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胡同深處的金馬風箏傳人 幾代人把玩趣整成了藝術

2020-12-03 北京日報客戶端

這是北京人春天的愛物——風箏,

您可別小看這個玩意兒,

裡面的門道和講究太多了。

宮廷藝人、著名畫家,還有大宅門的公子哥

都鍾情於它,

幾代人殫精竭慮,

楞是把一個玩物整成了藝術,

這就是咱北京人的——玩趣。

過了立春,直到清明的這一段時間,是老北京傳統上的「風箏季節」,老北京人一貫對哪些節令吃什麼,玩什麼特別講究,風箏也如是。

從清末至今,北京形成了以金福忠、哈國良(哈氏風箏)、孔祥澤(曹氏風箏)和馬晉為代表的幾大風箏藝術流派。其中,金福忠和馬晉先生合稱的「金馬」風箏獨樹一幟,從宮廷進入民間,是玩家追捧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日前,筆者拜訪了「金馬風箏」的傳人呂鐵智先生,聽他講述這百年來的風箏軼事和風箏大師們的過往,一個小玩意兒竟也染上了濃濃的歷史滄桑。

法國孩子與中國風箏

呂鐵智先生的家在淨土胡同的一個小院子裡,進到屋中,頓感京味兒撲面而來,牆上掛著京劇臉譜,架子上擺著民俗泥人,尤其是隨處擺放的色彩絢麗的大小風箏,更讓人眼前一亮。呂先生一件中式對襟大褂,一口韻味十足的京腔兒,在這鐘鼓樓下的小胡同裡聽他講種種舊京往事和風箏的今昔,不知不覺竟聽得入神了。

(《風箏》劇照)

話題是從50多年的一部中法合拍老電影開始的,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作《風箏》。我這樣的70後竟然對這部電影有著極深的印象,大概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看的電影大都是打仗的革命題材,而很少有這種充滿浪漫情懷和奇幻色彩的兒童電影。

《風箏》的故事分別在巴黎和北京展開。一個神奇的來自中國的孫悟空造型的風箏帶著法國小朋友穿越夢境,來到中國的天壇、北海,和中國孩子結下友誼。

這部兒童片1958年法國上映時,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不過,影片的傳奇在於,隨後的三十多年間,《風箏》被列為法國學校的兒童電影教材,現在50歲以上的法國人,當年在學校幾乎都看過這部影片,並且由此知道了孫悟空的神話、北京的古老建築,以及風箏的歷史淵源。可以說,《風箏》融進了一代法國人的童年記憶,風箏也成了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梁。

(神奇的孫悟空風箏)

影片的所有故事都是圍繞著那隻神奇的孫悟空風箏,「您知道嗎? 那個風箏就是我師祖金福忠先生的作品,京城一代風箏名家,做出的正宗金馬風箏代表作。」呂鐵智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影片中那隻半人多高的大風箏極為精緻漂亮,孫悟空一身杏黃色衣衫,衣服上繪滿美麗的花紋,他還生著一對「翅膀」,上面是重重疊疊的雲朵。

金馬風箏的一大特點就是畫工極為精細,姿態生動,設色雅致,因為金馬風箏的這個「馬」正是北京著名的工筆畫家馬晉先生。

燈籠庫胡同裡的老手藝人

說起「金馬風箏」的淵源,還要從呂鐵智的師爺,關寶翔的師父金福忠說起,他便是金馬風箏裡的那個「金」,也是解放前北京著名的風箏老藝人。

呂鐵智從師父關寶翔的口中聽了不少這位金師爺的傳奇故事。據說「金福忠」這三個字便是慈禧賜名,金家祖傳幾代都曾為宮廷製作風箏。「金師爺祖輩工作的地方在南池子附近的燈籠庫胡同,歸內務府管,這裡匯聚著一大批手藝人,做風箏、燈籠、釣竿,養蟈蟈,種葫蘆,大多是和竹子沾邊的手藝,專供皇室人員玩耍。」

這些宮廷手藝人當年也曾風光一時,衣食無憂,按照旗人的慣例,每月還能得到從宮中發放的「老米」,「據說這種米做熟了有一種特殊的焦香味道,作為宮廷的賞賜,它是一種榮耀,金家經常把這米分成小包,作為禮物送給親戚,也算是共沐皇恩。」

