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2021-01-08 瀟湘晨報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孟翔副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傑出教授James R. Carey等人合作,運用統計學方法,從時間年齡(chronological age)和死亡年齡(thanatological age)兩個角度分析了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

該研究採集了遺傳學經典實驗材料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我國重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墨西哥實蠅(Anastrepha ludens)和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三種雌蠅個體的單日繁殖量數據,將三種昆蟲的生命歷程劃分為產卵成熟期、產卵中期和衰老期,對其生命末期的產卵模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並建立了數學模型。結果表明:在這三個物種中,所有壽命較短的個體死亡階段的時間節點準確劃分相對困難;而數學模型整體的精確度、準確性、假陽性和真陰性等指標嚴重依賴於物種;其中,準確性和精度最高的是黑腹果蠅的繁殖衰老死亡模型,其產卵模式可用於區分死亡終末期和非終末期;而作為重要入侵物種的墨西哥實蠅和地中海實蠅的繁殖-壽命模型的準確性尚需進一步探討。

該研究為開拓應用昆蟲學新熱點以及國內衰老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inctive egg-laying patterns in terminal versus non-terminal periods in three fruit fly species」為題,發表在老年醫學經典期刊Experimental Gerontology。孟翔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蟲與線蟲系傑出教授James R. Carey為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科學系教授Richard E. Plant 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藥物與流行病系教授Tim E. Carpenter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老齡化經濟與人口研究中心(NIH 2P30AG012839)和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青年留學基金項目(GIABRqnlx201701)的資助。

論文連結:

(省科學院動物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 孟翔/供稿)

【來源:廣東省科學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等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鮑一明研究組、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
  • 省科學院動物所研究發現動物園赤袋鼠攜帶重要的多重耐藥性細菌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在圈養野生動物與多重耐藥性細菌對公共衛生學意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14日發表在微生物國際重要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_中新網_安徽新聞近日,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教授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Mohammadi教授團隊通過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c(FGFR1c)–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
  • 動物所SCI論文被引篇次排名首次進入全國科研機構前20名
    10月27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05年度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和論文被引用情況的統計結果。動物所2005年度共有205篇SCI論文累計被引用446次,被引篇次排名首次進入全國科研機構前20名,列第19位。
  • Nature:清除衰老細胞可以有效延長小鼠壽命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2月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aturally occurring p16Ink4a-positive cells shorten healthy lifespan」。
  • 唐都醫院楊倩:投身神經生物學 為有源頭活水來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發病機制不清和缺少統一的理論解釋是該領域面臨的世界性難題。早在赴美留學期間,楊倩就瞄準這一制高點尋求突破。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多少次實驗失敗從頭再來,汗水化為前行的動力,堅持帶來成功的希望。
  • 張立——北京師範大學——動物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
    姓名: 張立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 合成生物學的未來在哪?當代基因組學教父帶你一探究竟
    在大會上,George Church 教授以視頻的形式在大會現場發表題為《合成生物學的未來》的演講,就這些問題做出了解答。George Church 是美國基因工程學家、分子工程學家和化學家,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 「當代基因組學教父」。
  •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2020-05-15 09:34
  • 中國科學家初步解開雄性生殖衰老之謎,神「藥」讓小鼠抗衰老
    對生命的衰老也開始在基因水平有了研究。在衰老領域走在前列的是以秀麗線蟲為模式動物的研究。其中裡程碑的發現是谷歌Calico的研發副總裁Cynthia Kenyon在1993年發表的一個胰島素類似蛋白的單基因突變可以大幅延長線蟲的壽命,從而奠定了衰老的遺傳基礎。後續工作又發現生殖系統缺失,線粒體質量控制加強,和能量攝取減少都能夠延長線蟲的壽命。
  • 研究人員稱尿檢可準確檢測「生物學」年齡
    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研究人員說,他們找到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查明一個人的生物學年齡——身體老化的程度——通過尿檢。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8日報導稱,美國《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幫助研究人員進行大規模的衰老研究,甚至預測一個人罹患老年病的風險。這篇由中國的研究人員27日發表的論文稱,由於基因構成和環境的不同,人們的老化程度也就不同。這個研究小組說,用日曆年齡——按出生日期計算——來衡量生物學年齡是不精確的,因此需要一個更準確的方法。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新聞稿
    環境與生態學和綜合類排在世界第3位,地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排在世界第4位,生物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排名世界第5位。    三、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各學科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2015年中國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佔世界的15.2%。
  • 昆明動物所等對樹鼩KLF基因家族全長及鋅指結構進行系統分析
    /1971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並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雜誌Oncotarget上,昆明動物所、昆明理工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邵明、葛廣哲及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劉文婧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樹鼩作為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類靈長類動物,因具有個體較小、繁殖快、易於飼養等傳統動物模型的優點,正在成為一種新型而有潛力的疾病動物模型。
  • ...的「心」密碼,「Deep Longevity」發表全球首個AI心理衰老時鐘
    心理衰老與壽命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今日,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長壽醫學初創企業「Deep Longevity」,發表了全球首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心理衰老時鐘,對衰老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和詮釋。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9年,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我國首批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教育以其分布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40個研究所為依託,堅持「立足科研、質量為本、科教興農」的辦學理念,以「院所結合、兩段式培養」為特色,經過40年的探索和發展,現已形成包括博士、碩士、留學生、專業學位教育和中外合作辦學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
  • 中美科學家發現逆轉衰老基因,人類生命終點正在被改寫
    2月27日,中國科學院蔡時青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自然》發表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一系列潛在調控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鑑定出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這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
  • 活著不好嗎,動物為什麼要進化出死亡?
    可是科學研究又告訴我們,目前人類的最高壽限,即「生物學壽命」,仍然維持在130歲左右,這似乎是一個極限。顯然不是只有人會衰老和死亡,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長壽動物被發現,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衰老。有人認為,衰老和死亡才是進化的產物,永生是生命的內在屬性。Google用超級計算機設計了一個可以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AI)。
  • 浙大動物科學學院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是由原浙江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蠶學系和飼料科學研究所於1999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學院以「高速發展是硬道理」為辦院指導思想,以創建國內外一流的研究型學院為目標,積極探索動物科學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使新學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