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製作結構盡顯高超技藝 方寸間繪就美好心願

2020-12-05 中國僑網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樣的動人景象,早在千餘年前就出現於中國大江南北。

  眼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

  風箏,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關於風箏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春秋,也有人認為肇於秦漢,而可查證的信史則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早期有關風箏的記載多與軍事相關,到唐代,風箏開始出現在文人的詩歌中。宋代以後,風箏逐漸演變成一種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時節放風箏也開始成為一項穩定而普及的民俗活動。明代以來,風箏經由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就曾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自上世紀60年代建館之初,中國美術館就致力於民間美術的收藏、研究與展示工作,收藏有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四川郫縣等地的風箏精品近600件,絕大多數出自著名風箏藝人之手。這些作品工藝精湛,彩繪華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文化內涵和浪漫超脫的藝術氣質。

  方寸間繪就美好心願

  最初的風箏製作十分簡單,用竹篾做骨架,貼上素絹或白紙,結好線繩,便可放於空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筆下的《百子嬉春圖》中就有嬰孩手牽一隻素色方形風箏,柔和的色彩、簡約的造型襯託出「玩具」的本質,惹人喜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風箏的製作技藝日臻成熟,樣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從動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應有盡有。能工巧匠們在滿足「放飛」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風箏造型的美觀和諧與畫面的吉祥寓意,極大地增強了風箏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沙燕」是北京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風箏樣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妮妮」,就是根據沙燕風箏所設計的。北京哈氏家族製作的「大沙燕」自清末便譽滿京城。哈氏沙燕的造型頗具擬人化效果,肥燕雄壯,象徵男性;瘦燕纖細,象徵女性;雛燕酷似豐腴稚拙的兒童;比翼燕則代表恩愛的夫妻。每一式沙燕上都布滿蝙蝠、蝴蝶、牡丹、貓、魚等吉祥圖案,賦予風箏美好的寓意。

  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哈亦琦的《雲鶴》將翩翩飛舞的仙鶴繪於祥雲之上,布滿風箏的全身,象徵濃濃春意;他的另一件作品《五世同堂》,則畫有五隻火紅的獅子,取「獅」與「世」的諧音,寓示家庭和諧興旺。沙燕風箏腰部通常裝飾有回紋、蕉葉紋、雲紋、萬字紋、團壽紋等多層吉祥紋樣,並以「退暈」的技法進行繪製,增加其放飛後的立體感。

  除沙燕外,哈氏家族還擅制各色硬翅、軟翅、拍子風箏,如《和合二仙》《福在眼前》《龍鳳呈祥》《鍾馗》《雙喜字》等,設色豔麗,裝飾意味極強。1915年,哈氏風箏第二代傳承者哈長英憑藉《蝴蝶》《蜻蜓》《仙鶴》《花鳳》4件風箏,摘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風箏哈」的名聲更加響亮。

  哈亦琦不僅是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風箏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利用5年時間整理、複製傳統哈氏風箏數百種,並以圖譜的形式記錄下來。2015年,哈亦琦將200份珍貴的風箏圖譜,連同其父哈魁明在上世紀50年代製作的《五魚燕》《彩蝶》等多件原作,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使承載著美好心願的風箏樣式永存後世。

  結構中盡顯高超技藝

  一隻風箏若想飛得高、放得遠,關鍵在於結構的設計。藝人們需要掌握各類風箏的結構比例、平弧變化以及材質的性能,在滿足複雜造型的同時,要儘量減輕風箏重量,使其易於騰空飛行。

  中國美術館所藏風箏中,體量最大的一件是郝德立所做的《龍頭蜈蚣》。此風箏由一隻立體的龍頭和30餘節象徵身軀的「蜈蚣桄」構成,總長達10餘米。蜈蚣桄為圓片狀,中間橫貫一根細竹條。竹條長度為圓片的四五倍,兩端還扎有雞毛以保持平衡。每隻蜈蚣桄的質量既要保持左右均衡一致,還要依次遞減,放飛時才能呈現「塌腰翹尾」的姿態,扎制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而北京的孟原所做的一組微型仿生風箏,雖不足手掌大小,但比例結構一絲不苟,用極細的絲線牽動,同樣能夠騰飛。製作這樣一隻絕巧的風箏,不僅要求作者擁有嫻熟的技藝,還需要有極大的耐心,絲毫的差池,都會導致重頭再來。

  冷世祥的作品《伎樂飛天》,將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形象繪製於傳統瘦沙燕的造型上,使內容與形式達到高度契合。仔細端詳這件風箏,你會發現,其左右結構並不對稱。如此大膽的創新,體現出作者非凡的藝術智慧。

