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2020-11-30 歷史人物故事會

提起西晉王朝滅亡以後——五胡十六國的這段歷史,估計很多人都有點抓狂。「五胡」這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還好說,但這「十六國」的名字的確不太好記,而且實際上當時還遠不止有十六個國家,只是後人取其中實力比較強勁的十六個國家作為代表而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十六個國家的名字: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仔細一看,其中帶「涼」的國家有5個,帶「燕」的國家有4個(實際上也有5個,因為西燕的實力比較弱沒有被算在內),帶「秦」的國家有3個,帶「趙」 的國家有2個,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成漢和夏這兩個國家了。

所以說要搞清這段歷史的脈絡,那就必須先了解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這五個國家的興亡。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帶「涼」的國家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他們的壽命都比較短,最長的五六十年(北涼64年),最短的才十幾年(後凉和南涼都是18年)。

那麼問題來了,這五個帶「涼」的國家究竟是什麼關係,又為什麼會如此之快就「涼涼」了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其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前涼說起。話說西晉時期,漢人張軌(張姓為涼州大姓)被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也就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滅亡以後,張氏據守涼州,表面上分別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上卻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只可惜前涼建國後便因為皇族內部爭權奪利而迅速衰弱,在公元376年,前涼被實力強勁的「前秦」所攻滅。

這裡順便提一下「前秦」這個國家,因為它不但滅了前涼,還一度完全統一北方地區和出兵西域(自東漢以後中原王朝再次攻佔西域),甚至還差點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滅掉了東晉(公元383年,志在必得的前秦皇帝苻堅率八十萬大軍攻打東晉,結果被東晉謝安等人的八萬軍隊擊潰)。

正因為苻堅「淝水之戰」的失敗,導致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分裂,其它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擁兵自立——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鮮卑)建立「後燕」;羌人將領姚萇建立「後秦」;攻伐西域取得勝利——剛剛回軍涼州的漢人將領呂光建立「後凉」。

「後凉」建立沒多久,其開國君主呂光手下的禿髮鮮卑族將領「禿髮烏孤」擁兵自立,建立「南涼」;建康太守段業(後被匈奴沮渠部的沮渠蒙遜取代)自稱涼州牧,建立「北涼」。再後來,這個「北涼」治下的安西將軍、敦煌太守李嵩又擁兵自立,建立「西涼」。

說到這裡,這五個帶「涼」國家的「來龍」就都清楚了。後凉是在前涼滅亡的基礎上建立的,北涼和南涼是在後凉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而西涼則是在北涼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

最後,小編再介紹一下他們的「去脈」。由於這幾個帶「涼」的國家都處於中原西部,而且各國之間連年徵戰,再加上其中有的內部權力交接不夠平穩,所以很快便紛紛衰弱「涼涼」了:

前涼被前秦攻滅;

從北涼分裂出的西涼最終還是被北涼攻滅;

北涼被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攻滅;

