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八王之亂,石鑑甩鍋,冉閔發出殺胡令

2021-01-08 知行讀史

十六國時期,北方羯胡國家後趙建立後,國內腥風血雨,皇室內部相互攻訐,八王之亂,無一刻得閒。後趙共歷三世六位皇帝,就沒傳到第四代去。末帝石鑑,尤其擅長甩鍋,自己作死自己。冉閔起於亂世,為項羽之後又一霸王。

後趙

01八王之亂,石閔崛起

公元321年,東晉時期聞雞起舞的祖逖去世,北伐大業被擱置。羯人石勒接收了他的餘部,佔據大部北方之地後,於公元330年稱帝,建國為趙,史稱後趙。石勒出身卑微,所以了解民間疾苦,在位時,求賢納諫,重視教育,北方之地胡漢之民和平共處,形勢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後趙八王之亂

但石勒未能遏制殘暴狂虐的侄子石虎,在石勒死後的兩年內,石虎將其子孫屠戮殆盡,篡位為帝。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石虎的太子石邃不理朝政,胡亂殺人,甚至連他爹派來探望病情的人也一刀砍了。石勒大怒,將太子一家二十六人全部殺死,塞入一個特大號棺材。東宮屬官二百餘人一併誅殺,改立石宣。

但石虎同時又喜歡另一個兒子石韜,石宣妒心大發,將石韜做成了人棍。為給石韜報仇,石虎又活體解剖了石宣,牽連十多萬人,導致了一場叛亂。石虎又立了第三個太子石世,次年石虎病死,石世登基。

石虎第九子彭城王石遵勢力最大,同年五月,以其義子石閔為前鋒,殺入都城,屠戮太后和在位僅二十一天的石世,自立為帝。奪位之戰石閔功大,此後又平息了沛王石衝的叛亂,石遵起初承諾立其為太子,後來卻立了侄子石衍。石閔雖然不滿,但也無可奈何。石閔總攬內外兵權,石遵擔心石閔造反,意欲除之。

後趙世系

石遵遂召集石鑑等人入宮,到太后鄭櫻桃面前商議誅殺石閔一事。雖然鄭櫻桃大力反對,但三皇子石鑑等人表贊同:「應當如此!」過了一會,石鑑藉故外出,派宦官把這一消息告訴了石閔。石閔聞訊後立即行動,在司空李農的支持下,發動政變誅殺石遵、鄭櫻桃及太子石衍,擁立石鑑為帝。

02石閔勢大,石鑑壁上觀

石鑑登基,石閔理所應當是首功,遂被任命為後趙的大將軍、武德王,掌控朝政大權。這時石鑑突然醒悟,發覺自已然變成傀儡,便又開始著手誅殺石閔。

石鑑作壁上觀

永和五年,石鑑派遣宗室石苞等人夜裡偷襲石閔,但未能成功。石鑑擔心石閔真的藉機造反,假裝偷襲一事與他無關,當夜石鑑偷偷殺了石苞等三人。

羯族胡人不甘心失敗,龍驤將軍孫伏都計劃誘殺石閔,遂率領三千羯兵,意欲先劫持石鑑,再召來石閔。正在中臺之上的石鑑發現孫伏都的行動後,裝瘋賣傻地問其原因。孫伏都順嘴說道:「李農等人謀反,特來告訴皇上。」石鑑大言不慚的贊道:「你是功臣,好好為官效力!去把石閔幹掉,我就在臺上觀望,無需再向我匯報。」孫伏都轉身攻打石閔和李農,失利後退守鳳陽門。石閔、李農帶兵衝破金明門而來,石鑑擔心石閔衝著他來,遂主動打開宮門對石閔說道:「孫伏都造反了,快去討伐他!」石閔攻破鳳陽門,殺死孫伏都。宮中頓時橫屍遍地,血流成河,石鑑也遭軟禁。

