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啥意思?馬上冬至不妨一看
本周末咱們將迎來冬至節氣,現階段很多城市已經切身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不過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還是有不少地方依然保持在最低溫度零度以上的。
在民間到了冬至有「數九」的習俗,每九天便是一個單元,從一9數到99總共81天,數完了這些天,這個冬天就算過完了。故而冬至算是一個臨界點,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關於冬至日的俗語,「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啥意思呢?
冬至,又被稱為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氣,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古代有「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便是冬天的大節日。於是乎,在很多地區我們都聽過「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故而古人又將冬至稱之為「亞歲」或者「小年」,在我國的南方沿海地區直到今天仍然沿襲著冬至祭祖的習慣。
冬至首次見於古籍《淮南子·天文訓》,在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立法,採用「平氣法」劃分節氣,平氣法又稱「平均時間法」,將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何為「日短至」?便是這一天太陽光照時間最短,將這一年的冬至與下一年的冬至之間的時間平均分成十二等份,又稱之為「中氣」,再將相鄰的「中氣」與日期等分稱為「節氣」,故平均每個月都會有一個「中氣」和「節氣」,於是乎便將其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既然提到了「冬至飯」,那咱們就來聊一聊在冬至這一天該吃些什麼呢?
在南方地區,我國很多人會在冬至這一天過節請客,比如前文提到了祭祖,家家戶戶將祖先像、牌位供於家中上廳,擺好香爐,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除了祭祖之外便是與「吃」相關了。
廣東人喜歡在這一天吃燒臘和姜飯,如果有這一天去廣東旅遊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而且在這一天,廣東人有著「加菜」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吃就過年」俗話。客家人覺得冬至時的水最為醇厚,於是乎,在冬至這一天客家人都會進行釀酒。
與廣州人不同,杭州人喜歡吃年糕,雖然還沒過年,但畢竟臨近年關,從明末清初到現在杭州人一直都有著冬至日吃年糕的習俗,家家戶戶在這一天,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擺上餐桌,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在四川就是吃羊肉湯,羊肉可是冬天滋補的佳品,而湖南、湖北就會吃赤豆糯米飯,聽著名字是不是就感覺餓了呢?
除了南方的這些習俗之外,在北方冬至這一天大多數人家都會有吃餃子的習俗,而關於為何要吃餃子還有一個歷史典故;
傳說醫聖張仲景在告老還鄉的時候看到家鄉的百姓因為寒風而遍體鱗傷,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以及麵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了一種叫做「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於是乎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做著吃,看了它的形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餃子啦。這個習俗一直傳到今天,可能很多常年在外不著家的朋友不太清楚這一習俗,沒關係,今天知道了也不算晚。
最後,學過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增長,夜晚縮短,這是自然現象,所謂的「一日長一線」便是如此。那麼,今天的農村俗語:「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就介紹到這裡,馬上就要冬至日了,在這快要結束的一年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高興的事想要分享一下呢?歡迎評論留言。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竟成主編《中國俗語》、杭晶波,周謙主編《歇後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