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時節,特別是在農村,總是可以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它的叫聲十分奇特,就像在說「布穀」、有時候像「早中布穀」。
布穀鳥也叫杜鵑,在農村,一般認為它是提醒人們耕作的好鳥,在課堂上,它還有著另外的一個身份。
「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這是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老師曾經說過,在古詩中,杜鵑是一個意象,只要見到它,一般整個古詩的基調就是悲涼的。
因為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傳說一名皇帝叫杜宇,歸隱後化作一名杜鵑鳥整夜啼叫,告誡後世皇帝要以民為貴。
可後來的皇帝大都荒廢朝政,整天歌舞昇平,這隻杜鵑悲憤啼叫,以致口中吐血,悲慘的死去。
這是古詩當中的杜鵑鳥,其實真正的杜鵑鳥不僅懶而且自私。
因為它從來不自己築巢,而是把卵放在別人的窩中,讓其他種類的鳥幫它孵卵、養孩子。
杜鵑和一種叫雀鷹的鳥十分相似,樣子較大,腹部有條紋。當產卵季節來臨時,它會像雀鷹那樣飛翔,從上往下俯衝到樹林裡去嚇其它的鳥類,讓一些鳥類暫時飛離巢穴。
這時它就會選擇一個和它的卵相似的巢穴,迅速吃掉一個卵,然後把自己的卵產在裡面。
鳥媽媽們並沒有看透杜鵑的陰謀,飛回來之後仍然盡心盡力地撫養「自己的孩子」。而杜鵑鳥的孵化時間也很短,只需要12天就可以破殼而出。
同樣,小杜鵑也是極其自私的,當它從殼裡出來之後,它會把其它鳥卵磨蹭到自己背上,之後往後仰,把其它蛋都扔出巢外,這樣它就可以獨自一人享用「媽媽」帶回來的食物,茁壯成長了。
不得不說,杜鵑的生長和產卵都是極其自私的。
但它又是有益於人類的益鳥,因為它喜歡吃松毛蟲這種害蟲,而這種蟲是其它鳥不喜歡吃的。
我們會發現,世間的生物都具有兩面性,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當我們脫離了課本,脫離了學生時代,來到現實中,才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如課堂中的那樣。
當我帶著「杜鵑啼血」的典故和它「自私產卵的方式」同時審視杜鵑的時候,這種矛盾才是事物正確發展的方向。
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下方評論。每天一分鐘,帶您漲知識,感謝您的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