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深海挑戰者」號潛入太平洋海平面之下10898米的深處。這片被稱為馬裡亞納海溝的地方,是海底最深的區域。
駕駛「深海挑戰者」號深潛器的是美國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這次下潛讓他成為有史以來踏足這片深淵的第三個人。拍攝過《鐵達尼號》、《阿凡達》等影片的卡梅隆將自己描述成一位兼職拍電影的探險家,下潛到萬米深淵,是他兒時就有的夢想。
馬裡亞納海溝,也是「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的夢想之地。在卡梅隆駕駛「深海挑戰者」號下潛的三個月後,「蛟龍號」在太平洋完成了一次深度為7062米的下潛。
這一深度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紀錄,但與卡梅隆相比,仍有著3000多米的差距。那時,崔維成已經萌生儘快研製國產11000米深潛器的想法,這一裝備能讓中國在深海科研領域繼續保持前沿地位。
但他的想法並未被納入未來十年的國家科研規劃中。崔維成決定另起爐灶,離開「蛟龍」號團隊,探索一條研製11000米載人深潛器的新道路。
年近五十的他辭去了在「蛟龍號」設計單位所擔任的職務,隨後在上海海洋大學建立了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最重要的任務,自然是研製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崔維成將深潛器的下海時間定在2020年。
籌措科研資金成為項目面臨的首要問題。除了自掏畢生積蓄200萬元作為初始啟動資金之外,崔維成也嘗試四處籌款。
2013年底,他找到了師弟吳辛。
吳辛和崔維成是上世紀90年代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他們師出同門,在布裡斯託大學共處了三年。回國後兩人並沒有什麼交集,崔維成扎進了海工裝備領域,吳辛則投身建築設計行業。
崔維成最初找到吳辛時,吳辛想著只是幫個忙,便一口答應下來。「我太了解他了,他是個很單純的人。」吳辛還義務為11000米深潛器取了一個名字——「彩虹魚號」,這來源於吳辛女兒讀到的一則童話故事。
允諾為崔維成籌款數千萬元的同時,吳辛也隨口問了一句,完成這個項目總共要花多少錢。
崔維成告訴他:「前前後後大概要10個億。」
吳辛又追問:「那其他的錢怎麼來?」
崔維成顯然沒有很好的計劃。「反正你先幫我籌錢,我走走看,希望以後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吳辛得到了這樣的答覆。他明白,自己有限的籌款無法解決崔維成面臨的所有問題。
於是,吳辛花時間研究了全球的深海科研現狀。他隱約感覺到,如果組織得力,或許可以在研製「彩虹魚號」填補中國深海技術空白的同時,有機會開拓一片新的商機。
吳辛此前在跨國公司擔任過多年高管,那時正經營著一家100多人的設計公司。在他看來,那家公司做的是老客戶的老項目,用的也是老技能,幾乎不花什麼時間。
當時的吳辛也年近五十,想著能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他因此有了一個略顯瘋狂的想法,關閉自己的設計公司,參與到崔維成的項目中。
2014年底,兩人詳細聊了一次,就敲定了創業計劃。承載這項計劃的創業公司,在此之前已經註冊成立。不過,它是一次倉促行動的產物。
那是2014年初,崔維成找到吳辛,讓他幫忙出席研究中心的一場活動。崔維成覺得,企業家的到場支持,能讓成立不久的研究中心更受到領導們的重視。於是,吳辛在參會之前,匆忙註冊了一家名為彩虹魚海洋科技的公司(下稱彩虹魚科技),以表示自己支持項目的決心。
現在,這家不以商業目的為出發點的公司,要開啟它的商業冒險了。
