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華人是世界上吃豬肉最多的民族,世界上一半的豬肉都消耗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上。中國馴化野豬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真正普及成為大眾食材,時間卻也沒有那麼遙遠,至少出土的一件五代十國前蜀王建陵鍍銀銅豬讓我們知道,五代十國時期,豬肉還並不具備普及的條件,但卻不遠了。
這件文物豬所呈現的形態,與現在的豬差在哪兒,能看的出來嗎?這個豬豬形象遠沒有小豬佩奇可愛,瘦長的身材,略長的嘴巴,囧囧的眼神,還保留著一定的野性。野豬當然也是可以吃的,野味兒嘛,天然無公害,沒有瘦肉精,但卻無法普及。中國馴化野豬的有效物證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的豬形象文物,比五代十國時期更具野性。
商代玉豬文物所呈現的形象,嘴巴更長,背上如劍鋒一樣的鬣毛,這就是馴化的初期。能夠大規模食用的肉類,一般都是馴化成功的。野性未退化的豬,生長周期很長,一般要兩到三年。在那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一頭豬要養兩三年,這就是跟人爭口糧,沒可能大規模蓄養的。雖然吃豬肉的歷史記錄很早,但《孟子》雲「七十者衣帛食肉」,七十才有資格吃肉,基本就是沒的吃嘍。「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太白這樣的貴人也是不屑吃豬肉的。直到宋代,野豬的馴化才基本完成,豬肉也才開始擺上老百姓的餐桌。
這就是宋代的玉豬,形象與現在的豬已經很接近了。馴化完成以後,豬的生長周期極大縮短,宋代開始物產越來越豐富,這都為豬的蓄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吃豬肉還沒那麼容易,當時豬肉很便宜,為什麼呢?「貴人不肯食,貧人不解煮」,貴族不屑於吃豬肉,普通人卻不知道怎麼吃。還好大宋出了個窮困潦倒的美食博主——眉州蘇東坡,在只能買得起豬肉的窘境中,不遺餘力的發明了豬肉的各種吃法,代表作東坡肉。
到明代,中國人吃豬肉的歷史正式進入瘋狂時期,但為了豬肉的普及,老祖宗一點點的馴化了三千多年,五代十國時期恰好體現了馴化的最後一個階段,承上啟下,到宋代把豬肉端上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