關於宮廷風箏,還有一些有趣的軼事,據金師爺說,風箏對皇家而言,並不僅僅是玩物,還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皇上經常會把風箏賞賜給大臣,這裡面有很多講究,如果是在年前賞賜,則預示著明年他將春風得意,平步青雲。」

(呂鐵智製作的金馬風箏)

然而,清朝滅亡,皇上倒了,這些宮廷手藝人的命運也發生了巨變。為了生計,金福忠和父親一起,靠著手藝在東四一帶擺了個小攤,夏天做蟈蟈籠和鳥籠,冬春便賣風箏。

金福忠的風箏攤後來固定在了地安門外大街的火神廟前,一直開到解放之後的60年代,成為名震京城的「風箏金」。這「風箏金」的名號不是白來的,金福忠的風箏起飛好,起飛後在空中又特別穩定,而且售價低廉,很受歡迎,基本每天都能售賣一空,去的晚一點就買不到可意的尺寸和花色了。所以,有的風箏迷早早就在攤前等候,尤其是八尺以上大風箏,在北城所有的風箏攤兒皆不敢問津,非他莫屬,故當時北城的大宅門富有之家都來找他訂製,成為常年主顧。每年臘月二十三之後,金福忠便把做好的風箏送進這些大宅門,只說一句「給少爺們做個玩意兒」,然後轉身就走,清明後再去結帳拿錢。當年在北京四九城上空飄飛的風箏據說一大半都出自金福忠之手。

呂鐵智先生告訴我,師爺金福忠的風箏當年名滿京城,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黑鍋底」,故風箏玩家有「北城黑鍋底,南城瘦沙燕(哈氏風箏)」之說。

北京的沙燕風箏有很多講究,它的造型依據的是北京居住的一種留鳥「麻燕」演化而成,後來由於訛傳變成「沙燕」了。麻燕體形比燕子大一倍以上,棲息於城樓或者古寺的簷下,但隨著城區的改建和城樓的拆除,如今這種鳥已經在北京絕跡了。

北京的沙燕風箏根據不同的比例結構分為「胖沙燕」、「瘦沙燕」和「娃娃燕」,分別象徵體魄粗獷的男性、纖細窈窕的女性和天真活潑的兒童。據說,當年的風箏玩家僅從沙燕的結構胖瘦以及繪畫風格,一眼就能看出是誰做的,甚至光憑一個架子就能看出是哪家的手藝。

(這就是著名的「黑鍋底沙燕風箏」)

沙燕風箏有一種特殊的畫法,只用單一的黑色,北京人稱之為「黑鍋底」,因為是用黑鍋煙子調膠來畫的。而做「黑鍋底」最有名的就是金福忠,畫面雖然只是單一的黑色,但由於造型合理,構圖精美,看上去一點也不覺得單調,空中的遠觀效果比其他風箏更勝一籌。每到賣風箏季節,金福忠先做一兩隻八尺以上的大「黑鍋底」風箏,放在火神廟山門前,鮮明的標記隔著馬路也能看見。

除了拿手的沙燕風箏,金福忠還設計出很多風箏圖案,都深受玩家的歡迎,傳統的蝙蝠、桃子,寓意多福多壽;畫四隻獅子或五隻獅子則表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居」;兩膀上畫彩鳳、脯上畫一輪紅日彩雲,兩腿各畫牡丹,則組成「丹鳳朝陽」;一膀畫龍,一膀畫鳳,稱之為「龍鳳呈祥」。其他還有松鶴延年、喜上眉梢、萬象更新等吉祥圖案。

畫家也愛玩風箏

「金馬風箏」除了金福忠老藝人,還有一位就是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享譽京城的畫家馬晉,呂鐵智稱他們二位都是「師爺」,因為沒有他們的珠聯璧合,也就沒有如今的「金馬風箏」。

據呂鐵智的師父關寶翔回憶,當年京城風箏四大家,金福忠、哈國良、孔祥澤和馬晉,四位雖然都名滿京華,但是做風箏的初衷卻不同,其中金、哈兩位是為了生計,擺風箏攤賺錢養家,而孔、馬兩位卻是家境殷實,屬於文人玩風箏,純為雅好,也正因為如此,馬晉先生設計出的風箏圖案才能一掃匠氣,雅致脫俗 。

