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01-08 齊魯壹點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

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胡春雨

題記: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如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王陽明

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孫中山。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習近平

謹以此文重溫孫中山先生日本神戶「大亞洲主義演講」九十六周年。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八。

古老東方:我們的家園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不僅是對當代人類命運的關切,更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追問。當我們恢廓的家園,成長為狹窄的地球村,如何容納現代文明的大爆發?綻放世界民族的百花園?文明道路的選擇,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沒有中國答案,不能沒有東方智慧。畢竟,這裡有締造文明的中心,乃萬物生發的地方。

打開世界文明的版圖:恢廓的亞洲家園,東臨浩瀚的太平洋與新大陸隔海相望,西與古老的亞非兩大洲水陸相接。哪怕在亞洲文明跌落谷底的時代,孫中山先生就自信的指出:「我想我們亞洲就是最古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以前,我們亞洲人便已經得到了很高的文化。就是歐洲最古的國家,像希臘、羅馬那些古國的文化,都是從亞洲傳過去的。」這裡誕生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人類主要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追本溯源,五百年來如日中天的基督教文明,也源於耶路撒冷——亞非歐三洲交匯的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未來,不僅關乎亞洲人民的命運,也關乎人類文明的走向。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在這個大家園裡,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端最富饒、最廣闊的土地,坐擁亞太世界的中心。當紅日西墜的瞬間,這裡曾是寥落的遠東,但在文明普照的絕大多數時代,處於文明的中心。縱觀寰宇,我們是文明的中心還是邊緣,取決於我們是團結統一還是分裂渙散、是擁抱世界還是閉關鎖國、是開拓進取還是腐朽沒落,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朝氣與暮氣,在沉睡與覺醒之間。

在我們生長於斯的大地上,亞洲人民的命運彼此相牽,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在東方智慧的啟迪中,有個關乎文明盛衰的十字路口:王道與霸道。是協和萬邦,美美與共?還是文明優越,零和博弈?當我們的家園歷盡風塵,不妨重溫亞洲民族解放時代,孫中山先生的啟示:

「歐洲近百年是什麼文化呢?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專是一種武力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說就是行霸道」。相反,「還有一種文化,好過霸道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說是行王道」。今天,亞洲世紀正在到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霸權主義沉渣泛起,地緣危機此起彼伏,破解時代的挑戰,依然面臨文化路徑的選擇,世界期待東方智慧與中國答案。

崇王賤霸:大亞洲主義

百之年前,人類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享受著短暫的和平時光。一些老牌帝國主義力國家極武而亡,蘇聯作為新型力量在亞歐大陸北部崛起,亞洲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中國正在分裂的劇痛中尋求統一,日本一時成為東亞的獨強。縱觀當時的東亞格局,孫中山先生指出:「保衛亞洲和平是亞洲人應盡的義務……日本為亞細亞最強之國,中國為東方最大之國,使此兩國,能互為提攜,則不獨東方之和平,即世界之和平,亦容易維持」,維繫東方的大局。

在此格局下,孫中山先生末年在北上燕京途中,中經日本神戶發表了著名的「大亞洲主義」演講,站在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盛讚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民「便發奮為雄,同歐洲人奮鬥」,直至「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那一天,就是我們全亞洲民族復興的一天。」亞洲的解放需要亞洲的聯合,其中「在亞洲東部最大的民族,是中國與日本,中國同日本,這是這種運動的原動力。」在亞歐大陸北部,十月革命後「俄國最近的新文化便極合我們東方的舊文化,所以他便要來和東方攜手,要和西方分家。」在那個時代,「我們講大亞洲主義……就是為亞洲受痛苦的民族,要怎麼樣才可以抵抗歐洲強盛民族的問題。」這段講話,意在解決亞洲民族獨立的道路和力量問題。回顧歷史進程,和平的願景與鬥爭的展開,從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贏得和平卻離不開鬥爭。

