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新唐書》說杜甫「善陳時勢」,能夠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反映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所以杜甫的詩又被稱為「詩史」。從至德二載至乾元元年,杜甫千辛萬苦投奔唐肅宗,賜官又降職。兩次出金光門,作者撫今追昔,悲慨萬分,寫下此詩。
這是杜甫詩中,題目最長的一首。共39字,兩句話。第一句話,「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對應了詩的前兩聯「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這是杜甫在「追昔」。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安置好家人,獨自去投肅宗,希望能受重用、為國效力,結果半道上被叛軍俘獲,被押到長安。這一時期杜甫的生存狀況,他寫的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春望》最能說明問題。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當時國家的混亂和詩人的傷心悲痛之情躍然紙上。宋朝詩論家方回說:「此第一等好詩。想天寶、至德以至大曆之亂,不忍讀也。」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杜甫趁亂從長安金光門,從小道逃到鳳陽,即「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逃跑路上,肯定驚心動魄,"至今猶破膽」。見到唐肅宗時,杜甫已是衣不遮體,詩作《述懷》中載,「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可謂狼狽之極。好在「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肅宗念杜甫赤誠之心,賜官左拾遺。
杜甫在左拾遺任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可不像李白,敢上班時間跑去喝酒。他在詩作中描寫了夜間值班時的情景。
《春宿左省》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因為第二天要上書皇帝奏事,一夜不安穩,幾次詢問時間,生怕誤事。認真負責的態度躍然紙上。杜甫這麼盡責,怎麼就降職了?
這得從公元576年說起,那時房琯任宰相,命他與安史部隊作戰,哪知房琯只會紙上談兵,與叛軍作戰,竟然採用春秋時代的陣法,結果於陳陶大敗。杜甫曾作詩《悲陳陶》,記錄當時兵敗慘狀。
《悲陳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雖然是唐兵死傷四萬,大敗而歸,但唐肅宗依然信任房琯。後來仇家讒言,加上門客弄權謀利,被唐肅宗貶官。《新唐書》說杜甫「與房琯為布衣交」,不忍朋友受罰,「上書,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向皇帝進言,不能因小罪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帝怒,詔三司推問。」後來還是宰相張鎬講情,杜甫被貶官華州司功參軍。
杜甫貶官去華州經長安金光門,想起當時從長安逃跑,投奔肅宗時也是經過此門,所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這是杜甫「撫今」。
杜甫雖然傷感,但不敢怨皇上,只好說「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我在京城隨君侍駕,被貶官豈是皇上的意思?杜甫投奔肅宗,本以為從此效忠王室、裨補國政,卻因仗義執言被天子疏遠,從政一年多就被貶斥。內心的怨望很深,卻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筆法寫出。隨後一句「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駐馬回看皇宮,感嘆自己缺少才能又日漸衰老,什麼時候才能回到皇帝身邊啊!
從此,杜甫遠離長安、遠離大唐權力中心,在華州短暫任職後,開始了蜀中漂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