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種」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如澳大利亞的穴兔、我國的福壽螺、德國的大閘蟹、英國的小龍蝦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入侵物種。尤其是澳大利亞的穴兔泛濫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了,儘管澳大利亞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滅殺穴兔,但是穴兔的數量依然維持在100億隻左右,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麼,什麼是入侵物種呢?所有的入侵物種都是成功的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入侵物種」?
簡單來說,入侵物種就是一個物種從原生環境到了一個完全沒有該物種存在的新環境中,並且由於種種原因,該物種在新環境下成功的生存了下來。在其中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並不是國外的物種來到我國才算入侵物種,即使在同一國家內,一些區域性分布的物種去到新的野生環境中,並且成功的存活下來,就算是入侵物種。第二個就是入侵物種不一定是人為的,有些自然現象也會推動物種的入侵,比如鳥可以將一些區域性分布的魚的卵帶到新的野生環境下,風也可以把一些區域性分布的植物種子帶到其他沒有分布的地區等等。
關於同一個國家內的「入侵物種」,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生活著一種可愛的蛙類非洲爪蛙,非洲爪蛙與我們常見的蛙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是用舌頭捕獵的,而是用自己的前肢,由於非洲爪蛙的前肢以及異化為尖利的爪子(每條前肢上有三根尖利的爪),所以這成為了它的捕獵「利器」。非洲爪蛙的皮膚大都呈淡黃色,從外觀上看非常的漂亮,因此在非洲,它成為了許多人的寵物。但是就是因為如此,它們被成功地帶到了南非,進而進入了野生環境中。一般來說,蛙類大都以昆蟲為食,即使將非洲爪蛙放到沒有分布的南非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南非的一些水域中,只要有非洲爪蛙的地方,其他的蛙類大幅度的減少。經過研究發現,非洲爪蛙竟然有捕獵其他蛙類蝌蚪以及進食其他蛙類的卵的習性。所以,到現在,南非已經將非洲爪蛙列入了禁養名單中,並且嚴禁放生。
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所有有明顯區域性分布的物種都有可能會成為其他地區的入侵物種,而想要成為真正的入侵物種,就必須在新環境下紮根。
「入侵物種」影響
上面我們說了,入侵物種必須要在新環境中「紮根」,而紮根的意思就是適應了新環境並且能夠很好的繁衍生息。眾所周知,無論是整個大自然還是一個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都是不同的物種經過長期的磨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物種的進入勢必會打破這個平衡,而且大多數的入侵物種由於新環境中缺乏制約它們的天敵,會導致迅速的泛濫成災,對本土的相近物種造成滅頂之災。比穴兔進入澳大利亞後就是因為缺乏天敵,再加上自身的超強的繁殖能力,才膨脹到上百億隻,如此龐大數量的穴兔除了給植物造成了過量的消耗,還因為過多的洞穴造成了土地的貧瘠,植物的減少進而影響到了本土食草動物的發展。
所以,入侵物種一旦在新環境中形成氣候,就會對生態帶來嚴重的影響。
有沒有入侵失敗的物種?
隨著人類的進步,交通的便利,這讓動物跟隨人到達它們從未去過的地方成為了可能,所以物種的入侵的機率也大大的增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夠成功入侵,下面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01 小龍蝦
小龍蝦的原產地是美洲,它們來到亞洲已經有100多年了。最初,小龍蝦是在1918年由日本從美國引入了本土的,引入的目的比較的簡單,就是養來吃。到了1929年,又由日本帶入到我國。起初,小龍蝦作為一種我國從未見過的物種,沒有人把它跟吃聯繫到一起,在加上小龍蝦超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迅速的在我國泛濫成災。但是,在我國博大精深的烹飪文化下,小龍蝦被研究出來N種吃法,到現在小龍蝦在我國已經成為需要大量的人工養殖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存在了。
02 牛蛙
牛蛙與小龍蝦一樣都是來自於美洲的物種,作為整個北美洲最大的蛙類,牛蛙有著平均20公分的體長。與其他的蛙類不同的是,牛蛙非常的兇猛,它的主要食物不僅僅是昆蟲、還包括其他蛙類,因此,牛蛙被稱為蛙類的天敵。
正是因為如此兇猛的性格,牛蛙早就被世界動物保護聯盟列入了全球100大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種中。儘管如此,牛蛙還是早在20世紀的50年代就被引入了我國,但是如今60多年過去了,牛蛙依然沒有威脅到我國的生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在許多人眼中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總結
除了以上兩個物種外,還有很多入侵失敗的物種,它們大都是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所以沒有形成氣候,但是,這些入侵失敗的物種在我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大都是被吃的。
當然,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解決物種泛濫的問題,但是也有著較大的局限性,比如澳大利亞已經泛濫到上百億隻的穴兔,並不是靠吃就能解決的了。其次,在我國也不是沒有成功入侵的物種,比如清道夫、福壽螺等等,這些物種都是我國原本沒有,而且在當下已經呈泛濫趨勢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