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碰到管教孩子時,父母無論怎麼說,孩子都不聽,不僅不聽,而且常常言語反擊,言辭相當激烈。孩子強詞奪理,善於給自己找藉口,把責任推到被人身上;父母就火冒三丈,繼而情緒爆發,施以責罵、教訓;要麼被孩子頂撞到南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1、父母囑咐過無數次,叫他不要做,小孩子就是不聽還要做,還大聲頂撞「別人都在做!」「別人都可以做。」
原因:內在的和外在的需求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生長特徵,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無論是內心或外在表現,都有他自己的需求,而父母沒有發現孩子這一方面的渴望。
例如,早上起床,穿衣、洗漱、早餐,爸爸媽媽先要送孩子上學,再去上班,通常時間都比較緊張,所以父母都忙得團團轉。但孩子還在慢悠悠地穿衣服,扣子弄不好或者鞋帶系部上,一旦爸媽多次催促,孩子就會發火「我不要穿這個衣服了/鞋子了,一點都不好。」甚至把衣服、鞋子丟得到處都是,父母看到自然火大,還要收拾房間,眼看著自己上班就要遲到了。
要麼父母給孩子穿好衣服,要麼給孩子重新找一套衣服換上。但這兩方式,都未必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拋棄情緒,雙方才能好好交流,孩子穿衣服扣扣子,或許他就是想把扣子自己扣上,鞋帶能夠自己繫上。
這時孩子的自我需求,同時這也是他的想法。
倘若孩子就是想學會自己做事情,那父母的解決方法都沒能滿足他的需求,結果可能導致孩子情緒失控。
發現孩子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把事情安排在前一天的晚上,幫助孩子先練習如何扣扣子和綁鞋帶,找到孩子的需求並尊重他的需求,那麼父母說的話也容易被孩子接受。
2、放學回到家,爸媽不斷提醒做功課,根本沒在聽大人說話
原因: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
即使父母已經千叮嚀萬囑咐要做功課,明白要交作業,但父母的話被孩子無情地過濾了。
小孩子顧著看動畫片/玩玩具/東摸西摸,嘴裡應著「馬上做」「等一下就做」。然後吃完飯、洗澡一系列動作結束,到了睡覺時間了,才想起來作業沒做,好像就是等著明天被老師批評。
「就是你不提醒我」「作業本/書本找不到了」「不知道作業是什麼」
理由一大堆,都是推卸責任的。
實際上,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他並沒有注意到父母說話,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當中,或者忙自己想做的事情,和父母的對話常常流於形式,既沒有聽,也不關心父母說的是什麼,只是應付一下。
這中間的問題在於,父母和孩子沒有建立對應的溝通機制,或者說,父母想和孩子認真地談事情時,並沒有表示出這事很重要的態度,一邊處理自己的事情,一邊和孩子說話,雙方沒有認真地對待談話的內容。
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孩子則把它當成隨便說說,並不會刻意關注。
愛心提示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發出的指令往往強調而重複,而且幾乎每天都是同樣的內容。翻來覆去的嘮叨必定帶來孩子的反感,他採取的對策要麼隨意應付了事,出事了再給自己找藉口;要麼隨父母怎麼說,他就是不幹。
孩子找各種理由搪塞父母,恐怕根源在父母身上。父母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一旦出現問題總習慣於推到其他因素上,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也許這就是孩子學到強詞奪理的示範模樣。
孩子講不聽,看起來是孩子的問題,但要解決還要從父母著手,改變教養的觀念,不是一味地命令、要求、逼迫孩子,而是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父母學習並改變,再來教孩子。
【發現需求,認真對話,反省自己,探討育兒的經驗和教訓,這裡是教育即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