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

2021-01-13 日慕鄉關

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

中國歷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它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研究價值。

電視劇從雪中開始,漫天飛舞的大雪營造出天地蕭殺萬物入冬的不祥之兆,而此時的深宮之中,以嚴嵩嚴世藩為首的腐敗分子和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改革派正鬥得不亦樂乎。

而醉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端坐一方,坐看群臣內鬥。

如果不知道電視劇名字中有嘉靖與海瑞(電視劇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你會以為這只是一部反映宮廷權力鬥爭的正劇,按照歷史記載,徐階等人最終鬥倒了嚴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為後續的隆慶改革奠定基礎。

如果電視劇這麼拍就很普通了,張黎的野心不止於此。

江南織造案看似是嚴嵩與徐階兩派的矛盾焦點,實則是引出一起爭議:大臣或者是國家,究竟應該維護百姓的利益還是皇帝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個聰明人,甚至有可能是明朝僅次於太祖成祖最聰明的皇帝,正因為他聰明,所以他更自私。引用著名學者錢理群的說法,他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他的計劃裡,個人長生是放在第一位的,為此他可以堂而皇之的犧牲百姓的利益,不上朝,不見兒子,不辨忠奸,大興土木。那些束縛皇帝的成法,譬如祖宗的江山社稷,子嗣的萬年延長,他毫不在乎。

嘉靖當然不是昏君,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十分精巧的控制住自私的程度,既滿足了個人私慾,又能有效的把控局勢。電視劇中說他是明朝最大的會計,十分精確。

嘉靖最為精準地展現了封建社會君王的普遍心態,也是其中最為出色的利己主義者,而明朝的黨爭更有代表性,嚴嵩和徐階,不能簡單地用忠奸來區別,嚴嵩父子時時事事把皇帝放在第一位,通過揣摩聖意無條件滿足嘉靖需求來達成自己的政治野心;徐階等人則以讀書人自居,堅信百姓利益為重,在皇帝與百姓利益衝突的時候主張百姓為先。

雙方的分歧在於皇帝百姓利益的優先級。

就在此時,海瑞出場了!

海瑞的意義無疑被電視劇大大拔高了,張黎一改其書呆子的刻板形象,把他變作一個做事認真、謀略出眾卻意志堅定、品質高潔的好官員。

他的使命只有一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海瑞的出現真正確立電視劇的平衡,一頭是以個人利益為重的皇帝,一頭是以天下百姓為先的海瑞,如果把政治看作是一個蹺蹺板,海瑞和嘉靖分居兩頭,群臣、太監、商人等在中間不停的流轉。

以海瑞的身份地位,他與嘉靖的博弈不對等,也絕無勝算,所以電視劇巧妙地把這一系列矛盾隱藏在「江南製造案」中,通過這個案子的進展不斷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

打垮海瑞很容易,但海瑞垮了,江南的案子就永遠無法解決;江南的案子解決不了,胡宗憲就沒有軍餉;胡宗憲沒有軍餉就無法打贏倭寇;無法打贏倭寇就無法出口蠶絲;而無法出口蠶絲,嘉靖就沒有錢繼續修仙問道。

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給了海瑞與皇帝博弈的空間,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製造新問題,最終把矛盾聚焦到皇帝與百姓的利益對立上來。

而皇帝利益與百姓利益的對立是王朝更替的根源所在。

電視劇到這裡,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的界限,所展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再是一時一事,而是千百年來王朝興衰的周期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只有海瑞,把這句話當成真的。因為只有他,把做官看成是為百姓謀福利,實實在在的踐行聖人之言。

他最大的特點不是剛直,嚴苛,而是真實。而夾在那個年代中的各色人物,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忘記了讀書的初心,比如說一心報國卻陷入師徒恩義的胡宗憲,篤信理學卻又沉迷權術的趙貞吉,進退兩難的太監呂方,老謀深算的嚴嵩,霸道無腦的嚴世藩,綿裡藏針的徐階,一驚一乍的高拱,儒雅睿智的張居正……

他們用獨特的個性演繹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百官群臣的眾生相,共同構成了這幕大劇。

