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英雄冉閔的最後一戰是怎麼打的?

2020-11-30 鮮花暢談歷史

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漢族士民遭到大規模驅逐和屠戮,冉閔作為漢人的一份子,於亂世中扛起漢族復興大旗,屠胡滅石,在列強環視中建立冉魏政權。然而冉魏政權生不逢時,建國僅三年,便在與前燕的生死決戰中身死國滅,由於立國時間短,冉魏甚至都沒有被列入十六國。

冉閔屠胡滅石建立冉魏

冉閔是後趙皇帝、一代暴君石虎的養孫,很得石虎的喜愛。冉閔果斷敏銳,以勇猛著稱,在後趙政權,冉閔數從徵伐,屢立戰功,地位逐步上升。石虎死後,冉閔擁立石遵為帝,被任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後趙大權幾乎掌決於冉閔一人之手。349年,冉閔廢黜石遵,將其殺死在琨華殿,改立義陽王石鑑為帝。

此時的後趙,內亂頻發危機重重,石鑑見冉閔威望日重,想除掉他,但冉閔早有準備,率軍圍攻鄴城,一路從鳳陽門殺至琨華殿,沿途橫屍遍地,血流成河,石鑑最後被殺,冉閔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大開殺戒,將鄴都的胡羯,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達二十餘萬,昔日繁華的鄴城,頓成人間地獄,城內城外屍積成山,這種無差別的屠殺,實際上導致了不少並非胡羯的其他民族無辜枉死。

石鑑一死,冉閔再無顧忌,索性族滅石氏家族。公元350年,冉閔登基稱帝,並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十六國時期的北方,鮮有漢族建立的政權,特別是在群雄竟逐的中原,冉閔取代後趙建立冉魏政權,所要面對的政敵是很多的,周邊諸國林立,冉魏自建立起便危機重重。

石鑑之弟石祗聽說石鑑已死,便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僭位稱帝,繼續以後趙正統名義抵抗冉閔。公元350年四月,冉閔在邯鄲大敗後趙相國石琨率領的十萬趙軍,並乘勝追擊,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打敗前來支援的苻健、張賀度等援軍。魏軍人數多至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延百餘裡,冉魏聲威之大,連後趙最鼎盛時期都不及。

至冉魏永興三年(352年)襄國被攻破,冉閔已基本將後趙殘餘勢力消滅殆盡,石祗被殺後,冉閔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此前一直無暇顧及,又給冉魏後方帶來很多麻煩的前燕。前燕與冉魏領土相連,一直是冉魏後方最大的勁敵,不滅前燕,冉魏必無寧日。而前燕國主燕王慕容儁此時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幽州、薊州已佔,燕軍已經兵至冀州,等於打通了南下的交通命脈,對於志在統一北方的慕容俊來說,滅亡冉魏勢在必行。而冉閔早已預感到燕軍會南下,於是在攻破襄國後便率軍北上,早早做了準備以抵禦燕軍南下。

冉魏決戰前燕

冉魏與前燕的生死之戰一觸即發。

公元352年四月底,前燕天王慕容儁派慕容恪及相國封弈向冀州討伐冉閔,干係冉魏命運的決戰就在安喜首先拉開了序幕。

冉閔此時兵力並不多,本應積糧築高牆積極防禦,但他破燕心切,不聽大將董閏、張溫等人之言,決意率軍進駐於同中山近在咫尺的安喜,準備在這裡與燕軍決一死戰。魏軍與燕軍膠著於安喜互有勝負,但彼此始終未能突破。慕容儁決心傾巢而出,率領主力南下進駐中山,得知消息後的冉閔知道燕軍勢大,決定避其鋒芒,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引燕軍向廉臺的臨水與多叢林地帶交戰。魏軍擅長叢林戰和水戰,而燕軍騎兵佔優,冉閔此策並無問題,更何況慕容恪此時同樣求勝心切,已經與後方的慕容儁主力拉開了距離,在後援不至的情況下,冉閔只要集中優勢兵力,一鼓作氣消滅燕軍也不是沒可能。

