance from the people whose views clash with their own),最終只能從身份相同的群體中尋找認同。而現實已經證明,這並非社會學家的多慮,尤其是在連總統自己都表現得低幼的國家。(張熠檸)

【來源:參考消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雙語彙】Infantilize/製造巨嬰
    這樣的成年人,通常會被貼上「巨嬰」的標籤。國內外的「巨嬰」現象反映出一個更宏觀的趨勢:與前幾輩相比,現在年輕人的青春期(adolescence)似乎越來越長,逐漸成為「低幼化的一代」(infantilized generation)。「低幼化的一代」固然不是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人為製造的產物,從infantilize的含義中就能明顯看出這一點。
  • 巨嬰?為什麼要做巨嬰?
    什麼是巨嬰?「巨嬰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拼音是jù yīng。指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巨嬰在哪裡?有人可能會問,現在有多少人是你定義的巨嬰?國人沒有那麼差吧!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不只有,還不少。
  • 巨嬰越來越多,當避無可避時,該如何與巨嬰朋友相處
    「巨嬰」,指那些身體已經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的人。近年來「巨嬰事件」屢見不鮮,在讓人感嘆「長見識了」的同時,對「巨嬰」的討論也逐漸多了起來。網絡上關於「巨嬰」的討論很多,由巨嬰引起的奇葩事件也不少。
  • 巨嬰症知多少?
    巨嬰症知多少? 平均新生嬰兒體重大約為3.4公斤(7磅8盎司左右)。嬰兒出生體重高於4.5公斤(9磅15盎司)就會被認為是超重甚至是巨嬰。在2009年,出生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所有嬰兒中有1.7%患有巨嬰症。 要如何知道將來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了巨嬰症?
  • 怎樣判斷你的親戚朋友是不是巨嬰
    怎樣鑑別生活中的巨嬰?巨嬰都有哪些症狀? 巨嬰症狀3:認為電影、電視、報紙、課本上說的都是真的。 巨嬰症狀4:認為世事非黑即白,世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 巨嬰症狀5:認為不同意見對自己有害,拒絕聆聽不同聲音。
  • 武志紅:90%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他說,50後到70後是假成人、真巨嬰,80後到00後則從內到外都是巨嬰,「不然哪來這麼多『寶寶』的流行語?」不過他也提醒,不要想著幫巨嬰長大,否則就是太自戀了。「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嬰,一個原因是,希望能有機會再退行到嬰兒狀態,被好好滿足。」巨嬰現象讓中國人缺乏妥協精神第一財經:在《巨嬰國》中,你用巨嬰理論對中國歷史現象做了很多解讀。
  •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巨嬰人」,你應該這樣跟他們相處
    什麼是巨嬰人,看到標題後,你沒準以為是巨大的嬰兒,捂臉...那麼,為了讓大家更好地體會到什麼是巨嬰人,我們可以先從嬰兒舉個例子。嬰兒什麼特點?嬰兒不會在乎你的感受,他們只知道為自己著想,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同時,內心也非常脆弱,他們經受不起挫折,無理取鬧。
  • 鬼滅之刃199話:無慘化身巨嬰迎接黎明,鬼殺隊無一人死亡
    本周鬼滅之刃情報提前更新,無慘終歸是沒能逃過一死,千年前有醫生相助,四百多年前又僥倖從繼國緣一手中逃脫,現在總算是沒有從鬼殺隊主力手中逃脫,化身巨嬰迎接黎明。更重要的是鬼殺隊無一人死亡。在日光的照射下,無慘不得不用厚厚的肉塊保護自己脫身,同時還吞掉了炭治郎,成為了史無前例的巨嬰。這個形態其實就象徵了無慘多年來的追求,無論多麼不堪,他剩餘的只有求生欲。巨嬰無慘一直在逃跑,結果總是遭到鬼殺隊的阻撓。等到現場的柱也逐漸耗盡體力,無法動彈。
  • 缺失的環節:從熊孩子到巨嬰
    所有人的一生都始自呱呱墜地時的白紙一張,無論熊孩子巨嬰,還是聖人賢者,都不曾例外,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長成熊孩子,巨嬰發展成巨嬰,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間,必然是部分環節的缺失。
  • 你想知道ta是不是巨嬰嗎?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什麼是成年巨嬰,巨嬰指的是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相信在疫情期間,大家也見識了許多因疫情回國避難的海歸,各種無理取鬧的視頻,比如因為喝不到礦泉水,就試圖衝出隔離區,因為覺得自己沒病外出跑步就不戴口罩。
  • 《爐石傳說》雛龍巨嬰卡牌效果介紹 巨龍降臨中立普通隨從雛龍巨嬰
    爐石傳說巨龍降臨中立普通隨從雛龍巨嬰效果介紹。
