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 中國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宿白 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

  享年96歲,教齡逾70年,主持創設完整的中國考古學課程體系;只認自己是「北大教員」

2001年,北京大學,宿白先生為博士班講授《歷代名畫記》。(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供圖)

  姓名:宿白

  性別:男

  籍貫:遼寧瀋陽

  終年:96歲

  生前職業:考古學家、考古學教育家

  主要著作:《白沙宋墓》《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中國石窟寺研究》等

  宿白主持創設完整的中國考古學課程體系,新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無一不受教於先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悼詞

  今年北京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長,嚴寒而且無雪。

  2018年2月1日6時5分,著名考古學家、考古學教育家宿白,在嚴寒中走完他的一生,享年96歲。昨日,宿白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學問

  考古學泰鬥 「文獻功力無人出其右」

  考古學泰鬥宿白先生出生於動蕩的1922年,跟隨中國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歷經軍閥割據、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安息於2018年即將開春之際。他選擇從最根本的學問上為中國立基,入田野、潛學問,為北大考古學創學科、架結構、闢先河,是教齡逾70年的「北大教員」、中國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

  「先生身體一直很好,每天還會翻翻業務方面的雜誌,出的書也還要看看。」宿白學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對記者說,他一隻耳朵聽力不太好,講話聲音很洪亮,對於宿先生的去世,真是沒有想到。

  1956年,李伯謙考進北京大學,當時考古還沒成系,宿白先生任考古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是蘇秉琦先生,兩位先生聯手創立了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周、戰國秦漢四個階段的考古學教學體系,而蘇先生確定了魏晉南北朝到宋元再到明清的考古學教學體系。此外,宿先生還開設了中國古代瓷器、古代建築、佛教考古等專題課。李伯謙表示,當他畢業後,宿先生給研究生開設了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給佛教考古的研究生講過漢地佛教目錄課。「這都是他新創的課,宿先生確定了教學基本體系的建立。」李伯謙說。

  宿白的第一屆博士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辛表示,宿白先生離世,考古學倒下了一面大旗。「宿先生有十幾年北大圖書館工作的經歷,文獻功力深厚,無人能出其右。考古學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為有像宿先生這樣的有文獻功力的老先生的奠基。」張辛對記者說。

  李伯謙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說,宿先生非常強調文獻,考古系的學生,一定要讀透文獻。

  宿白還是北京大學田野考古教學身體力行的實踐者,除了讀文獻,他還特別重視考古事跡的發掘、調查的結合,參加過不少實地的考古發掘工作。

  上世紀50年代初,白沙石窟的考古發掘工作,宿白創作了一部《白沙宋墓》,這本書加入了大量考證性注釋,正文和注釋分量相當。「除了正文的注釋,很多注都是旁證,是他研究過程的記述,成為我們以後做後端歷史學考古發掘報告的範本。」李伯謙表示。

  「學問博雅、貫通古今、融匯東西」是宿白學生、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眼中的恩師形象。樊錦詩說,宿白先生有很多專業方向,比如石窟考古,陶瓷、雕版印刷、佛教考古等,涉及範圍特別廣。「我們只是在一個方向上做,作為學生,我非常不好意思,因為按他的一個方向,能做到也沒那麼容易。我今年80歲了,也不敢說自己做好了。」

宿白先生。(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供圖)

  育人

  耄耋之年改論文不放過一個標點

  李伯謙回憶起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宿白先生指導學生畫圖的情形還是歷歷在目:「我還記得1960年,我們快畢業時,宿白先生領著我們班去大同考察雲岡石窟和下華嚴寺。親自教我們如何畫圖。我們北大學生都知道,不畫圖要挨批評。」

  「在雲岡石窟,你要勾出佛像的線條,到下華嚴寺古建築,你要畫那個鬥拱結構,這都是他親自指導,有時候還要看看你畫的怎麼樣,不對的還要指出來。所以這些事想起來,北大考古從創立以來,一直到現在,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但沒有宿先生創立的這套制度,現在還在摸索前進。」李伯謙說。

