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冬至天不涼,來年賣瓦房」。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著實是思索了良久,但不管怎麼思索,還是不能夠思索出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在網上向網友詢問,通過詢問,我才知道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這樣的: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左右。由於在周朝的時候冬至為新年元旦,因此,冬至又被稱為「冬節」。
在冬至這一天到來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會到達一年中的最南端,因此,北半球的白晝時間會最短,而黑夜時間會最長。
依照自然界的規律而言,在冬至期間內,我國西北高原地區的平均氣溫將會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地區的氣溫則只有6℃至8℃左右,並且,從冬至這一天起,就開始「數九」了,數九寒天的意思也就是指從冬至日開始天氣將會變得異常寒冷。如果冬至期間內的氣溫沒有徹底降下來,氣溫高於各地的自然規律,那麼,就意味著「冬至天不涼」,就屬於「暖冬」了。
而暖冬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由於溫度降不下來,從而會導致地溫過高,而地溫過高,土壤中的水分就非常容易被蒸發掉,從而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不足,最後影響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生長。
並且,由於地溫過高,小麥就會出現旺長的現象,俗語說,「麥無二旺」,如果小麥在冬季時長勢過快,就會消耗掉大量的養分,從而導致小麥在春夏之間生長乏力,最後導致小麥減產。
同時,由於地溫過高,越冬害蟲就不容易被凍死,而一旦越冬害蟲沒有被凍死,就會在第二年時繼續危害農作物,從而使農作物因為蟲害而難獲豐收。
另外,如果冬季時地溫過高,就容易在第二年春季時出現「倒春寒」的天氣現象,而「倒春寒」天氣現象一旦出現,剛剛泛青或拔節的小麥就會遭受凍害,進而使小麥難以增產。
因此,暖冬現象一旦出現,農業生產會遭受到非常大的損失。
在過去的時候,大多數老百姓都以種地為生,莊稼就是老百姓的唯一收入。如果因暖冬現象出現而導致來年的莊稼歉收,老百姓就會民不聊生,日子會過得很苦。其實,這就是「冬至天不涼,來年賣瓦房」這句俗語的來歷。
通過向網友詢問後,我才知道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不過,在我看來,這句俗語中的說法在今天已經過時。因為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都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從而使大部分地區的農民朋友都擺脫了「老天的束縛」,不論冬至時節到了時冷不冷,也不論會不會出現暖冬天氣,現代農業技術都會想辦法讓糧食獲得豐收。即便是糧食生長在現代農業技術的「保駕護航」下仍然沒有獲得豐收,老百姓也不用為吃飯問題或經濟收入問題而發愁,那麼,就更不會出現賣掉瓦房而討生活的現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