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罷一首五律詩,從此遠離權力中心,題目竟有39字

2021-01-11 西陸蟬聲c

《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杜甫

《新唐書》說杜甫「善陳時勢」,能夠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反映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所以杜甫的詩又被稱為「詩史」。從至德二載至乾元元年,杜甫千辛萬苦投奔唐肅宗,賜官又降職。兩次出金光門,作者撫今追昔,悲慨萬分,寫下此詩。

這是杜甫詩中,題目最長的一首。共39字,兩句話。第一句話,「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對應了詩的前兩聯「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這是杜甫在「追昔」。

詩聖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安置好家人,獨自去投肅宗,希望能受重用、為國效力,結果半道上被叛軍俘獲,被押到長安。這一時期杜甫的生存狀況,他寫的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春望》最能說明問題。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當時國家的混亂和詩人的傷心悲痛之情躍然紙上。宋朝詩論家方回說:「此第一等好詩。想天寶、至德以至大曆之亂,不忍讀也。」

杜甫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杜甫趁亂從長安金光門,從小道逃到鳳陽,即「至德二載,甫至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逃跑路上,肯定驚心動魄,"至今猶破膽」。見到唐肅宗時,杜甫已是衣不遮體,詩作《述懷》中載,「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可謂狼狽之極。好在「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肅宗念杜甫赤誠之心,賜官左拾遺。

杜甫在左拾遺任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可不像李白,敢上班時間跑去喝酒。他在詩作中描寫了夜間值班時的情景。

《春宿左省》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因為第二天要上書皇帝奏事,一夜不安穩,幾次詢問時間,生怕誤事。認真負責的態度躍然紙上。杜甫這麼盡責,怎麼就降職了?

這得從公元576年說起,那時房琯任宰相,命他與安史部隊作戰,哪知房琯只會紙上談兵,與叛軍作戰,竟然採用春秋時代的陣法,結果於陳陶大敗。杜甫曾作詩《悲陳陶》,記錄當時兵敗慘狀。

《悲陳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雖然是唐兵死傷四萬,大敗而歸,但唐肅宗依然信任房琯。後來仇家讒言,加上門客弄權謀利,被唐肅宗貶官。《新唐書》說杜甫「與房琯為布衣交」,不忍朋友受罰,「上書,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向皇帝進言,不能因小罪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帝怒,詔三司推問。」後來還是宰相張鎬講情,杜甫被貶官華州司功參軍。

杜甫貶官去華州經長安金光門,想起當時從長安逃跑,投奔肅宗時也是經過此門,所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這是杜甫「撫今」。

杜甫雖然傷感,但不敢怨皇上,只好說「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我在京城隨君侍駕,被貶官豈是皇上的意思?杜甫投奔肅宗,本以為從此效忠王室、裨補國政,卻因仗義執言被天子疏遠,從政一年多就被貶斥。內心的怨望很深,卻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筆法寫出。隨後一句「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駐馬回看皇宮,感嘆自己缺少才能又日漸衰老,什麼時候才能回到皇帝身邊啊!

