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的關於夫妻和和氣氣過日子的句子很多,關於勸夫妻珍惜眼前的福分不要隨便離婚的話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一日夫妻百日恩」、「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這些話了。
家和萬事興,古人的很多思想都與這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的同時只有家裡和和睦睦的情況下,才可以治國和平天下。
所以家庭的和睦對於古人來說非常重要。而一個和睦的家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賢良的妻子,雖然那個時候流行「男主外,女主內」,但是即便有幸娶了一個賢妻,家庭和睦還需要夫妻的關係好。
比如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劇情裡,那位苦苦支撐盛家的老太太,就是因為夫妻不睦而使盛家走向下坡路。如果不是盛弘中舉,盛家的這一支很可能就此衰敗下來。連勇毅侯府的獨女,見識廣泛,雄才大略,也只能是保持盛家不倒罷了,更不要說是迎娶普通女子做妻子的情況了。
但是你知道這「一日夫妻百日恩」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是做了一天的夫妻,相當於堆積了一百天的恩典,或者是一百天的恩典換來做一天的夫妻。總而言之,就像那一句「一日夫妻百世姻緣」一樣,代表夫妻緣分來之不易,提醒夫妻要無時無刻不懂得感恩,珍惜這份感情。
但是真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並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俗語第一次以書面的形式出現是在明朝了。
這「一日夫妻百日恩」也是有出處的。它的第一次出現是在《金瓶梅》中,因為《金瓶梅》是一本禁書,所以當時這句話還不是很有名。或許是偷看了《金瓶梅》亦或許是恰好也想到了這一句「一日夫妻百日恩」,蒲松齡在自己的大作《聊齋志異》中用了「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話。自此「一日夫妻百日恩」又在《聊齋志異》中出現了。但是不幸的是《聊齋志異》也被列為禁書,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最早在聊齋的單元故事《張鴻漸》中出現。這位張鴻漸因為在當地比較有名望,所以在當地知府用大刑處死了一名秀才後,當地的讀書人就紛紛請這位有名望的才子張鴻漸來寫下告狀交給上級官員。但是碰巧這告狀遞交到了與這位知府交好的上級官員手中,或者說這本來就是官場官官相護的潛規則,事後,知府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是涉及這件事的讀書人都被抓捕了。
張鴻漸深知自己會因為這件事被抓捕,於是早早地就逃跑了。在逃竄途中,張鴻漸還遇到了一位美麗的狐仙,兩人相知相愛,廝守三年。
這個時候的張鴻漸又想起了自己的髮妻,渣男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有一天,他對狐仙說起自己的髮妻,並提出「一南一北」的計劃。在勸美麗的狐仙的時候,張鴻漸就用了這一句「一日夫妻百日恩」來打動狐仙。
狐仙也就這麼被張鴻漸打動了,於是允許他回去看看自己的髮妻。
這句「一日夫妻百日恩」就這麼流傳下來了。這裡的「日」大有講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其實,「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個「日」字代表的不是一天,它的意思更加傾向於「時」,前者的「時」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後者的「時」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即:一時的夫妻,是百世的緣分修來的。
而這個「百」在古義中不僅僅是百,還是很多次的意思。
於是翻譯過來就是做了一小會兒的夫妻,都是要很久很久的緣分修煉來的。這樣的話語怎能不讓狐仙感動,而讓他回去見見自己的妻子呢!而這句情話也就流傳下來了,其實就是老祖宗們勸夫妻不要離婚,和和美美的過日子。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離婚率是很低的,流傳的話大多也是勸和不勸分。你可能會說這是老祖宗善良,不離婚的確可以少了很多麻煩事。
但是在今天,離婚率最低的國家是印度。同時,女人的地位最低的地方也是在印度。不離婚難道就萬事大吉了嗎?並不是這樣的。所以,「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嘗不是一個甜蜜的陷阱,束縛女性的思想成長,成了一種禁錮?你覺得是這樣的嗎?
今日話題:你對「一日夫妻百日恩」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和學習。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