  一篇萬餘字的論文,一年之間,在宿先生的指導下反覆修改了20多稿,一個逗號、一個句號使用不當,也會被他明確標示出要求修改……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教授、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負責人陳悅新告訴記者,2005年到2007年,她讀了宿先生的博士後,那時候宿先生已經80多歲高齡了。

  人格

  北大教員是先生唯一自認的身份

  宿白教齡逾70年,而登臺授課的時間自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始至2004年,超過半個世紀。「北京大學教員」是宿白先生唯一自認的身份。

  「怎麼做人、做學問,怎麼對待自己的學生、老師、同事,潛移默化,從他身上學到非常多的東西。我一開始是他的學生,後來是同事,但在我心裡他永遠是我的老師。」李伯謙對記者說。

  樊錦詩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守望敦煌半世紀,她在參加宿白先生帶領的畢業專題實習中,與敦煌結緣,她把宿白先生稱為她在敦煌的引路人。「做人、做學問都應該遵循宿先生教導,踏踏實實、求真務實、不圖名利。」樊錦詩對記者表示。

  斯人已逝,「紀念宿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按他的教導去工作,做一個好的學者,做一個為中國工作的人。」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李志榮對記者說,我想悼念的,是他的一種精神,一個純真的學者。大家都說這是一個不可挽回的損失,預示著一個時代的消逝。

  「山間的小溪總是吵鬧,浩瀚的大海從不喧囂。」是宿白先生喜歡的一段話,這位學者,從此無聲。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辛:考古學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為有像宿先生這樣的有文獻功力的老先生的奠基。

  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做人、做學問都應該遵循宿先生教導,踏踏實實、求真務實、不圖名利。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教授、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負責人陳悅新:萬餘字的論文,一年之間,宿先生指導我反覆修改了20多稿,一個逗號、一個句號使用不當,也會明確標示出來讓我修改。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李志榮:紀念宿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按他的教導去工作,做一個好的學者,做一個為中國工作的人。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本版供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相關焦點