駐馬望千門

從此,杜甫遠離長安、遠離大唐權力中心,在華州短暫任職後,開始了蜀中漂泊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杜甫的作品也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為此他特地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其詩最後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言律詩,第二聯妙絕古今
    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可以不用加「之一」二字,他的七言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他的詩中,可以享受到無比精妙的練字用詞、篇章結構、對仗格律的藝術。今天,小樓推薦杜甫一首非常經典的七言律詩《登樓》,並重點賞析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動古今」。
  • 杜甫爺爺的一首高水平詩,文化傳承、原生家庭和起跑線很重要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為「詩聖」、「史詩」,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都不如人意,晚年因安史之亂,為生計所迫,逃難到了四川成都,後希望回到故鄉,於是從成都出發,經奉節,算是順著長江東歸,可惜流落洞庭湖一帶,終老沒能回到家鄉。
  • 杜甫早期的一首詩,豪情萬丈氣勢磅礴,盡顯少年志氣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比較早期的一首詩。我們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的作品多屬於浪漫主義詩風,特點狂放不羈;而「詩聖」杜甫則屬於批判現實主義,大多敘述家國之念,憂國之嘆,風格整體來說比較沉鬱。但其實詩人詩風的形成必然與其生活經歷、社會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杜甫早期的風格也曾是意氣風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盡顯少年志氣的豪情之作。
  • 44歲杜甫被俘虜,含淚望長安城,寫下一首大作,成國破山河之經典
    安史叛軍押送的眾多俘虜之中,有一44歲男子的身影格外熟悉:詩聖杜甫。杜甫原本不必淪落至此,他早就聽說了這場叛亂,安撫好一家老少早早出門躲避戰亂,而自己卻逆流而上要去支援朝廷,還未來得及施展抱負,就不幸被俘。因為自己官職地位,叛軍甚至竟不把他放在眼裡,並未嚴格囚禁。春日載陽,長安城內的萬物應時復甦,但物是人非。此時的杜甫悲憤交加,揮毫寫下一首大作:《春望》。
  • 史上最「囉嗦」的一首春詩,一個字重複二十三遍!
    詩詞最重鍊字,而鍊字則多有忌諱,譬如所謂的「同字相範」便是說作詩鍊字時忌諱重複使用同一個字,尤其是格律詩,禁忌猶重。但這僅是一般而言,技藝高超的詩人反而能利用「同字」和「疊字」來達到別致的藝術效果。唐詩中也不乏使用「同字」的佳作,如杜甫的「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歷代詩詞中使用「同字」的不在少數,但大多都是一句或兩句內使用同字以達到反覆詠嘆的效果,而一整篇詩詞使用大量「同字」的則較為少見。
  • 王維一首詩是唐詩名篇,題目是鹿柴(chái)還是鹿柴(zhài)?
    比如王維的一首唐詩,寫的是山林景色。全文只有20個字,卻是唐詩300首當中的經典名篇。這20個字都很簡單,描寫的意境我們也能夠想像的到。但是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題目卻經常讀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少年時曾學過王維一首20字唐詩,題目卻很容易讀錯。
  • 每日一詩|《對雪》(唐· 杜甫)
    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著用手在空中劃著字。注釋:【戰哭】指在戰場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左傳·文公二年》:「吾見新鬼大故鬼小。」【愁吟】哀吟。唐薛能《西縣作》詩:「從此漸知光景異,錦都回首盡愁吟。」【旋風】《楚辭·九章·悲迴風》:「悲迴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 王勃一首詠物詩,如果不看題目,很難猜出詠何物
    王勃曾經寫過一首詠物詩,不看題目,或許很多人難猜出王勃詠的是何物: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 白居易一首寫月華如水的唐詩,田園景色之美,有身臨其境之感
    相比李白杜甫等人的唐詩題材和內容顯得有些高大上,白居易的唐詩則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這些唐詩創作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非常小。完全不像李白,杜甫那樣,更多的都是在自我抒情。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是白居易非常經典的一首田園題材的唐詩。28個字寫秋夜月華如水,第一句當中的七個字更是有兩種疊字,讀起來很有趣味。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村夜》,題目當中就能夠看出這是描寫的農村的夜晚。根據有關的記載,這首詩寫於公元814年,當時的白居易已經42歲。
  • 唐詩中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名句迭出,讓人叫絕,有人竟說是仿寫
    崔顥因鄉愁在黃鶴樓上題了一首《黃鶴樓》後,此樓自此聲名鵲起。名人賢士過江漢必訪黃鶴樓,登樓必賦詩邀對,飲酒唱和,然而大家在醉後醒來,對比崔顥的詩後,都自愧弗如,那撕掉的詩稿紛紛如雪花落。放下筆來長嘆一聲作罷。後傑,李白因不能題詩這事曾經在詩中寫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這還不是故事的最終結局,也許是心中憋著一口氣,終於某日在登金陵鳳凰臺時,寫了一首七律,有人說是仿寫,看其意境與崔詩不相上下,名句迭出,讓人叫絕。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 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其實不然,辛棄疾是在借詩言情:我辛棄疾和杜甫一樣呀!都對李白有著不俗的感情!
  • 杜甫經典五律評析,用字精妙章法謹嚴,已具詩聖風採,細讀有收穫
    杜甫在長安求官期間,曾寫樂遊覽何將軍山林的組詩,半年之後杜甫又重遊故地,寫下了《重過何氏五首》。這兩組詩,前後呼應,卻各有側重。上一組詩作者的心情是暢快的,喜悅的。時過半年,作者再重遊何氏山林,心情卻沉重了許多。為什麼呢?這是天寶十三載的詩,正處於安史之亂的前夜,社會矛盾暗潮洶湧。並且此時杜甫在長安求官無果,生活漸成問題。心情苦悶可想而知。
  • 杜甫最著名一首冬至七言律詩,立意高遠,體現出他熱愛生活的不俗
    詩聖杜甫,一生嘔心瀝血,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千古詩詞,如他的三吏三別,那都是有歷史意義,能反應出他哪個時候的社會,現象,以及民生,所以杜甫的被後世人尊稱為詩聖。而說起杜甫,我第一次讀他的詩,還是在小學課本上,記得是這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魯迅很硬核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就讓無事生非者無言以對,太酷了
    「硬核」二字是2019年才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筆者認為這是近幾年最有趣、最有內涵的流行語之一,而在千年文壇,也有不少「硬核」詩。當年白居易等人說李白的詩十首找不出一個好的,韓愈便借著教育徒弟張籍寫了首《調張籍》,稱白居易等人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到長安,眼前滿目瘡痍,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杜甫身上的那種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那種高尚的品德,以及對於國家和底層普通民眾關懷,使得他成為了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還被後世稱為「詩聖」,這一個「聖」字可謂是極其難得,只有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聖人」的稱號,顯然杜甫無論是才學,還是他身上高尚的品德
  • 「詩聖」杜甫有兩首旅途詩,一首寫自己,一首寫親情,都是經典。
    這兩句字表面上很簡單:星星垂掛在天邊,使得平也顯得特別的遼闊,月光在滾滾東流的大江上隨著波浪湧動著。有人說這兩句的開闊氣勢是為了反襯前兩句的渺小孤獨。我們當然同意這種說法,但是許多人他的性格節操常常就是在一兩句的文字或一兩句的話,以及小小的行為當中可以映現出來。詩人即便在最困苦的時刻,他的眼睛裡還是看得見寬闊和明亮,這就是一種胸襟。
  • 既悲涼,又豪放,醉酒後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讓人心疼,更讓人欽佩
    滿腹才學,卻始終得不到重用,悲憤的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中的一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成為千古名句,但後面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則是這位「讀書破萬卷」的偉大詩人,最無奈的控訴。
  • 為什麼王維、杜甫都寫詩紀念他?網友:明星級人物
    《江南逢李龜年》是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杜甫的詩,它是被《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孫沫譽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的詩。清代的黃生也在其專門評價杜甫作品的《杜詩說》中評價道:「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裡,即使龍標、供奉操筆,亦無以過。」
  • 杜甫的一首山水詩,卻似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
    杜甫,我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安史之亂給唐朝以沉重打擊,戰亂後國家滿目瘡痍,破敗不堪,人民過著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的生活,苦不堪言。杜甫的《白帝》一詩,就表現了這種破敗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