冉閔意在速戰,而且所率軍士皆是精銳,士氣旺盛。魏燕交戰十次,燕軍均被擊敗,燕軍士氣大怯,慕容恪為了鼓舞士氣,便特地在陣前激勵將士道:「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慕容恪此時已經無路可退,因為他的後路就是泱泱泒水,一旦潰敗將士只能投水而死,於是,便不顧一切的與冉閔展開平原決戰。這一次,為了吸取此前十戰皆敗的教訓,他決定將最精銳的五千名「勇而無剛者」鮮卑勇士用鐵鏈鎖起來作為前鋒部隊,並犧牲他們的生命作為肉盾牌,來抵擋冉閔軍的猛烈衝擊,以阻滯冉閔軍的突圍進度,以便為兩側主力部隊的合圍贏得必要的時間。

5000鐵索連環馬陣隊全力出擊,而慕容恪則率領中軍主力部隊跟在連環馬後面,冉閔一旦突破鐵索連環馬陣隊,慕容恪只需堅持到兩側主力部隊對冉閔部隊進行合圍,則燕軍目的便達到。而冉閔此時急於突圍,將全部兵力列陣迎戰燕軍騎兵,一陣拼殺之後,燕軍縝密的排兵布陣讓冉閔叫苦不迭,而慕容恪也順利實現了兩側主力部隊對魏軍的合圍。就這樣,冉閔和他的數萬魏軍被包了餃子。

見退路被截斷,冉閔卻並不慌亂,他指揮軍隊直衝慕容恪親軍,企圖擒賊先擒王力挽狂瀾來個魚死網破,燕軍的連環馬騎兵因為都被鐵鏈連在一起,被魏軍一衝擊立馬失去了陣形,被殺的是七零八落,損失慘重。就這樣冉閔一路突破連環馬陣隊後衝嚮慕容恪,危急關頭,已經實現合圍的燕軍蜂擁而上,人數本不佔優的魏軍很快便被分割殲滅,7000多魏軍力戰而死,冉閔則帶著少數將士殺開一條血路向東逃去。結果跑了有二十餘裡,冉閔的坐騎朱龍寶馬(能日行千裡)卻因重傷和疲憊而死,失去坐騎的冉閔被緊追不捨的燕軍騎兵俘虜。

冉閔被殺,冉魏滅亡

無比慘烈的冉魏與前燕大決戰,最後以前燕慘勝,冉閔被俘而結束。

冉閔被俘後,燕王慕容儁以勝利者的姿態質問冉閔曰:「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你不過是一個奴僕下人,如何也敢自稱天子?)而冉閔對此卻鏗鏘有力的回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做帝王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之族,人面獸心,尚且意欲篡位謀反。我乃當世英雄,如何不能做得帝王呢?)慕容儁聽後大怒,命人將冉閔鞭打三百下,把他送往龍城高祭父、祖,後在遏陘山將其斬殺,慕容儁賜諡號武悼天王,立國僅三年的冉魏至此宣告滅亡。

長期以來,武悼天王冉閔都被認為是漢族的英雄,在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大地漢族幾乎都被屠戮殆盡。冉閔於夾縫中艱難起家,屠胡滅石創立基業,幾乎將胡羯殺個精光,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但是冉魏立國僅三年,對外戰爭卻一直沒停止過,這也表現出了冉閔殘暴好勇的另一面。冉魏周圍皆是胡族建立的政權,冉閔也試圖聯絡東晉以期共同北進,但東晉卻只做壁上觀,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終究是獨木難支,在強大的前燕大軍攻擊下,一戰即土崩瓦解,漢族影響冉閔在中原艱難建起的政權就這樣慘遭覆滅。