  • 三聯·宿白集(六種)
    ——宿白宿白(1922-2018),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僅在石窟寺、佛教建築、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而且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1952)之初便開始執教並掌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後段考古的整體格局和方法,在專業領域內享有泰鬥聲望;2016年曾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
  • 千人今天送別考古界泰鬥宿白,敦煌與龜茲人眼中的先生
    講座系統闡述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礎。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設立後,將編寫《敦煌石窟全集》的項目納入了工作日程,作為考古報告的第一本,要先選擇一個洞窟作試行報告,宿白先生與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一起選定莫高窟第248窟作為考古報告調查的第一個洞窟。在宿白先生的指導下,集中進行測繪、調查、報告撰寫等工作。
  • 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界永遠的傷痛?
    對於中國的考古界來說,洛陽的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界永遠的傷痛,那麼這個洛陽金村大墓是什麼來歷?又為什麼會成為中國考古界的傷痛呢?這一切還要從民國時候說起。1、時代背景早在中世紀時代,中國對於歐洲各國來說就是一個神秘的國家,神秘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距離歐洲太過遙遠,遙遠的距離留下了太多想像空間。第二則是因為,富有的古代中國,在歐洲也是非常著名的。到了近代以後,隨著清朝和民國政府的軟弱,最終西洋勢力得以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中國古代留下來的大量珍貴文物,也成為了西洋列強所關注的目標。
  • 沒有宿白,樊錦詩或許不會一生紮根大漠,成為「敦煌的女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沒有樊錦詩,或許留守女孩不會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沒有宿白,樊錦詩或許不會一生紮根大漠,成為「敦煌的女兒」。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北大考古專業創始人、考古教育學家……宿白先生有許多耀眼的光環和值得稱道的地方,而最近再版的《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收入了他許多關於城市考古的思考。
  • 考古學家宿白走進雲岡,從日本學界奪回對雲岡石窟的話語權
    十六座佛龕 第5窟南壁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
  • 《考古者說》:考古界出色的段子手
    原標題:《考古者說》:考古界出色的段子手社「參觀的人,搖頭嘆氣,紛紛散去。這是《考古者說》一書作者鄭嘉勵2013年7月在浙江金華挖掘一個清代女性墓葬時遇到的一幕。透過文字,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考古不只是一門讓古物說話的冷僻學科,更像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鄭嘉勵1995年起供職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數十年來遊走於浙江大地的田間地頭,從事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的工作與研究。本書共分四編,分別為:尋墓、語石、讀城、格物,共17萬字。
  • 李梅田:純粹學者宿白先生
    李梅田:純粹學者宿白先生 李梅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2018-02-03 11:07 來源:澎湃新聞
  • 讀宿白先生《中國石窟寺研究》
    一 宿白先生《中國石窟寺研究》一書,199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宿白先生在建立中國石窟寺考古學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認為,他對中國石窟寺的研究實際上是反映著中國考古學在石窟寺考古研究方面的全部歷程。我們在評論他的《中國石窟寺研究》這本學術論著時,必須從這個角度出發,否則便不能真正把握住這部著作的學術意義。
  • 報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樊錦詩回信了
    鍾芳蓉報考考古專業引發網友熱議的同時也掀起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為了表達對鍾芳蓉的支持各地博物館、考古機構和工作者紛紛為她送上「考古豪華大禮包」↓>△各地考古界為鍾芳蓉送去的部分贈品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多個省市考古圈聯動,為鍾芳蓉送去祝福↓↓↓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報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生,收到50斤禮物,網友:萬千寵愛於一身
    鮮少為外人所知的中國考古界一下走到「臺前」,喜提多次熱搜。他們紛紛為這位即將加入考古界的小師妹「站臺」。在著名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的號召下:「願考古學界滿天星鬥,照亮你選擇的漫漫長路!」中國考古界接下來的行動,讓外界「酸」了。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綜合】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 ■ 洛陽警方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 公安部A
  • 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專家盛讚井頭山遺址價值非凡
    央廣網寧波8月9日消息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興奮地說道。今年5月22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公之於眾。這個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61省道邊上的小地方,由此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4期:追《大秦賦》訪櫟陽城
    考古人員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對這裡的考古工作,發現了南牆、西牆,城門、道路,開展了太上皇陵考古。2013年以來新發現了二號古城、三號古城,確定三號古城是秦獻公、秦孝公所都的櫟陽。12月21日(周一)上午10時,「陝西文物探探探」與您相約一直播app,帶您實地探訪曾經的秦都櫟陽城。本期主講嘉賓仍將是劉瑞老師。劉瑞老師不僅著有《秦封泥集存》,是秦封泥研究專家,還曾參與或主持了秦漢櫟陽城考古。【主講嘉賓簡介】劉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漢唐研究室副主任,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華南二隊隊長。
  • 文物專家「開棺驗屍」 埃及公布年度考古大發現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發布會現場,還有文物專家「開棺驗屍」,將盛放木乃伊的棺材打開,用X光機當眾掃描層層包裹中的木乃伊的狀況。這一操作簡直讓人驚掉了下巴。△發布會現場年度考古大發現就在這頂帳篷裡,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部長宣布了本年度埃及最大的考古發現:9月至11月,考古團隊在開羅南部的薩卡拉古墓群(Saqqara)中陸續挖掘出100多具密封的木乃伊、華麗的石棺、鍍金面具以及40多尊普塔-塞克(Ptah-Soke,薩卡拉古墓群的主神)神像。這些文物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
  • 宿白|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宿白(1922—2018),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僅在石窟寺、佛教建築、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而且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1952)之初便開始執教並掌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後段考古的整體格局和方法,2016年曾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
  • 考古盲盒爆紅?缺的永遠不是市場,而是創意!
    近日,河南博物院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藝術品相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藝術品」藏進土中,推出了一款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爆網絡。讓網友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體驗了一次考古工作的艱辛與驚喜,好評如潮。
  • 致遠艦沉船水下考古文物打撈始末[圖]
    為配合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海洋紅港基建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水下考古隊承擔丹東港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遼寧省文物局、丹東市委宣傳部和文化局對本項目給予了有力支持,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資助了本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相關費用,並在後勤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宋新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主要以考古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手段,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以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