馬晉的父親曾在王府做管家,管理馬匹,所以馬晉自小就喜歡觀察馬、畫馬,並師從清末宮廷畫家趙書村學習。1922年,22歲的馬晉就以畫馬聞名,取法郎士寧,成為職業畫家。齊白石曾經題詩讚馬晉畫的馬:「追電逐風千裡足,無羈時節好行空。」30年代初,馬晉的一幅馬圖還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狀,可謂少年成名,春風得意。

馬晉作品

馬晉擅畫馬,也工於花鳥花卉,是京城著名畫家。

馬晉這位大畫家特別喜歡做風箏,他親手繪製風箏畫片,陳列在室內是絕佳的裝飾品,讓人愛不釋手。據說解放前老北京還有句俗語,「馬晉畫馬糊風箏——北京絕活」,可見當時京城百姓對他的推崇。解放後,馬晉被文化部聘為中國畫院畫師,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收藏。

呂鐵智的師父關寶翔自幼酷愛風箏,機緣巧合得遇金福忠和馬晉兩位風箏大師,他隨二人學藝多年,終成「金馬」一派。

以天為紙繪紙鳶

呂鐵智說起師父關寶翔,身世也頗具傳奇色彩。「關先生家是瓜爾佳氏,屬滿族八大姓之一,他的祖父是清朝吏部尚書奎俊,他是京城大宅門中的富貴人家子弟,高中畢業後考入京華美術專科學校繪畫系學習。」科班出身學習美術的專業人才,又出身名門望族去做風箏藝人,這在北京還是不多見的。

(金馬風箏大師關寶翔先生)

關寶翔從10幾歲就跟著金福忠學做風箏,愛風箏愛了一輩子,上世紀80年代他甚至放棄了中央單位待遇優厚的工作,自願到中國風箏公司做了一名工藝美術師。他是同行口中的「風箏痴」,風箏雖是民間玩意兒,在他手下卻增添了文化韻味和文人氣質,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風箏作品20多件。他創作的最為人稱道的京劇串臉譜風箏,50多個臉譜沒有一個重樣,40多米的一串飛在空中極其壯觀。作為北京工藝美術代表人物,他的名字被收錄進了《滿族大辭典》。

(關寶翔風箏作品《鍾馗打傘》)

關寶翔已經在2000年去世,但師父的樣子一直深深刻在呂鐵智的腦海中。上世紀80年代,做宣傳工作的呂鐵智恰巧做一個「搶救老手藝」的項目,認識了關寶翔先生。呂鐵智從小在四合院長大,也喜歡玩風箏,和老先生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之交。「那時候,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就會騎車去關先生的家,邊品茶邊聽他講風箏的製作和風箏的趣聞,聽得晚了便被留下吃飯,爺兒倆喝點小酒,聊的特別高興。」

(關寶翔風箏作品《和合二仙》)

聽得多了,關寶翔對風箏的痴迷熱愛也深深感染了呂鐵智,他就動了拜師學藝的念頭,可是關寶翔卻沒有同意。他鄭重地對呂鐵智說,做風箏發不了財,只能餬口,讓他慎重考慮。呂鐵智不甘心,軟磨硬泡了足足一年,關寶翔看他心意堅決,就問他:「我再說一遍,做風箏發不了財,你可想好了?」呂鐵智答:「想好了!」於是正式拜師學藝,繼承了金馬風箏的技藝,從工筆畫、刮竹條開始,一學就是10多年。

(呂鐵智家中到處都是風箏)

正如師父關寶翔所說,風箏不能讓他發財致富,但是卻讓他得到了財富換不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呂鐵智一直記得1998年師父推薦他參加了美國夏威夷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那裡他用師父教他的技藝展示了中國風箏,當時年近百歲的少帥張學良也參觀了展覽,他把自己做的風箏送給了張學良。在夏威夷他陸續教了700多名美國學生學做風箏,孩子們還給他寫了許多信,他都珍藏起來,他第一次這樣深刻的體會到,風箏是一座溝通國際文化的橋梁。