其中的基礎,最終在於文化的選擇:「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我們講大亞洲主義,以王道為基礎,是為打不平。」在國際關係領域,中華文化所謂王道,是以人為本,和平共處;所謂霸道,是弱肉強食,零和博弈。可惜歷史正確的一面,「我們中國人此刻不知道,你們日本人此刻也是不知道。」最終孫中山先生只能把問題交給日本人民自己去作答:「你們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的本質,從今以後對於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幹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擇。」這篇講話,熱情而冷峻,委婉而嚴厲。偉人所以偉大,不在於挽回歷史的狂瀾,在於洞察歷史的航向。

二十世紀初葉的東亞,倘如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日本既助支那,改良其政教,開發天然之富源,」則兩國走的將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王道,攜手迎來東方文化的復興。然而自詡躋身西方列強的日本,無可救藥的染上了軍國主義的毒,企圖利用中國一時之衰肆其貪殘,錯失了亞洲和自己的命運。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歐洲人數不過是四萬萬,我們亞洲全部的人數有九萬萬。用四萬萬人的少數來壓迫九萬萬人的多數,這是和正義人道大不相容的;反乎正義人道的行為,終久是要失敗的。」何況以列島之眾,鯨吞亞太之廣?魏武曾經告誡:「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日本沒有抓住讓人懷德的歷史機遇,而是步武董卓的逞淫威,不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痛,最終以無條件投降的方式給自己畫上了句號。漂泊東洋的日本列島,如何撫平留給大陸深深的刀痕,終將成為必須交還的歷史答卷。

天下大同:命運共同體

回首百年,我們驀然發現,正是西方的霸道文化與科技文明,塑造了慘烈而輝煌的二十世紀,令人不勝唏噓。現在,和平與發展終於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明多樣化成為大勢所趨。度盡劫波,亞洲的主旋律,已從爭取民族獨立權轉向實現民族發展權。放眼今日世界,習近平主席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不可擋」,在國際社會的治理中,「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任何人無權也不能阻擋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個重大判斷,在亞洲尤其得到集中體現。撫今追昔,堅決捍衛「比金子還珍貴的和平」,從而走合作共贏的王道,仍是「亞洲人民的義務」。

然而作為最古老、最廣闊的大陸,意味著亞洲是一個國際關係最複雜、歷史問題最棘手的大家園。譬如中國的東南方向,臺海、南海問題錯綜複雜;西南方向,英國入侵西藏造成的裂痕,迄今阻礙著中印兩大文明體的關係。南亞次大陸印巴對峙,西亞大地阿以紛爭——很多曾經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戰火紛飛。縱觀亞太地區,即有中美俄這樣決定世界運勢的大國關係,也有與印日澳等區域大國的地緣關係,更有眾多發展中的鄰居相伴。一些域外大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打亂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動輒借航行自由攪渾南海的碧波,利用矛盾推高喜馬拉雅的阻隔,在廣闊的太平洋上設立重重島鏈,生怕不把中國周邊的水攪渾。霸凌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一波未平一浪又起,東亞再平衡、甚至亞洲版北約甚囂塵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接受考驗。

如何迎接亞洲世紀的到來?當我們再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遙想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囑託:「我們將來要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無疑乃亞洲和人類的出路,乃今日中國的「大責任」。今天的我們,把它叫做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條文明道路,根植於中華文明固有基因,代表著人類共同願望。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鬥爭,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堅守底線,終將成為新時代中國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文化滋養,養成和平中正而又威武不屈的文化基因。老子總結人類發展史,倡導和平主義,所謂「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把好戰與和平當作天下有道與無道的分野。這與視弱肉強食為天理,長期主導西方政治哲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何啻天壤之別!在儒家經典中,「暴力亂神,子所不語」,孔子給人類的教誨,首先便是反對暴力暴亂的霸道。戰國紛擾之際,孟子倡導王道,嚴厲抨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主張那個時代的人類進步事業,「惟不嗜殺人能一之。」因此,在西方世界熱衷於戰爭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便指出:「因為我們二千多年以前,便丟去了帝國主義,主張和平,至今中國人思想已完全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你們專講強權的行為,是很野蠻的……等到你們打厭了,將來或者有一日是真講和平。」文明的進程,不幸言中。