  • 許幻山式巨嬰的覺醒
    三個女人三種不同生活,許幻山式巨嬰的覺醒,真真兒氣得我七竅出了六竅,三觀毀了四觀。出軌的理由是妻子在夫妻間的絕對話語權,出軌只是一種表現形式,what?出軌只是種形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用在婚姻裡竟然是出軌?這是什麼鬼邏輯,許幻山你這是說出多少男人的心聲麼……
  • 巨嬰們的8個顯著特徵
    但在這些「巨嬰」的內心深處,他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的人,比如政府、年邁的父母、心理學家、同事等等。 媽媽,他們傷害了我! 巨嬰們如何做?——一個人下意識地對待另一個人,就像他們的媽媽應該詳細解釋一切,或者像操場上的朋友應該給他們一個玩具。 怎麼辦?——不要幫助一個不能處理簡單任務的人。最好是說,「谷歌會幫忙的。」(小編說:或許用「自己上網搜去!」更有力度!)
  • 從社會上的「巨嬰現象」,淺談家庭教育中的「123」
    他語言犀利,字字珠璣,直接喊話那些疫情防控中的"巨嬰"們:"國家有保護你們的責任,但沒有慣著你們的義務。""建設祖國你不在,享受福利你比誰都快,我們中國不養巨嬰。"拉薩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賈凱勝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乏這樣的"巨嬰現象",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 缺失的環節:從中孩子到巨嬰
    所有人的一生都始自呱呱墜地時的白紙一張,無論熊孩子巨嬰,還是聖人賢者,都不曾例外,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長成熊孩子,巨嬰發展成巨嬰,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間,必然是部分環節的缺失。
  • 成年人的巨嬰心理,到底有多可怕?
    在這個時代有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雖然身體年紀一天天成長,但心理永遠都停留在小孩子時期,因此「巨嬰」這個詞也在群體之間流傳起來。那麼,巨嬰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已經成年的人極度自私,以絕對的自我為中心,世界應該圍繞著他而轉,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只知道索取而沒有奉獻精神與意識,會把別人的幫助和贈予視作理所當然,毫無感恩的心。
  • 為什麼會成為「巨嬰」?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很多人在感情上,就是一個"巨嬰"的存在,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感。例如,以前有個女孩告訴我,從童年到成年,她一直受到父母的管教,她不敢在任何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個例子,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事實上,這是一個人在感情中扮演的一個"巨嬰"的角色。1「巨嬰」首先我們先來講講什麼是「巨嬰」。當一個孩子出生時,他沒有自我意識,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人,也不知道自己正面臨著巨大的恐懼,因為在他出生之前,他有一個溫暖的環境,不需要吃,不需要喝。
  • 遇事耍官威:成年巨嬰的全能自戀與偏執分裂
    巨嬰什麼是巨嬰?巨嬰原來是指體型巨大的嬰兒,近年來,由於某些成年人的迷之行為,巨嬰逐漸被用來指代那些心理髮育停滯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巨嬰這就是巨嬰的全能自戀全能自戀又稱為嬰兒期的全能幻想,指的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只要自己動一動念頭,全部的外部世界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給予回應和滿足,泛化到日常生活中,不僅是一件事,一個行為
  • 巨嬰心理:長不大的成年人,有2點特徵,很明顯
    什麼是巨嬰?巨嬰其實是一個網絡詞語,指身體是成年人,但心智卻很幼稚,表示極不成熟的一種概念。還有一種巨嬰屬於自卑的,是在童年時期由於撫養不當造成的,比如,很早的時候就喪失父/母,在家裡存在感低,經常被父母否定等等,長大後,就開始四處同,求安全感,求愛……巨嬰都有什麼特徵?
  • 值得深思,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這些「巨嬰」行為
    一、看看「巨嬰」現象的案例武志紅的《巨嬰國》提出中國式巨嬰的概念,指一個奇葩的成年人群體,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才是正確,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全世界都是欠他的,把自己當成國家的嬰兒。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