03石鑑入駐御龍觀,冉閔傳出殺胡令

隨著石鑑的接連甩鍋,最終反被禁於御龍觀內,石閔每天派人將食物吊進去。石閔其實本是漢人,被石遵收為義子,其本名冉閔。恢復漢姓後,冉閔發布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凡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胡人膽戰心驚,遂攻破城門,或越牆而出,逃亡者不可勝數,而百裡之內的漢人大量湧了進來。冉閔明白胡人不願為己所用,遂發出殺胡令,一時不論貴賤,羯胡被殺者達二十萬,甚至多有面似羯胡的漢人也被濫殺。

禍起蕭牆

350年,冉閔廢石鑑後殺之,盡滅後趙石氏子孫。冉閔恢復本姓,自立為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冉閔擊敗後趙餘孽後,一度擁有三十餘萬甲士,旌旗鐘鼓綿延百裡,聲勢大過前朝。冉閔重用儒家,一時境內安寧,漢人有復甦之象。又將官倉儲糧散發國人,樹立恩德。冉魏初立之時,與周圍胡人連月大戰,境內胡漢相互擊殺,無人從事農耕,以致國力無以為繼。冉閔不得不劫食於野,遂失民心。

04鮮卑慕容起於龍城,武悼天王終於遏陘

此時東北鮮卑慕容已然崛起,立國號為燕,史稱前燕,這便是《八龍天部》中姑蘇慕容復攀上的先皇慕容一脈。前燕將領慕容恪眼見冉魏勢衰,遂逐步侵佔冉魏國土,冉閔大怒,帶兵與慕容恪決戰於魏昌。

武悼天王 冉閔

冉閔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馬名叫朱龍,日行千裡,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勢不可擋。慕容恪遂用鐵鎖把戰馬連接起來,挑選善戰的鮮卑士兵,重甲連環馬列方陣而前。冉閔不敵,東走二十餘裡,因赤馬朱龍猝死,冉閔被慕容恪所擒,送至龍城,被斬殺於遏陘山。

俊立閔而問之曰:「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

冉閔死時遏陘山草木皆枯,蝗蟲大起,燕國數月無雨。燕帝慕容儁遂前往遏陘山祭拜冉閔,贈諡號為武悼天王,當天,天降大雪。其時,冉閔在位方三年。

05綜述

史上甩鍋甩的最沒有底線的當屬上後趙第六帝石鑑,第一次甩鍋,石遵被殺,石鑑登基;第二次甩鍋石苞等被殺;第三次甩鍋,孫伏都被殺,自己被禁。以上三人皆是死於石鑑甩出的鍋。而後石鑑本人被殺,石氏子孫被屠戮殆盡。可謂甩得一手好鍋!

而冉閔起於後趙亂世,周圍羯胡之人虎視眈眈,立國後無一刻得閒,雖有任用能臣之心,卻沒人會給他安心治國、休養生息的機會,民心可用,但瞬間即逝。再到遇上十六國時第一武將時,已是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了。