中華文明所以歷久彌新,在於博大的胸懷。從和平仁愛、天下為公的精神出發,追求人類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天下大同」,乃中華文明的彼岸。中華民族素來主張協和萬邦,孟子所謂「惟仁者能以大事小」,而不是文明優越、以強凌弱。早在中國尚在危急存亡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便規劃未來:「所以我們要決定一種政策,要濟弱扶傾,才是盡我們民族的天職」,關乎中華民族之於人類命運的前途與希望。

基於深厚的文化基因,習近平主席為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開出了中國智慧的方案:「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為了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中國積極和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王道,摒棄冷戰思維、強權政治的霸道,讓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國際關係。」

結語

從中華文明和平仁愛的基因,到孫中山先生崇王賤霸的大亞洲主義,再到今日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天下大同」的文明觀一以貫之。現在,一帶一路成為中國人民與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發展的紐帶,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願望,佔據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中國正積極推動「亞太夥伴關係要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籤訂,開放合作更加緊密,亞洲世紀正加速到來。

總之,歷經五百年間全球化的浪潮,人類已經成為命運相連的共同體,沒有誰能退回老死不相往來的孤島。歷史證明,任何冷戰、熱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走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王道」,才是人類文明的出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東方的和平道德,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去擁抱人類文明的大家園。

胡春雨,天橋作協副主席,齊魯晚報籤約作家、舜網文學駐站作家,民革天橋總支委員,民革濟南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濟南作協、明湖詩詞學會、山東散文學會、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榮獲濟南市出彩統戰人,民革山東省委、中共濟南市委統戰部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民革濟南市委思想宣傳、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本欄目榮膺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