南涼被西秦攻滅。

由於篇幅有限,小編後面將陸續推出「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歡迎關注。下一篇著重介紹其中的五個燕國(均為鮮卑慕容氏建立)的關係,一起來探究小說《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心心念念想要恢復的——那些真真實實存在過的「大燕帝國」。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西晉後十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三、西涼、後涼簡介
    李暠西涼的創始者是李暠,號稱自己是李廣的後代,李廣的十六世孫,397年北涼建立後,他是效谷縣令,後來升為敦煌太守,499年段業想要剷除李暠,就派索嗣帶500騎兵去接替李暠,李暠聽從手下建議,派兵打敗索嗣,於400年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
  • 西晉後的十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前涼
    今天決定開始整理下相關的資料,看下十六國到底是個什麼鬼。這個五胡指的是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這裡說下,這個「胡」不像中原人叫「東夷、西狄」等那樣是種帶有鄙視的稱為,而是他們自己稱自己為「胡」,漢代匈奴冒頓單于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 五胡十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因為一場戰役分裂成八國
    五胡十六國,指的是從西晉末年(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劉淵分別建立「成漢」和「前趙」政權開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滅亡「北涼」為止的這段時期,由匈奴、鮮卑、羯、羌和氐等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十六個實力比較強勁的國家——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前秦、西秦、後秦、北涼、西涼
  • 盤點十六國———西涼皇帝之間的關係,高清西涼皇帝列表、世系圖
    西涼,十六國裡地理位置偏西的古代君主專制政體國家,公元前400年,西涼開國皇帝武昭王李暠(西漢李廣後裔)在敦煌自稱為「涼公」,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割據生涯,公元405年,將都城遷到了酒泉,因建立的時候與北涼存在時間相差無幾,所以,西涼與北涼一直在西北地區衝突不斷,幾十年裡一直互相徵伐
  • 沮渠蒙遜的哪些行為,讓他收穫大臣的尊敬,從而穩定了北涼政權?
    在東晉時期,隨著後秦大將姚碩德進逼,後涼末主呂隆選擇出城投降,這讓涼州地區的割據政權失去了共同的敵人。隨著之後南涼進駐姑臧和後秦勢力的退出,南涼,北涼和西涼之間的衝突便變得不可避免了。在當時的三個政權中,南涼在外有著後秦的支持,其還佔據著當時的涼州首府姑臧城,實力十分強悍。
  • 十六國皇帝在位一覽表
    十六國指的是蜀,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和夏。從304開始年到439年結束,歷史135年。 蜀又稱成漢是李特於公元303年建立,建都四川成都,公元347年為東晉所滅,經歷7帝44年。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西涼篇 李暠的政治...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 西 涼 篇 李暠的政治(一) 2020-01-05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主面對「槐樹」的啟迪與無奈,西涼偏居一隅,李暠空懷凌雲志
    十六國史系列故事—47,敬請點擊"關注",查看更多內容。如同前涼國主,西涼的創建者同樣的,也對晉朝有著家國情懷。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出身自士族大戶,飽受儒學文化薰陶,因而有著傳統的忠君情結。索嗣與總部同事的關係也不乏齷齪,關鍵時刻,與其有積怨者出來添油加醋一番,段業將其處斬。二、建國西涼400年,北涼的晉昌太守唐瑤反叛,傳檄各郡推舉李暠為大將軍、涼公,涼西諸郡相應,於是,李暠以敦煌為都城,創建西涼。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篡位北涼。
  • 姍姍來遲的「錫命」,西涼等來得實為催命符,年輕國主執迷不悟
    十六國史系列故事—48,敬請點擊"關注",查看更多內容。南涼、北涼、西涼瓜分了前涼之地,在涼州形成混戰的局面。其中,北涼是匈奴族政權,南涼為鮮卑族所建,而西涼則由漢人李暠開國。雖然西晉已亡,但東晉仍被許多人視為正統,有著強大的號召力。
  • 西涼後主李歆,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為什麼卻變得窮兵黷武?
    在東晉時期,涼州由於前涼的發展而成為了中國北方士族的聚集地之一,無論在戰略還是經濟方面都有著極高的影響力,因此在前秦的大一統局勢被破壞之後,涼州地區立即出現了多個割據政權,處於長期對峙狀態。在最多的時候,涼州地區有南涼,北涼,西涼以及後涼四個政權,各個政權之間相互牽制,讓軍事戰爭成為了涼州地區的主旋律。
  • 16國時姑臧像個毒蘋果,各方爭奪南涼捷足先登,吃得下卻吃不消
    十六國時期,西部先後出現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五個涼國,有一個城市姑臧,也就是現在的武威,曾為其中四個涼國的國都。姑臧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扼守東西交通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