史料來源:《晉書》、《資治通鑑》

#五胡十六國#

相關焦點

  • 打碎漢族英雄冉閔的網絡泡沫
    冉閔是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歷史人物。以殺胡令而走紅網絡,可謂「古代網紅」之一,廣為人知。被冠以漢族救星的頭銜,甚至在線下,還有人峨冠長衫,為其招魂。但是,自隋文帝楊堅之後的正統政權,無一存在過官方祭祀李閔(或石閔或冉閔)的行為。目前在網上廣為流傳殺胡令,但凡是個歷史粉,都能看出其中的行文,是很明顯的民國風,根本不是魏晉文風和問題。
  • 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英雄冉閔的最後一戰是怎麼打的?
    在混亂不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漢族士民遭到大規模驅逐和屠戮,冉閔作為漢人的一份子,於亂世中扛起漢族復興大旗,屠胡滅石,在列強環視中建立冉魏政權。然而冉魏政權生不逢時,建國僅三年,便在與前燕的生死決戰中身死國滅,由於立國時間短,冉魏甚至都沒有被列入十六國。
  • 東晉為何不同意冉閔聯合平定北方的建議?他們如何看冉閔
    (冉閔)石鑑當了皇帝以後,也想要殺掉冉閔和李農等人,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冉閔和李農廢殺。廢殺掉石鑑後,冉閔在這時候頒布了所謂的「殺胡令」,號召所有的漢人一起行動起來,斬殺胡人。這一場運動,讓後趙在一天之內,殺了20多萬人。接著冉閔在李農等人的扶立下稱帝,建立大魏(史稱「冉魏」)。建立冉魏後,冉閔隨即派使者去通知東晉說:「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冉閔的意思是說,胡人禍亂中原,現在我已經把禍亂的人全部誅殺了。如果你們想要平定北方,可以派軍隊來,和我一起打仗。但是冉閔給東晉的這個建議,東晉沒有任何回應。
  • 頒布「殺胡令」的武悼天王冉閔,其事跡為何沒有寫入歷史教科書?
    武悼天王冉閔在網絡上有著一定的熱度,起因是他頒布過「殺胡令」,在民族主義者眼裡,冉閔就是一個英雄,或許,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冉閔的部分行為可以作為典型來宣揚,但要想讓冉閔走進教科書,幾乎是不可能的。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幾近滅亡,幸有此人讓漢民族得以延續
    但太平日子沒過多久,西晉王朝又開始內鬥,爆發八王之亂,中原再度陷入戰亂。自東漢中期以後,邊疆的胡人部落便已逐漸遷徒至中原與漢人雜居,至曹魏到西晉,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這些移民的胡人逐漸成為漢人政府管轄下的編戶,但因常受漢人官員欺壓及歧視,經常有舉兵反抗之事。
  • 漢族英雄冉閔的最後一戰是怎麼打的?
    這一明顯反差讓冉閔感覺到危機——羯人絕不會聽自己的號令,留著是個禍患。於是他就下令:「凡是漢人進獻一個羯人首級者,文官升三級,武將拜牙門將軍。」這道令就是歷史上的「屠羯令」。旨意頒布下去,不得了了。一場大屠殺就此展開。幾乎是一天之內,羯人的首級就被砍了幾萬個,屍體在城外都堆成了山。先前縱橫中原三十多年的羯族人在遭此打擊後,元氣大傷。這裡插一句。冉閔的屠羯令,並沒有殺盡中原羯人。
  • 如果「五胡亂華」沒有武悼天王冉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很多人之所以認識冉閔是因為那道「殺胡令」,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他漢人才得以辛存,五胡亂華因為他被徹底終結,但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實則不然,首先我們知道五胡亂華指的是哪五胡?再者當時五胡亂華亂的只是北方的中原之地,而南方由於東晉的存在,南方的漢人並沒有受到太多戰亂的迫害,而處於中原的漢人們大多都逃往東晉之地,歷史上中原的漢人歷經六次的大規模南遷,逃入東晉之地的漢人超過百萬,而當時的東晉漢人則高達千萬,可以說漢人之所以能得以延續靠的不是冉閔,而是東晉,正是因為東晉在南方抵擋著北方五胡政權的進攻,在南方的漢人才能得以倖存,而北方被迫害的漢人才能有個可以逃的安身之處
  • 為漢人力挽狂瀾的冉閔,為何進不了教科書?
    很少有一個歷史人物像冉閔這樣充滿爭議,以致於主流教科書因為無法定論而不得不將他忽略。在那個扭曲的時代,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評價他?捧殺還是棒殺?他的「殺胡令」客觀上稍微改變了北方純種漢人對胡人的態度,但僅此而已。本質上,冉閔的殺胡舉動的出發點並不是保護漢人,而是為了自己謀權。
  • 冉魏皇帝冉閔:歷史功績不輸秦皇漢武,沒有他,漢人處境很危險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記載: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看得出來,大部分歷史學家和政治家對於冉閔大帝評價還是極高的。五胡亂華黑暗時期的到來經歷八王之亂之後,西晉王朝也逐漸走向了末路。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鮮卑,羯等胡人勢力趁勢崛起。西晉滅亡以後,東晉只能偏居東南一隅,而整個北方大地卻幾乎被胡人所佔據。