壹點號走遍大中華

相關焦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從自然環境、經濟社會到國防外交,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中東的槍聲可以牽動世界的神經,華爾街的股市波動也會影響世界經濟的走勢。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更好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國際社會引發了熱烈迴響,掀起了國外學者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熱潮,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由此,「天下大同」被荒唐地曲解為「中國將再次統治『天下』」,用西方的「普世價值」綁架中國的「共同價值」。同時,憑藉著強大的全球傳播網絡,西方國家極力強化話語霸權,肆意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等,主導著國際話語導向,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話語理念傳播面臨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後就要挨打,失語就要挨罵。」
  • 菲律賓少年「漢語橋」上領悟「人類命運共同體」
    「小時候中國在電視裡,讀書後中國在文字裡,到中國留學後,中國在微信裡、在復興號高鐵上……疫情暴發後,中國就在校園裡。中國老師與各國留學生互助互愛共患難,中國是我第二個故鄉,是新冠肺炎疫情讓我領悟了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原本應在6月回國的畢玥晨,故鄉是有著友華傳統的北伊洛科斯省。
  • 天下大同、四海一家:《讓世界充滿愛》抗疫公益音樂視頻發布
    天下大同、四海一家:《讓世界充滿愛》抗疫公益音樂視頻發布 全國對外友協 2020-05-21 15: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經提出,就以振聾發聵的力量引發強烈反響,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被有識之士譽為:「中國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展的鑰匙」「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筆記君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篇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典故,幫助大家更好學習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
  • 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從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共識與中國智慧
    為全面闡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基本原則、實踐路徑和治理架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發布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在人類信息化歷程的關鍵節點貢獻了中國智慧。信息革命開闢人類社會新未來技術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信息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全方位深度轉型。
  • 「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讀
    即是說和諧共生的大同分為四個層次,或者從四個方面逐次遞進。和諧共生,要求自我安身立命,強調自身的道德修養。儒家所謂凡事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道德修養最淺的層次,自然是「窮則獨善其身」,最高的層次,則是「達則兼濟天下」,最終要像堯舜那樣成德成聖,到了堯舜之境,人的主體自覺性完全發揮,也必將把社會帶到至善的領域。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文化的責任與任務在於化(除)惡為善,走向共產主義大同社會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文化就是文在化,文這種信息類物質在不斷的變化、演化,向前發展,人類出現以前是天文,天的文化,也就是自然界的文化,出現了人以後是人文,文化發展到了人這一文,人這一文也不斷的向前發展變化演化,出現了人類文明。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與示範意義
    《西藏通史》總主編張雲教授介紹道:「《西藏通史》是總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成果,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西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各民族交流、交融,從而對整個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對中國形成統一體的進程有一個更清晰、具體的了解。」
  • 山大與濟南籤署協議|增強命運共同體意識 攜手推動城市與高校同榮...
    大學是孕育創新因子、培養優秀人才的高地,城市則是發展和創新的主戰場,是人才施展才華的大舞臺,也是高校加快發展的堅強後盾。因此,城市與高校必然會成為共生共長的命運共同體。自山東大學1901年在濟南濼源書院開辦起,其秉承的「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辦學宗旨,就與濟南開放創新、走向世界的不懈追求有機融合,像一對命運共同體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共生共榮、相得益彰。
  • 孫中山逝世91周年 江蘇各界人士拜謁南京中山陵
    朱曉穎 攝孫中山逝世91周年,江蘇各界人士拜謁南京中山陵。 朱曉穎 攝 孫中山逝世91周年,江蘇各界人士拜謁南京中山陵。 朱曉穎 攝  中新網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南京中山陵祭堂中央,面對孫中山高大漢白玉座像,著深色正裝的江蘇各界人士齊身行三鞠躬禮。他們依次步入圓堡形墓室,靜肅,緩緩繞中山先生靈柩一周。  今年的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忌日。同往年一樣,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近百人拜謁南京中山陵。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同人說大同
    湖裡生活著泥河灣多刺魚和鯉魚,湖中的淺水區域棲息著大量的麗蚌、泥灣螺……有一天,突然地動山搖,大同火山爆發了,灼熱的巖漿從地球深處噴出,大同湖就象煮開的一鍋沸水,波濤滾滾,水蒸氣騰空而起,霧籠罩著湖面,異常的氣體充滿了空間。在漫長的歲月裡,火山時停時噴發,巖漿最終衝破湖積層,露出水面,成狀貌奇特的山丘,這就是大同城東60裡外著名的大同火山群。
  • 江澤民評論孫中山
    他廣泛聯合革命力量,發動多次武裝起義,終於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個偉大歷史功績。    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和啟發,在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孫中山先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工農運動是革命的堅定力量。
  • 對處於命運共同體的人類來說,文學還有對話的心靈意義
    如果說,在特殊時期,我們曾將外國文學當作替代營養,那麼,今日,我們則可將外國文學視為他山之石,可供我們借鑑、學習,並反觀我們自身;此外,對於已處於命運共同體的人類來說,文學還具有交流、溝通和對話的心靈意義。 有鑑於此,從2020年第1期起,我們開啟「花城譯介」欄目,專門譯介以小說為主的域外優秀文學作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砥礪前行 構建潮商命運共同體
    擬採訪對象需具備:正業、正念、正義、正德、正能量;愛國、愛鄉、愛奉獻、愛商會、愛家人的「五正」和「五愛」優秀品質,並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的貢獻!採訪錄將以「服務、感動、支持」為內容,旨在「記錄潮人聲像,全方位展現潮商會長們的輝煌歷程和創業經歷及回饋社會的奉獻精神,弘揚潮人文化,傳承潮人精神」,同時收藏錄入國際潮商會長俱樂部·潮商精英檔案館。
  • 【專家談】建設更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運共同體
    目前,中國是寮國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而且寮國還成為了中國在全球第八大投資目的地國。來自於中國的投資,已經成為推動寮國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外部動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同寮國的「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高度契合,雙方已就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促進產能與投資合作達成多項重要共識。如今,一些合作項目早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