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重讀杜甫的詩集。讀著讀著,一部分的中年人開始把杜甫視為知音。因為在他的詩裡,頻頻出現他的家事,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熱愛家庭的詩人了。
憂傷的時候,他最掛念的是家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快樂的時候,他寫的還是他的家人: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儘管詩人貧困,生病,但一家人團聚之時,詩人是輕鬆的: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公元760年的夏天,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後,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和妻子兒女相聚住在一起,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在這期間,寫下了這首《江村》。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在初夏時節,村莊裡一條曲曲折折的江水環繞著村子靜靜流淌著,水色清澈,有魚兒在水中戲耍,來去無聲,一切都是那麼幽靜。這時的詩人,歷經磨難後,終於可以暫時忘卻擔憂和煩悶,欣賞起村中的美景!
看看,剛剛新建起的草堂上,就飛來幾隻頑皮的小燕子,沒有人去打擾它們,因而它們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玩得可開心了,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不知不覺走到江邊,江中兩隻白鷗在輕柔地浮遊,它們相親相愛,時而交頸而鳴,時而追逐……好一幅美好的江中圖!
這時候,詩人懷著愉快的心情向家中走去,看見老伴正坐在門前的大樹下,拿著筆正在畫著什麼,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棋局。「叮叮」的聲音從耳邊傳來,小兒子正在認真地敲著一根針,他這是要做個魚鉤兒,好去江邊釣魚呢生了呢……這樣溫馨的時刻,詩人已好久好久沒有感受到了,這普普通通的鄉村生活,盡顯了親情的溫暖和生活的閒適美好。
正因為如此,詩人最後發出感嘆:生活在草堂,有老朋友贈送我糧食和他的俸祿,我這個平凡的人又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可是我們讀起此詩,情不自禁地想到,杜甫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怎會滿足於獨善其身?說「微軀此外更何求」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語,自慰之詞。可以說,這首詩的欣喜之音中還是透露著悲苦之調。
儘管如此,這首寫盡鄉村生活的輕鬆詩作,特別是「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一句,讓人到中年的我們,無限嚮往。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到中年的我們,都有一個田園夢留在心底,無法忘卻,似乎它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