  • 有人說冉閔是救世主,漢人的大英雄!但冉閔的歷史評價為何不高?
    一、五胡亂華導致華夏將傾我們知道西晉在經過八王之亂之後國力銳減,歸附已久的匈奴人趁機發動叛亂滅亡了它。其它少數民族也紛紛加入到禍亂中原的行列中來。其中以匈奴、羯、鮮卑、羌、氐五個民族為主,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經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當時的北方漢族人口銳減到估計只有五六百萬,而當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差不多有這個數。史書記載關中地區漢人和胡人各佔一半。
  • 登不上歷史書的古代人物——冉魏武悼天王冉閔,他做了什麼?
    在西晉的八王之亂中司馬諸王彼此攻伐嚴重破壞了西晉的政治生態和實力對比,嚴重損害了西晉的國力,直接導致了日後百年間的天下慘劇。在那百年間的五胡亂華的鬧劇中,冉閔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立下誓殺令,將那些曾經屠戮百姓的敵人驅逐殆盡。但是近年來隨著媒體的宣傳,關於冉閔的正面或者負面的評論聲音層出不窮,一系列的評價使得我們對冉閔的印象逐漸模糊不清。
  • 冉閔作為五胡亂華時期傑出的漢族將領,為什麼進不了歷史教科書?
    由於「殺胡令」的影響,北方各族幾乎「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中原的各路胡人恐慌無比,悉數奔逃,輾轉萬裡,逃回西域,道路交錯,各自攻殺,當年進入中原的胡人,數月之間十不存一。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殺戮,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遷回萬裡之外的中亞老家。
  • 拯救漢人的大英雄「冉閔」,為何進不了教科書?專家道出真言
    冉閔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被很大部分網友稱為冉閔大帝,其最重要的功績是在五胡亂華中拯救漢人,被視為漢人的救世主。不過,令人意外是,在我們在課本中卻絲毫沒有冉閔其人,讓不少身懷熱血的網友深感失望。下面編者大家深究一番。冉閔何許人也?
  • 冉閔頒布殺胡令,極大程度保全漢人與漢文化,卻未能登上教科書
    冉閔生活在冉魏時代,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滅亡了後趙國並建立了知名的冉魏政權,他做過最為重要的事情、頒布過最為重要的命令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殺胡令。一、為自己謀權為先,保護漢人為後1、頒布殺胡令,為漢人的生存立下功勞首先要說的是,他頒布的殺胡令在客觀角度上的確是改變了當時漢族人差點被滅族的風險,他的成就是我們必須認可的,不能因為他沒有登上教科書,我們就覺得他是一個不值一提的人物,但之所以他沒有成為我們後來認真學習的帝王將相,主要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情似乎僅此而已,在本質上他頒布的殺胡令並不僅僅是為了維持所謂的民族尊嚴
  • 冉閔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其歷史存在感極低?
    冉閔何許人也?冉閔,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養孫,因為「殺胡令」,在部分網民心中,冉閔成為拯救北方華夏文明於五胡亂華的亂世之中的民族大英雄,是「千古一帝,漢人救星」。
  • 據說當年沒有冉閔北方的漢族就滅亡了,關於冉閔的神奇傳說!
    據說當年沒有冉閔北方的漢族就滅亡了,關於冉閔的神奇傳說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南北朝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冉閔出生於亂世,被當時少數民族政權後趙的國君石虎收為養子。而胡人政權對當時的北方的漢人非常殘暴。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西晉後期,統治十分昏庸,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可以說西晉後期就是中國古代最黑暗的時代。「八王之亂」破壞了北方生產力,導致北方流民四起。316年,匈奴劉聰和石勒、王彌等消滅了西晉王朝,北方正式進入十六國時期。西晉滅亡後,北方這些割據勢力就開始陷入混戰。其中羯族石勒建立的後趙迅速崛起了,先後吞併了王彌、曹嶷之地,擊敗了段氏鮮卑,佔據了關東地區。330年,石勒滅「漢趙」,基本統一了中原,於是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