2000年,呂鐵智應邀到美國洛杉磯參加在寶爾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故宮珍寶展」,在國外工作了數月,沒想到歸來後卻聽到的是師父病逝的噩耗。關寶翔在病重的最後時刻,咬牙寫下了幾萬字關於風箏的寶貴資料,「師父是為了能讓後人記住北京曾有過哪些風箏行家和風箏背後的故事,師父把用過的畫氈和筆洗留給了我,把一生設計的風箏畫稿留給了我,滿滿一箱子……」呂鐵智把在美國獲獎的榮譽證書的複印件燒給了師父,他想告訴師父,自己沒給他丟臉,他一定會把師父的技藝傳下去。

(《屏開雀選》風箏)

如今,呂鐵智特別欣喜的一件事是金馬風箏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原本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在民生銀行做軟體工程師,因為自小看父親做風箏,也愛上了風箏,最後毅然決定辭職,和父親一起探索風箏技藝,爺兒倆每天一起聊風箏,做風箏,其樂無窮。

呂鐵智告訴我,他一直忘不了師父曾經用過的一枚印章,刻的是「以天為紙」四個字。「師父的一生都是在以天為紙,用五顏六色的風箏裝點著北京的藍天,也書寫著他的七彩人生。」

瑰麗的民間文化,幸而有熱愛它的人能夠這樣一生守護流傳。

(作者 張鵬)