  • 每天學點歷史小知識——西晉、前涼、北涼開國皇帝及末位君主簡介
    這個劉聰是五代十六國中漢趙君主。開始到了最麻煩的十六國時期了,這段歷史大家熟悉的不多,基本就是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小政權,好像不止十六個,掉下的大家留言,我找資料補充。二、前涼,西晉之後,中國北方雖處於十六國時期,但偏踞西北的前涼張氏割據政權仍積極經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為前涼版圖之一部分。
  • 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偏安西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根據最近一次的人口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9540萬,在我國姓氏人數排行中居第3位。但是,張姓作為中國一個大姓氏,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由張姓建立的王朝卻是寥寥無幾,而在其中,按照嚴格來說,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然偏安東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 涼州姑臧,英雄輩出的河西「五涼」——後涼和南涼
    河西東連關隴、西通西域,北抵匈奴、南接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天下之要衝。西漢以前,河西曾經是月氏、烏孫、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居住地。十六國時期河西先後有五個以「涼」為國號的政權,合稱為「五涼」。「五涼」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河西在戰亂中得到了發展的時代。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幾近滅亡,幸有此人讓漢民族得以延續
    這時候北邊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內亂衰弱之際,陸續南下建立非漢族國家,史稱五胡亂華,開啟了長達130多年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後來《晉書》記錄這個禍亂時,使用中原士族,十個剩不了一個。而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顯然死亡的更多。在五胡亂華的135年裡,北方漢族最初的人口數量大約為1200萬人,到了冉閔花了三年時間滅掉羯趙政權時,此時的北方漢人卻不到400萬人。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二。
  • 為前涼所用的盧水胡,為何會在後涼時期起兵作亂?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張軌雖然在涼州建立起了前涼政權,並獲得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不過對於當地的部分遊牧民族部落,張軌採用了懷柔的態度,並沒有進行武力徵服,兩者處於協作的狀態。這些部落在前秦滅涼之後,也繼續聽命於苻堅的調度,保有統治部眾的權利,匈奴支裔盧水胡便是其中之一。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十六國是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現的一系列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六國」。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分裂時期,其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糾纏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繼東漢末年以來最大的災難。但是石虎繼位後,開始了殘暴統治,於是大量的流民再次南渡江南,或者向西投靠張氏前涼,要麼北投靠鮮卑慕容氏。在南方,成漢在巴蜀減免稅收,大興教育,使得巴蜀得以安寧,史稱「簡刑約法,寬和政役。……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於是成漢也開始興盛起來,就連南中地區也投靠成漢,至此成漢統一了西南地區。
  • 盤點十六國———南涼皇帝之間的關係,高清南涼皇帝列表、世系圖
    南涼,公元397年建立,公元414年滅亡,一共經歷十八年,是十六國的其中之一,輝煌時佔有甘肅西部和寧夏一帶,建立者是河西鮮卑禿髮烏孤,南涼國一共經歷三位君主,涼武王禿髮烏孤、涼康王禿髮利鹿孤、涼景王禿髮傉檀,皇位繼承都是兄終弟及
  • 五胡十六國裡最長的一個政權,倡導儒學,虛己納諫!張寔之死!
    前涼從301年張軌開始算起,至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長達76年,是五胡十六國裡延續時間最長的政權了!同時這一區域雖偏居一隅,但也算是五胡亂華期間一塊安寧的樂土,成為許多飽經戰亂之中原人士的避難所。尤其是前50年(301-350年),前涼經歷四主,分別是張軌、張寔、張茂和張俊,在他們的努力經營下,前涼達到了鼎盛。為何會如此呢?原因很多!主要的兩個因素或許能夠說明一二,就是倡導儒學和虛己納諫。
  • 現今史學界公認五胡亂華時期的前涼為獨立國家,這種看法正確嗎?
    首先,史學界並未公論,即前涼為獨立國家,至少二十四史中最權威的正統認證史書《晉書》,房玄齡他們所編纂的這部史書沒有將前涼當作獨立國家。證據就是前涼沒有像前秦、姚秦之類的,被列入晉書的載記。所以,至少在房玄齡等人看來,前涼不應視為獨立政權。所以,至少從二十四史的角度來看,不能把前涼作為獨立政權。不過,《十六國春秋》開始,將前涼列入,情況有點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