不能不說,張黎和編劇劉和平的野心太大,他們想創造的不是一部年代劇,而是一首貫穿整個民族歷史的史詩。

而演員精確的表演也為電視劇加分不少,陳寶國依舊用他熟悉的傲慢來掩飾嘉靖的精明,倪大紅遲緩的動作下隱藏著一顆悸動的心,黃志忠亢奮的語調把海瑞的為民請命刻畫的入木三分。最為出彩的是小閣老高育良書記,把一個霸道又魯莽的嚴世藩塑造得十分精彩。

但我個人依舊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完美,她最大的優點恰恰是最大的缺點所在,那就是用代理人的方式來展現社會分裂,猶如衝關打怪的遊戲一般,通過前期無數的鋪墊,最終「王見王」,而嘉靖也在海瑞的感召下反思自己,最終通過對兒子的期許來實現救贖。

這種升華對於傳播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卻陷入了一種佛教式的頓悟禪機,把人性的複雜一股腦忽略了,仿佛幾十集的情節安排,無數的人頭落地就是為了喚醒一個癮君子,並最終賦予他拯救地球的宏大使命。

比起《走向共和》中大談制度革命,這種押寶式的救贖太不真實。

當然,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從來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聖主身上,習慣了!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宦官成為贏家,閣老鬥嚴嵩,到後來永遠忠於大明
    現在的國產劇,演的是真的好,這幾天被一部《大明王朝1566》刷新了新的自己對國產劇的偏見,就是這一部精彩的國產劇,竟然被冷藏了10年,十年前大明王朝,這部國產劇,曾經在電視臺,播放過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下架,這一冷藏就是10年,這部國產劇一上映,就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9.5
  • 歷史上自負多疑敏感的嘉靖皇帝,讓《大明王朝1566》演活了
    《大明王朝1566》是歷史劇裡面難得的好劇,他和《走向共和》一起被評為歷史劇裡的兩大神劇,裡面一群老戲骨的各種飆戲滿足了我們對於明朝嘉靖時期歷史事件的所有想像,把一段精彩的歷史重新呈現在我們面前。其中尤其是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帝,給人一種神秘易怒又深不可測的感覺,尤其是那種氣定神閒又牢牢把握局勢的感覺,完全讓陳寶國把嘉靖帝這個人給演活了。
  • 電視《大明王朝1566》劇給了我們答案
    其實,還有很多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好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例子。他就是嘉靖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方說呂方這個大太監很好,似乎不完全準確,說這個人很和善,也不全面,他為人處世的特點總結如下。1、凡事以皇帝為中心在大事決策和微妙的權利鬥爭中,呂方始終以嘉靖皇帝為中心,隨皇帝的意志而轉移。
  • 大明王朝1566:改稻為桑本是利國利民,為何當地百姓不買帳?
    "改稻為桑"是《大明王朝1566》前期的一個重點劇情,嘉靖由於揮霍無度,兼之連年戰亂,導致了國庫虧空。 為了補虧空,嚴嵩提出了在浙江"改稻為桑"的國策,即在浙江把稻田改成桑田,讓江南織造局生產絲綢賣給西洋的商人。
  • 貪官為啥都是聰明人—《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8集)
    作者:大隱者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 《大明王朝1566》第八集大致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推行改稻為桑,鄭泌昌、何茂才決定鋌而走險,通倭栽贓,高瀚文被美色俘虜的故事。
  • 《大明王朝1566》影評
    一部大明1566 初看不知劇中意 再看亦非劇中人 恍惚中看到了> 沈一石借官糧、賑災民、待芸娘 嚴嵩迎聖意、精用人、改六心 海瑞阻改稻、諫皇上、入昭獄 嘉靖為君父、秉無為、悔半生 起伏動蕩,抄嚴黨大快人心,抓海瑞為之揪心、殺與不殺又奈何,最終你被赦,家人已逝,君父已亡,好一句皇上聖明,說的都對
  • 從《大明王朝1566》看呂芳,忠心耿耿40年,十步之內皆芳草
    塵封十年的《大明王朝1566》終於揚眉吐氣,得到了應有的電視地位。再看劇中人物,每個人都是那麼的經典。今天我們來看下第三派系的話事人——呂芳,這個可不是唱朋友別哭的那個香港歌手的呂芳。他是司禮監掌印大太監,伺候嘉靖四十年,統領宮內十萬太監的老祖宗。
  • 大明王朝的5位太監,他被稱作老祖宗,他裝瘋3年,個個不簡單!
    《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劇,可以說給太監進行了正名。明朝的太監,其實都是具有很高素質、文化涵養和察言觀色的本領,不僅只是生活秘書,也是工作秘書,相對來說是最忠誠的。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有幾個太監當政或影響朝野的例子。