相關焦點

  • 九門小吃,北京胡同深處的四合院,匯集京城12家老字號300種小吃
    創始人馬紀元最初只是挑筐沿街叫賣,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斷摸索,發揚光大,到了第六代馬玉昆時,開始定點設攤兒,並在製作工藝和作料配製上逐步改進。白水羊頭在煮羊頭的過程中一點作料不能擱,純粹用清水,煮出來的羊頭只有羊肉的香氣,其他一點兒雜味沒有。然後趁熱把不要的部位剔除,等冷卻後切片,必須薄得透光才行,撒上精心配製的椒鹽就可以吃了。
  • 老北京文化:關於放風箏的那些事兒
    金氏風箏在地安門大街擺攤兒出售,而哈氏則在宣外西琉璃廠東口兒路北處有兩間門臉兒房,賣早點小吃,店內掛滿風箏。每年正月的時候。屋內掛著自己製作的各種風箏。其中有活翅膀的老鷹,活翅膀、活眼睛的蜻蜓,沙燕兒等,品種繁多,骨架平整堅固,畫工生動,十分精美。那時老北京的風箏以肥、瘦腿子的沙燕兒為主,有「南城大沙燕兒,北城黑鍋底」之說。所謂黑鍋底也是沙燕兒,是以燒柴禾的鍋底灰當顏料畫成的,也有用墨畫的。
  •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風物)
    眼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風箏,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關於風箏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春秋,也有人認為肇於秦漢,而可查證的信史則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 北京大石虎胡同的石虎哪去了? 居民無人說得清
    這次,發現望海樓那裡有酷似老胡同口石虎的雕塑,本來很高興。但和記者仔細辨認後,張飈有些失望:「細看下石刻的形狀、紋理都不大一樣,且雕像看起來太新,而大石虎胡同的石像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之後,張彪又與記者一起來到大石虎胡同,回憶當年的一些情況……  順著69歲老居民張飈提供的線索,北青社區報記者開始了一系列尋訪。
  • 食物語胡同訪古全關卡通關攻略大全
    食物語胡同訪古副本怎麼過?食物語胡同訪古副本需要玩家在遊戲中尋找寶箱,通關就可以獲得豐富的獎勵,小編為玩家帶來了詳細的攻略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食物語胡同訪古攻略大全食物語胡同訪古全關卡走法攻略:(更新至胡同訪古第七關)第一關1.按一下風箏軸,擋住寶箱的風箏會掉下來
  • 風箏製作結構盡顯高超技藝 方寸間繪就美好心願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樣的動人景象,早在千餘年前就出現於中國大江南北。  眼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  風箏,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崑曲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作為人類口述意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區。代表作有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水滸記等。揚州剪紙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揚州剪紙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
  • 何冰京味兒電視劇,芝麻胡同展現了百態人生,京腔京韻代入感十足
    《芝麻胡同》京韻京腔,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四合院在劇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這部京味兒劇可謂是收視口碑雙豐收,得到了大伙兒一致好評,這部劇以1947年老北京沁芳居醬菜鋪為背景,圍繞著老闆嚴振聲,媳婦兒林翠卿以及一心為老家兒治病的牧春花所展開的情感故事這部劇以胡同『家』為原點,講究了在芝麻胡同裡嚴振聲一家三十年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展現了咱老北京人有裡有面兒
  • 第什裡風箏:飛舞京南天際間
    夜晚聊天時,於景廉無意間向曹雪芹提及,某公子買一隻風箏,「一擲數十金」,於是曹雪芹便扎糊了幾隻風箏送給友人去賣。沒想到除夕那天,於景廉「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原來那些風箏已經高價售出。寒冬臘月便有購買風箏的需求,可見當時在北京區域內,風箏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學海霞 做海霞|洞頭區「海霞式」典型尋訪名單公布啦,快來看看吧!
    學海霞 做海霞|洞頭區「海霞式」典型尋訪名單公布啦,快來看看吧!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深入實施「學海霞精神·做海霞傳人
  • 「提籠架鳥侃大山」的「老炮兒」跑了 網紅胡同究竟是對還是錯?
    後來胡同裡有店面的理髮館/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人講究走路,無論是大街小巷,都講究個橫平豎直,走大街往往會覺得亂,不夠安生,穿胡同似乎成了更好的選擇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
  • 拿出風箏,莫負這大好春光……
    這種風箏是由多層受風片或筒形連接而成的,它有著明顯的立體分層結構。 北京風箏有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高等藝術特點和風格,在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均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北京風箏藝人講究骨架各部位的尺寸比例適中,基本骨架和裝飾部位骨架造型協調美觀大方,整個骨架均考慮到力學原理的要求,輕巧而力強。
  • 北京南城八大胡同:小鳳仙駐場成賓館
    地標·八大胡同北京南城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八大胡同」曾是菸葉花柳巷的代名詞。重訪現場小鳳仙駐場地成賓館陝西巷北邊,一座木製二層樓分外顯眼。旁門已被封閉,上書「上林仙館」。現在,這裡已被改造成賓館,入內參觀需花5元購買參觀券。步入正門,四合院落中央是天井,陽光飽滿地照耀進來。順木臺階而上,拐角處一房間房門虛掩。推將進去,是一個套間。
  • 風箏之都濰坊,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又稱鳶都
    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經過長期的發展創新,濰坊風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和風格。
  • 老北京胡同,名字如何起?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
  • 聆聽內心深處激起的迴響——二十年前董克誠對造型藝術的探索
    日前,編者在北京水彩藝術研究院的微信公眾號專題上,看到一期介紹他20多年前出版的《水彩畫的藝術表現》一書內容,其中關於當年他是如何建立對造型的認識的章節,至今看來仍有較高學術價值。多年來,他在藝術創作上追求「感覺準」和「精神準」的境界,著力表現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情緒,以及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見解和理念,創作了大批異於「傳統」,富有強烈衝擊力、感染力、生命力的優秀作品。
  • 金馬凱旋建材家居以量級聚合 市場與商戶將一榮俱榮
    正如建材家居部總經理周世傑所說,對於消費者而言,這裡將成為前所未有的購買家居建材的一站式體驗中心,這裡也將成為繼鄭州西區地標性的建築群—奧體中心、文博藝術中心、市民活動中心、現代傳媒中心四大中心後,鄭州第五大中心。同時,對於如何擁抱客戶的新需求,金馬凱旋已然為即將入駐的商戶們做好了打算。
  • 緣起於音樂人小河的《尋謠記》:北京胡同童謠故事
    顯然,這首最具北京地方代表性的童謠,記錄了幾代人的聲音。2018年,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音樂人小河把目光投向了北京老城區,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將尋謠的故事,以及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時間線和故事線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尋謠記》。
  • 繪本《放風箏》,沙燕風箏、臉譜風箏、屁簾兒風箏,好多風箏啊
    和《小青花》一樣,依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的其中一本,《放風箏》。一到春天,大人小孩都愛放風箏,這本繪本不僅描述了風箏的製作過程,還展示了全國各地代表性的風箏。一到春天,北京放風箏的人就特別多,各種各樣的風箏,漫天飛舞。媽媽說:「回家教你做個屁簾兒,咱也來放風箏。」傳統的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所有的風箏都要用到這四種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