  裝置上蘊含無限巧思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唐人高駢的這首詩《風箏(一作題風箏寄意)》,描述了裝有琴弦的紙鳶在夜風吹拂下,響起了猶如古箏的悅耳之聲,「風箏」之名由此得來。

  為了增強風箏在放飛過程中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各地的手工藝人們不斷探索創新,為風箏設計安裝各種聲響裝置。天津風箏以造型簡潔明快、色彩豔麗、裝置精巧獨特而聞名。著名藝人唐錦琨所制的《鑼鼓燕》不僅可以拆卸摺疊,還在骨架上安裝帶有風輪的鑼鼓架。當風箏放飛於空中時,風輪旋轉帶動撥片撥動鼓槌,擊響鑼鼓。悅耳之聲自天而降,精妙之極。

  江蘇南通的「板鷂」風箏,最獨特的魅力在於通體安裝笛哨。「板鷂」也叫「板箏」,為平面結構,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等。笛哨自上而下,由小漸大排布於板鷂正面迎風處,少則數十個,多則成百上千。小型笛哨多用雞蛋殼、野慄殼、蠶繭、白果核等製作,音色脆亮,綁縛於板鷂的上部和中部;最大的哨子被稱為「嗡聲」,用葫蘆製成,形如木桶,音色低沉渾厚,用線網懸於板鷂下部。放飛時,百哨齊鳴,宛若空中交響樂。

  藏於中國美術館的《十八羅漢》板鷂,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承毅於2007年製作並捐贈。它高1.5米,裝有大小各異的笛哨102隻,鷂面上繪有體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可以想見,這樣一件精美而頗有「分量」的風箏,在一飛沖天之時所帶來的宏偉氣勢。