  • 豆瓣評分高的電視劇2019 電視劇排行榜2019最新最全
    今天我們了解豆瓣9分以上的電視劇前十。豆瓣評分高的電視劇豆瓣高評分(9.0以上)電視劇你追過幾部?下面整理了26部高評分經典電視劇,感興趣的影迷們收藏回顧觀看。1、走向共和 豆瓣9.72、王朝1566 豆瓣9.73、紅樓夢 豆瓣9.64、大秦帝國之崛起5、琅琊榜 豆瓣9.37、國之裂變 豆瓣9.37、潛伏 豆瓣9.38、兵突擊 豆瓣9.39、大宅門 豆瓣9.310、林外傳 豆瓣9.511、紅色 豆瓣9.2
  • 大明王朝:呂芳為何能夜訪嚴嵩和徐階議事?嘉靖:他不僅是個宦官
    引言《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劇以嚴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大明國庫空虛,東南頻遭倭寇侵擾為背景,講述了以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裕王派「清流」和嚴嵩黨羽鬥爭的故事。觀眾們一定注意到了這部劇中的一位特殊人物——呂芳,呂芳是嘉靖帝的貼身太監,雖然他不在朝為官,但是在嚴嵩父子和裕王派的鬥爭中,卻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 大明王朝:司禮監掌印太監新官上任三把火,老祖宗也不是隨便叫的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20篇文章) 嘉靖帝不愧是嘉靖帝,雖說在閉關,實際上一刻都沒有停止對各位官員的監視。 徐階暫時是好自為之了,可是司禮監內部的小太監們,命運就不可捉摸了……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220期:大明王朝:司禮監掌印太監新官上任三把火,老祖宗也不是隨便叫的!
  • 《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病危通知書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著作者黃仁宇先生用大歷史觀的角度看待大明萬曆朝十五年的事。而我們能看到的是因為有人的個性,這種情況幾乎在每個朝代走向衰落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這是我認為對本書及黃老先生最好的評價。一本書能夠給人帶來什麼?我覺得一本書能夠兼顧實用性和教育性最佳,以我自身為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身處其中的人,對於我來說,社會是怎麼樣的,世界是怎麼樣的,矛盾的對象是誰?而今,我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這種能催你深思的作品,不多。
  • 大明王朝中太監李玄那一晚到底跟芸娘做了什麼,為什麼甘願赴死?
    於是全劇中最香豔的一幕發生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6:大明王朝中詭異的一晚,芸娘到底怎麼伺候的李玄讓他情願去死?一、鄭泌昌和何茂才怎麼說服的楊金水除掉自己的乾兒子,劇中並沒有提,但這個結局,其實也在楊金水的預料之中。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小學習的歷史教育就告訴我們明朝之後的王朝是清朝,所以說清朝的江山應該是從明朝的手裡繼承而來的,那麼這個說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我們說清朝疆域是繼承的明朝的疆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當時明朝在北方對清朝的作戰之中連連失誤,相當一部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滿清的八旗,這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了。
  • 大明王朝1566:跟著想嘉靖之所想的趙貞吉,學習如何「討好」領導
    而在《大明王朝1566》中,趙貞吉的做法無疑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事前的籌劃與準備,還是面對嘉靖時所展現出的超高的匯報「藝術」,以及伴隨全程的謙恭、謹慎態度與說辭,絕對堪稱「教科書」級別,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復盤與品味。
  • 大明風華:一曲帝國輓歌,一場黃粱遺夢
    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觀眾是不可能接受該劇對明朝歷史的改編,不能接受仁宗皇帝矯詔繼位,更不能接受好聖孫暴戾多疑廠裡廠氣。 可惜從劇本的塑造來看,永樂後期財政入不敷出,五徵蒙古黯然退兵,叔侄同室操戈,宣宗英年早逝,更不要說馬上要演繹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真真是「大明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