相關焦點

  • 如果「五胡亂華」沒有武悼天王冉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很多人之所以認識冉閔是因為那道「殺胡令」,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他漢人才得以辛存,五胡亂華因為他被徹底終結,但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實則不然,首先我們知道五胡亂華指的是哪五胡?五胡是匈奴、鮮卑、羯、氐、羌,而冉閔說實話滅掉的只是羯這一族,而且最後他和他的國家還是被前燕給滅了,前燕的哪個民族建立的?是鮮卑族 ,所以最後冉閔還是被五胡給滅了,他既然都是被五胡給滅了,又談何去終結五胡呢?
  • 漢族英雄冉閔的最後一戰是怎麼打的?
    石閔軟禁石鑑後,徹底大權在握,為了宣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對天下人宣布,這世上再也沒有石閔了,只有冉閔。他要改回本姓,做回漢人,與以石祗為代表的羯人,姚弋仲為代表的羌人決裂。冉閔改名後,為了試探羯人的態度。他就在國都鄴城的城門口貼出告示:叛黨現已經全部伏法拿下,從今天開始,願意和我冉閔在一起的請留下。不願意的請自便,可以出城離開,我不做阻攔。
  • 為漢人力挽狂瀾的冉閔,為何進不了教科書?
    冉閔或者叫(石閔)算不上什麼漢族的大英雄,雖然他確實頒布了殺胡令,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部分漢族的血脈,但其本意也就是爭權奪利而已;更別提十六國和南北朝以及隋唐,胡人佔據統治地位,又怎麼會為其正名?北魏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記述這段歷史,後世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少數民族。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幾近滅亡,幸有此人讓漢民族得以延續
    這時候北邊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內亂衰弱之際,陸續南下建立非漢族國家,史稱五胡亂華,開啟了長達130多年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後來《晉書》記錄這個禍亂時,使用中原士族,十個剩不了一個。而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顯然死亡的更多。在五胡亂華的135年裡,北方漢族最初的人口數量大約為1200萬人,到了冉閔花了三年時間滅掉羯趙政權時,此時的北方漢人卻不到400萬人。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二。
  • 為什麼說「五胡亂華」是歷史黑暗時期?看看胡人做了什麼就知道了
    五胡亂華 到了西晉時期,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胡人的野心也是開始活躍起來,胡人和漢族經過在北方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數十個國家政權,其中要數最有名的便是五胡十六國了
  • 冉閔作為五胡亂華時期傑出的漢族將領,為什麼進不了歷史教科書?
    因為從唐宋沿革到今天的大部分歷史學家的的主流價值觀來看,五胡入主中原,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促使了華夏各民族大融合,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被迫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 冉閔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其歷史存在感極低?
    冉閔何許人也?冉閔,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養孫,因為「殺胡令」,在部分網民心中,冉閔成為拯救北方華夏文明於五胡亂華的亂世之中的民族大英雄,是「千古一帝,漢人救星」。
  • 五胡亂華時期漢族差點滅絕,那麼後來「五胡」的結局都如何呢?
    就是這樣一個創造了輝煌燦爛文化的漢族卻在西晉時期險遭滅絕,少數民族趁著中原王朝忙於內部權力的爭鬥時發起進攻,並在獲得勝利後,在北方地區興風作浪,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在北方的作為 五胡亂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件事情肯定和少數民族有關,並且是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這是一件空前的禍事。
  • 五胡亂華·華夏漢民的浩劫·兩腳羊的黑暗時期
    公元三零四年,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非漢族政權,形成與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史稱「五胡亂華」。「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 十六國時八王之亂,石鑑甩鍋,冉閔發出殺胡令
    十六國時期,北方羯胡國家後趙建立後,國內腥風血雨,皇室內部相互攻訐,八王之亂,無一刻得閒。後趙共歷三世六位皇帝,就沒傳到第四代去。末帝石鑑,尤其擅長甩鍋,自己作死自己。冉閔起於亂世,為項羽之後又一霸王。
  • 成漢: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巴氐,一個立國四十年卻沒存在感的政權!
    (夢歸秋辰:第161期)在我國古代五千年文明中,有三個時期是最為複雜的:春秋戰國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但我相信這裡面最讓頭痛的莫過於五胡十六國時期了,這也是很多人一臉迷茫的時期。五胡十六國其實,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按匈奴、鮮卑、羯、氐、羌的順序來區分。
