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清華的博士後,學生時期,別人留學都是去名校、去大城市,她卻申請成為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到當地農場當了半年地地道道的農民。畢業後,本可以選擇到高校當一名教師,過安安穩穩的日子,潛心科研,她卻回歸田間地頭。由她創辦的農場,如今也成了國內休閒農業產業樣板間。
勞作在蔬菜大棚和雞舍、豬圈之間,與村裡的農民打成一片。這是80後女博士、分享收穫農場負責人石嫣的日常工作。用石嫣自己的話說,是做個「新農人」。
如今已經擁有佔地面積300多畝的農場、將近1000名會員的她,回憶起當初的選擇,淡淡地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本科很偶然地選擇了與農業相關的專業。」
「碩士階段,導師覺得我們也研究不了太深刻的東西,還不如多些實踐,就帶著我們到山西等地的鄉村調研。」正是那個時候,石嫣發現真正的農村和自己在學校了解到的有很大差別,她開始對農業相關問題更感興趣了。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了解到的越多,問題也不斷顯現。
「一些地方農民的生活狀況很不好,很多三農問題並不是靠個別人或者政府的某項政策就能改善的。」看到農村這些問題自己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石嫣陷入了困惑。
「後來剛好有個可以去美國農場實習的機會,我就想著先將困惑放一放。」2008年,博士在讀的石嫣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開始半年的務農生活。
在美國實習期間,石嫣除了跟著農場主下地幹活,還考察調研了周邊其他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學習國外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
引入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回國後的石嫣剛好碰上中國人民大學位於海澱區的產學研基地建成,她便向老師申請,把在美國學到的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驢市民農園」——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農場。
石嫣解釋,社區支持農業,就是採用生態方式種植,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化學添加劑等人工化學合成材料,保證種植實物的健康、安全;消費者在種植之初預付生產者一年的生產費用,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一種友好互助模式。
小毛驢
在國內,小毛驢已經是CSA模式的一個樣板間項目。現今的主要模式有:
1、租賃農園
租賃農園又稱勞動份額。集蔬菜種植、兒童教育、周末休閒、老人養生等功能為一體,是農業多功能性、農業「三產化」的典型形式。
具體方式:市民在農園承租一塊30㎡的農地,並預先支付一年菜地租金和農資費用。農園提供工具、種子、水、有機肥等農資和必要的技術指導等服務,市民還可以參加農園組織的各類活動。如果市民沒有時間管理,可以委託小毛驢農園管理,多出來的費用由市民承擔。
勞動份額是小毛驢市民農園的一項基礎業務,平均每年保持在400戶左右,累積客戶有近1000個北京市民家庭。
2、蔬菜配送
蔬菜配送又稱配送份額:「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產銷共同體,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
具體方式:預先支付下一季蔬菜份額的全部費用,農場按照預定計劃負責生產各種健康蔬菜和其它農產品(含畜禽肉蛋),並與物流公司合作,定期定量配送給市民家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風險雙方共擔,市民可以不定期參與農園的勞動體驗活動,並監督農園的農業生產。
市民參與配送份額的數量,2009年為37份,2010年為280份,2011年為460份,到2012年則升為620份。現保持在400戶左右,累積有2000多個市民家庭參與。
3、農事體驗
2011年,小毛驢開闢「田間學校」;2012年,推出「親子社區」;2014年,開闢兒童樂園;2016年,建設小動物樂園……通過與中小學校、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親子教育機構合作進行農事體驗。
每年會組織各種農業節慶主題活動,如開鋤節(4月,從2010年開始),立夏粥(5月)、端午節(6月)、中秋節(8月),慶祝收穫的豐收節(10月,從2009年開始),與生產者見面的有機市集等,通過節慶活動積累大量顧客,2011年4月的開鋤節,當時參與人數達2500人。
4、農夫市集
2009年,在小毛驢市民農園的組織、推動下,以小農場、小餐廳、手工作坊、農業教育機構、環保組織等為主要參與者,在小毛驢市民農園的開鋤節、端午節、豐收節和全國CSA大會上,舉辦了北京地區的農夫市集和全國「新農夫市集」。2011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形成,每周末在北京不同城區開集。
全國很多地區都逐漸出現了地方性的市集活動,例如上海農好農夫市集、鄭州生態農夫市集、西安農夫市集、昆明採耘農夫、貴陽生態農耕市集等。
小毛驢裡的肥料來源,一部分來源於糧食、青草和蔬菜餵出來的發酵床養豬法的豬糞(微生物是採集和培養的土著微生物),一部分是採購的牛糞、蚯蚓糞做底肥,麻渣做追肥;同時農場自建堆肥欄,將廚餘、菜葉和秸稈等堆製成有機肥,保持肥料的積累。另外一點,小毛驢的推廣理念中,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在社區共建的模式中加入的品牌沒有完全照搬北京模式,而是會依照當地的特點進行轉變。
(文章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