  過去,人們常將放風箏作為一項驅病除疾的民俗活動。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稱:「放風箏,最能清目。」眼下,我們不妨趁著春風,尋一處空地,仰頭牽起一隻精美的風箏,在時跑時行、一張一弛間舒活筋骨,放飛心情。(周佳 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風物)
    方寸間繪就美好心願最初的風箏製作十分簡單,用竹篾做骨架,貼上素絹或白紙,結好線繩,便可放於空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筆下的《百子嬉春圖》中就有嬰孩手牽一隻素色方形風箏,柔和的色彩、簡約的造型襯託出「玩具」的本質,惹人喜愛。
  • 濰坊風箏飛到上海啦!
    11月16日至1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濰坊風箏博物館館藏風箏亮相本屆旅交會。色彩豔麗、製作精美的各地特色風箏吸引了遊人紛紛駐足觀看,「木鳶之源」風箏揭示了風箏起源的秘密,「富貴牡丹」沙燕風箏訴說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四美人」風箏以其精湛的工筆人物畫法展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 第什裡風箏:飛舞京南天際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氏風箏,便是由我國著名民間藝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曹氏風箏傳承人孔祥澤,根據《南鷂北鳶考工志》記載的風箏扎、糊、繪、放「四藝」研究製作出的。其中,曹氏風箏的代表性風箏樣式比翼燕的扎糊訣——比翼雙頭燕,扎法格調變;頭高一做基,八一乃其範……,如今在第什裡風箏的製作過程中仍然使用。
  • 繪本《放風箏》,沙燕風箏、臉譜風箏、屁簾兒風箏,好多風箏啊
    和《小青花》一樣,依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的其中一本,《放風箏》。一到春天,大人小孩都愛放風箏,這本繪本不僅描述了風箏的製作過程,還展示了全國各地代表性的風箏。一到春天,北京放風箏的人就特別多,各種各樣的風箏,漫天飛舞。媽媽說:「回家教你做個屁簾兒,咱也來放風箏。」傳統的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所有的風箏都要用到這四種技藝。
  • 風箏之都濰坊,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又稱鳶都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濰坊古稱濰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傳統手工業發達,文化積澱深厚。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2019-01-21,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天朗氣清,微風和煦,在公園,在廣場,在綠地,在野外,都會看見很多大人帶著小朋友在放風箏,手裡的線繩隨著風的大小收縮自如,天空中飛舞著各式各樣的風箏,燕子、蜈蚣、蝴蝶、鯉魚……與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風箏製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至今已有2000餘年,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魯班以木材製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
  •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省級非遺項目中的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是手工作坊式經濟運行模式龍獅道具製作過程複雜,工藝繁多,對原材料和工藝之間銜接的要求比較高,製作周期長是純手工製作,對環境技術要求條件高,但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持久,深受國內外各界朋友的青睞。正定的龍獅道具製作作坊名聲遠揚,多年來一直是買家口碑相互傳頌,爭取回頭老客戶的自產自銷的營銷模式,在老一輩的龍獅玩家中孰知。
  •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南北朝時期,鮮卑、柔然、鐵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車技術已經相當高超。北朝時的鐵勒人就以造車聞名,他們造的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漢書》),很適應草原環境,正因為如此,被史書上稱為「高車人」。遼代,蒙古族造車技術已經很發達,並且廣泛用於遊牧生活中。      歷史上,我國北方遊牧民族較多,大都擅長騎馬徵戰,軍民合為一體。
  • 傳統風箏的堅守者:數學教授的風箏人生
    李志凡正在製作老鷹風箏骨架。  展示製作精美的風箏。  彭州有個風箏王李志凡,退休前是四川一所大學數學專業副教授。他製作的風箏,大的可以長達幾十米,小的相當於一隻蝴蝶。國慶7天長假,痴迷於風箏製作的他足不出戶,一頭扎進自己的工作室做起風箏來。  木質工作檯上,鉗子、小刀、剪刀等工具一字排開。老人取出黃色麻線麻利地將線頭夾進兩根竹篾條的縫隙裡,一手捏住篾條,一手轉線。
  • 拿出風箏,莫負這大好春光……
    顧名思義,這種風箏是平面板形結構的,風箏的升力片就是板子本身。它無明顯凹凸結構,並且周邊有竹條支撐。這種風箏較普遍,易製作、放飛性能好。而且一般都系有一個長尾巴或穗子,以便調整角度,維持平衡,利於放飛。
  • 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靈光一閃,忽然領悟為什麼人類這麼垃圾了:因為人是上帝在deadline前一天造的。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2020-11-26 18:42 網際網路
  • 尋訪胡同深處的金馬風箏傳人 幾代人把玩趣整成了藝術
    影片中那隻半人多高的大風箏極為精緻漂亮,孫悟空一身杏黃色衣衫,衣服上繪滿美麗的花紋,他還生著一對「翅膀」,上面是重重疊疊的雲朵。金馬風箏的一大特點就是畫工極為精細,姿態生動,設色雅致,因為金馬風箏的這個「馬」正是北京著名的工筆畫家馬晉先生。
  • 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
    技藝精妙絕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馬羅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傳承人,當他的《八大財神》《八大彌勒》《八仙祝壽》等等鬼斧神工的微雕作品展現在眼前時,我們只能用「技藝精妙絕倫」來形容。人物是雕刻中最難的,特別是開臉 、開眼,人物的神韻體現一件作品的雕刻功底,馬羅成的核雕作品秉承了民間傳統文化的風格特徵,融入Q元素 ,線條流暢,喜慶可愛,盡顯赤誠之心;獨具靈氣,其獨特的審美能力和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無不在他的核雕作品上體現出來,獨一無二。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濰坊風箏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
  • 新疆莎車縣花帽藝人醉心傳承花帽製作技藝
    3月14日,在素有絲路民族「花帽之鄉」之美譽的新疆莎車古城,花帽製作藝人麥麥提吐孫和徒弟們忙個不停。  「我出生在一個花帽世家,受祖父和父親的薰陶,從小酷愛花帽製作技藝,延續祖傳技藝是我最大的心願。」麥麥提吐孫說。
  • 滇派風箏手藝人陳康寧:做了37年「追風箏的人」
    中新網昆明2月15日電 (陳靜)「我從1980年開始做風箏,到現在已經37年了。」今年67歲的雲南滇派風箏手藝人陳康寧15日告訴記者,最開始因為興趣全靠自學,如今已經成為雲南滇派風箏屆公認的風箏製作高手。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
  • 650萬人在線觀看風箏製作,《王者榮耀》基於國民記憶的新篇章
    4月10日,濰坊學習平臺一篇《王者戀上濰坊風箏》報導中表示,王者榮耀與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合作的製作風箏直播觀看總人數有650萬之多。」郭洪利老師開設直播線上教網友製作風箏,將傳統的風箏製作工藝中融入《王者榮耀》玩家感興趣的元素,從而令玩家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風箏文化,促使他們去關心、熱愛並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
  • 你說我這個心願是不是像做夢一樣?
    做了20多年風箏,邵國強對風箏的愛就濃縮在這對栩栩如生的鷹爪上。記者 崔引 攝「你說我這個心願是不是像做夢一樣?」82歲的邵國強問,既充滿期盼,又有些沒底氣。退休後,邵國強「重操舊業」,做風箏、放風箏成了退休生活裡最亮的一道光。如今,走進他位於江北區莊橋街道河東社區的家,一定會被眼前的景象給震撼到:本不寬敞的房子,從屋頂到四壁,幾乎都被各式各樣的風箏和用來做風箏的材料「擠」得滿滿當當,甚至連床上有時都被風箏佔據,「家裡收藏了200餘只風箏,都是完工後試飛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