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請問入侵物種對當地生態,是否存在哪些積極作用?有哪些將其 「變廢為寶」的成功案例麼?
史軍 植物學博士 回答:
這個要分清楚生物入侵和引種栽培這兩個概念。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到入侵種變身為重要資源的案例,但是,反向的變化倒是比比皆是,比如鳳眼蓮(水葫蘆)當年就是作為飼料引進的,但是爆發後難於控制;比如福壽螺,牛蛙是作為食用物種引進的,但是已經變成很厲害的農業害蟲。
為禍一方的水葫蘆
福壽螺,無法控制還有寄生蟲,十分棘手。
牛蛙很美味,但吃貨是無法擊退入侵物種的……
簡單說一下原因,能成為資源有幾個條件:
利用率高,品質高,要麼肉得很好吃(這是什麼概念,參考羊肉串,金槍魚壽司),要麼得好用,參照棉花。福壽螺的肉明顯不如海螺和田螺好吃,所以很快被放棄了;
產量穩定,不能想有就有,不想有就沒有,一定是在適當的時間集中收穫;
可控性,一定是在我們控制範圍內。
入侵種恰恰有反面的特性:
品質不高,利用率不高,比如紫莖澤蘭的開發利用已經搞了幾十年了,根本就沒有進展,這東西造紙纖維不夠長,做飼料有毒,連燒火熱量都不高,真的是百無一用;
不可控,只要放出去就收不回來了,比如福壽螺和牛蛙,根本就無法控制。
唯一能想到的可以利用的入侵種就是羅非魚(非洲鯽魚)了,在我們南方溫暖水域,這種魚相當兇猛,把本土魚類幾乎趕盡殺絕。我記得十幾年前去西雙版納實習,還能在江邊的菜市場看到不同的野生雜魚,但是現在幾乎都是羅非魚的天下。不僅如此,連釣魚玩釣上來的十有八九都是羅非魚。還好,這東西比較好吃,所以也算能彌補生物入侵的一大缺憾。但是,本土魚類的消失就是永久的一大遺憾了。
算了,先去多吃點香茅草烤羅非魚了。
擴展閱讀
猴哥八戒沙僧白龍馬,算入侵物種嗎?
分享菜譜,吐槽黑店,辯論甜鹹之爭,挑戰「相剋食物」,上可鑑賞懷石料理,下可傳授如何挑瓜……不是會吃飯就能叫作吃貨!讓能好怎來統治世界~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edia@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