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晉王朝滅亡以後——五胡十六國的這段歷史,估計很多人都有點抓狂。「五胡」這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還好說,但這「十六國」的名字的確不太好記,而且實際上當時還遠不止有十六個國家,只是後人取其中實力比較強勁的十六個國家作為代表而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十六個國家的名字: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仔細一看,其中帶「涼」的國家有5個,帶「燕」的國家有4個(實際上也有5個,因為西燕的實力比較弱沒有被算在內),帶「秦」的國家有3個,帶「趙」 的國家有2個,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成漢和夏這兩個國家了。
所以說要搞清這段歷史的脈絡,那就必須先了解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這五個國家的興亡。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帶「涼」的國家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他們的壽命都比較短,最長的五六十年(北涼64年),最短的才十幾年(後凉和南涼都是18年)。
那麼問題來了,這五個帶「涼」的國家究竟是什麼關係,又為什麼會如此之快就「涼涼」了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其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前涼說起。話說西晉時期,漢人張軌(張姓為涼州大姓)被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也就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滅亡以後,張氏據守涼州,表面上分別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上卻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只可惜前涼建國後便因為皇族內部爭權奪利而迅速衰弱,在公元376年,前涼被實力強勁的「前秦」所攻滅。
這裡順便提一下「前秦」這個國家,因為它不但滅了前涼,還一度完全統一北方地區和出兵西域(自東漢以後中原王朝再次攻佔西域),甚至還差點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滅掉了東晉(公元383年,志在必得的前秦皇帝苻堅率八十萬大軍攻打東晉,結果被東晉謝安等人的八萬軍隊擊潰)。
正因為苻堅「淝水之戰」的失敗,導致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分裂,其它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擁兵自立——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鮮卑)建立「後燕」;羌人將領姚萇建立「後秦」;攻伐西域取得勝利——剛剛回軍涼州的漢人將領呂光建立「後凉」。
「後凉」建立沒多久,其開國君主呂光手下的禿髮鮮卑族將領「禿髮烏孤」擁兵自立,建立「南涼」;建康太守段業(後被匈奴沮渠部的沮渠蒙遜取代)自稱涼州牧,建立「北涼」。再後來,這個「北涼」治下的安西將軍、敦煌太守李嵩又擁兵自立,建立「西涼」。
說到這裡,這五個帶「涼」國家的「來龍」就都清楚了。後凉是在前涼滅亡的基礎上建立的,北涼和南涼是在後凉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而西涼則是在北涼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
最後,小編再介紹一下他們的「去脈」。由於這幾個帶「涼」的國家都處於中原西部,而且各國之間連年徵戰,再加上其中有的內部權力交接不夠平穩,所以很快便紛紛衰弱「涼涼」了:
前涼被前秦攻滅;
從北涼分裂出的西涼最終還是被北涼攻滅;
北涼被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攻滅;
南涼被西秦攻滅。
由於篇幅有限,小編後面將陸續推出「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歡迎關注。下一篇著重介紹其中的五個燕國(均為鮮卑慕容氏建立)的關係,一起來探究小說《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心心念念想要恢復的——那些真真實實存在過的「大燕帝國」。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