按照兩人的計劃,彩虹魚科技和研究中心將建立戰略合作。彩虹魚科技委託研究中心研製萬米深潛器,並負責提供經費,研究中心則把相關科研成果反哺公司,幫助彩虹魚科技進行商業化開發。
合作達成後,崔維成向吳辛提出的第一項需求是建造科考船,它將成為未來「彩虹魚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的母船。2016年,這艘名為「張謇號」的科考船下水試航。
「張謇號」,圖片來源:彩虹魚公司
萬米級深潛器的科研攻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研究中心面對的最大挑戰來自深海壓力,深潛器在大海中每下潛10米,背負的壓力就增加一個標準大氣壓。在海平面下的萬米深處,相當於把兩輛坦克的重量壓在一根手指上。
因此,「彩虹魚號」從設計、材料到工藝,都與7000米級的「蛟龍號」有著很大區別。如果將「蛟龍號」的難度比喻為人類登月,那「彩虹魚號」則類似於登陸火星。
對於崔維成的團隊來說,諸多關鍵材料和技術都需逐一測試開發,非常耗時,但又不可或缺。一旦「彩虹魚號」在深海下潛時出現故障,就將遭遇機毀人亡的悲劇。
隨著項目推進,此前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深潛器上的吳辛開始意識到,他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把「彩虹魚號」和產業化掛鈎的事上。
吳辛明白,「彩虹魚號」的研發並不會帶來任何直接的經濟效益,它更像是一次攀登珠峰的挑戰。
項目成功之時,也可能是融資耗盡時刻。為了研發深潛器,除了外界捐款和自己出資外,崔維成和吳辛也引入了相當部分需要未來給到回報的投資款。
這決定了研發「彩虹魚號」的模式與不求回報的科研項目截然不同。此時,彩虹魚科技連續兩年虧損,警鐘已經敲響。
吳辛做出了一系列調整。他首先把彩虹魚科技轉變為一家海洋大數據服務公司,利用科考船和專業團隊收集海洋數據,為能源、環境從業者提供信息服務。此前下水的「張謇號」已投入這樣的商業化運營中,公司合資新建的第二艘科考船「沈括號」被賦予了同樣的任務。
與此同時,另一家名為彩虹魚深海裝備的公司悄然成立。除了繼續支持「彩虹魚號」的研發,它的使命還包括探索觀光型潛水器的市場前景。
該項目源於彩虹魚與Deep flight公司的合作。這家美國潛器生產商新研發了一款名為「超級獵鷹三號」的三人潛水器,可用於水下30米觀光,由彩虹魚深海裝備負責生產。
「超級獵鷹三號」,圖片來源:彩虹魚公司
項目負責人廖期龍說,公司正在與連鎖高端酒店洽談合作,計劃用這艘觀光潛水器為酒店住客提供水下旅遊服務。「超級獵鷹三號」的國產化也在同步進行中,目標是今年建成首艘樣船。
潛水器的國產化也得到了研究中心的協助。「超級獵鷹三號」與「彩虹魚號」有著相似的原理,對其機械和電子設備等零部件進行國產化時,廖期龍可以從崔維成的團隊借鑑經驗。
這是吳辛理想的商業模式,藉助11000米深潛器研究團隊的背書,彩虹魚得以在深海裝備領域擁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壁壘。
經過三年多的研發,研究中心已完成了11000米深潛器的方案設計,具備了組裝「彩虹魚號」的能力。但研發團隊估計,還需約2億元資金才能正式啟動零部件採購、組裝深潛器以及海試等環節。
吳辛稱,「彩虹魚號」在2020年深海下潛的目標是否能實現,取決於錢什麼時候到位,公司為此正在和一些戰略投資人接觸。
崔維成習慣把尋找投資者的過程稱為「化緣」,他在最近的一次電視訪談節目中提到,「化到多就快一些,化到少就慢一點,只要我不放棄,這個項目(「彩虹魚號」)早一點晚一點它都會成功的。」
吳辛也表達過類似的想法,「咬咬牙,再籌一個億回來,我們又可以往前走一些。」這位彩虹魚公司創始人,使用了英文詞組Hadal Geek作為自己微信的暱稱,它的中文意思是「深淵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