  • 甘肅出土文物學者感嘆:漢人保存不是靠冉閔,而是靠這個東西
    十六國時期,出現了歷史上的大亂,此時的中原王朝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五代十國是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此時中原王朝已經滅亡,一些政權如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這一時期非常混亂,甚至有些歷史愛好者都搞不清楚朝代。雖然當時有很多朝代,但沒有統一的王朝。
  • 冉閔拯救了瀕於亡族的漢人,卻有人說這是最大的謊言,怎麼回事?
    武悼天王冉閔越來越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和追捧。被很多網友認為是民族英雄。然而,英雄往往都伴隨著爭議,有狂熱的冉閔支持者認為冉閔是民族英雄,屠殺胡人,挽救了北方瀕臨被趕盡殺絕的漢族。也有狂熱的冉閔反對者認為冉閔是歷史罪人,不但致使生靈塗炭,而且嚴重阻礙了民族大融合。那麼,冉閔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歷史罪人?歷史人物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
  • 冉魏皇帝冉閔:歷史功績不輸秦皇漢武,沒有他,漢人處境很危險
    有很多歷史學家就指出,漢民族就有兩個時期堪稱「黑暗時代」,在這兩個黑暗時代裡,我們漢人徹底淪為下等人,甚至差點被滅族亡國。這兩次黑暗時代分別是五代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和元朝統治時期。正如無數歷史學家所分析的一樣,在五胡亂華時期,要不是一位功績堪比秦皇漢武,武力值堪比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一代猛人冉閔橫空出世,也許我們漢人就真的有可能亡國滅種了。
  • 十六國皇帝在位一覽表
    十六國指的是蜀,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和夏。從304開始年到439年結束,歷史135年。 蜀又稱成漢是李特於公元303年建立,建都四川成都,公元347年為東晉所滅,經歷7帝44年。
  • 熟讀歷史之人都知道「五胡十六國」,但你真清楚它的由來嗎?
    #五胡十六國然而,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這樣的時期卻用不同的命名方式進行斷代。那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稱謂,是基於何種原理而形成的呢?這還得從北魏孝文帝實行的漢化改革說起!一般認為,五胡十六國是從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中華為止、五胡引起華北大亂的時期。那麼最早這一時期劃分是由誰提出的?既然說五胡,那麼北魏也是五胡之一的鮮卑拓跋部所建立的王朝,如果因為北魏統一了華北,北魏以後的這段時期就稱為南北朝時期,這麼說不免有些牽強。
  • 盤點十六國———後趙皇帝之間的關係,高清後趙皇帝列表、世系圖
    後趙政權,中國歷史上一個不算耀眼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不熟悉歷史的估計對其不太了解,直到今天,史料對後趙這個國家的記載都不是特別多,因為這個國際處在了中國最混亂的歷史時期——十六國時期,這個期間北方曾經建立過大大小小十六個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相互攻伐,衝突不斷,一個個割據政權在這一時期快速建立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十六國是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現的一系列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六國」。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分裂時期,其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糾纏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繼東漢末年以來最大的災難。十六國雖然混亂,但是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時期,經過了十六國和後來的南北朝,進入北方的少數民族基本融入了漢族。第一幅圖地圖是西晉統一之後的地圖。西晉的版圖是對曹魏、孫吳、蜀漢三國的統一,和東漢的版圖差不多。但是西晉並未完全控制西域,只是控制了西域的東部地區,設置了西域長史府,這是需要注意的。
  • 冉閔是拯救漢人的英雄?其實還有一個胡人,隋朝統一天下離不開他
    自秦國實現大一統,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此後就有了大一統和大分裂的定義,比如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長達三百年,同時在這段時期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直到公元589年,隋滅陳後,結束了分裂局面,再次實現了大一統。
  • 歷史黑暗時刻:五胡十六國,後趙皇帝石虎下令處死自己兒孫滿堂
    石虎作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第三位皇帝,因為兒子要篡位,被石虎發現,石虎將兒子滿門抄斬。平時石虎的確很希望自己聰慧的小孫子,但為什麼劊子手還是奪過孩子殺掉呢?石虎是誰?又是如何當上一名皇帝的?本文將帶你了解這段歷史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