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女性自我蛻變和成長,願你面向太陽,堅定而溫暖。
最近一直都會聽到社交焦慮這個詞語,很多人覺得在人群中會覺得不知道如何自處,顯得很是焦慮,雖然自己獨處自在很多,但也存在著孤獨的感受,於是在孤獨與社交之間徘徊和糾纏。說到底這個是找不到自我的表現,不知道在人群中該以方式來呈現自己或者說對自己不接納,再或者對於人群的期待過度在意。
而社交焦慮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覺得在社交中無法做自己,真實的自我需要被包裹起來,那麼在人群中無法做自己,就顯得比較痛苦,還有人覺得在社交中要表現得更加完美,才能成為人群中矚目的焦點,但會覺得很累,即便達成了目標,但回去之後,覺得身心俱疲,就像是在演戲一樣,因此,內心也會牴觸社交;還有一些人在人群中很難被關注,即便在人群中仍然像是一個沒有必要的存在,那自然不會有動力去出現在人群中。
實際上我也是個輕度的社交恐懼者,倒不是因為害怕人,而是我比較在意人群交往的質量,當人數超出了一定的範圍之後,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深度觸達就顯得比較困難,大家要對應一個大環境下的人群,而這個人群除了過度的消耗自己的精力外,無法獲得任何的滋養,這個是我不喜歡大人群社交的原因。我更喜歡三兩好友,在午後或者閒暇時光的深度交互。大家就某個專業領域、或者某個話題、或者某個狀態進入比較深度的交互,以達到一些心理和心靈的滋養。
或者我也喜歡在網上就某個話題或者某個領域做比較深度的交流和探討,那麼吸引來的人群也都是對某個話題或者領域相關的,大家可以就某個話題和領域做更加深入的探討,凡是參與進來的人都可以有很大的收穫,那麼這些時間和精力的花費也是有效的,可以累積的。隨著話題和領域的探討,也比較容易接觸到同路人,在成長到的道路上可以互相啟迪並且互相扶持的人,或許這樣的社交可以更加有靈魂以及深度的滋養。
再或者,大家什麼都不為,沒有目的,只是玩得到一起,大家擁有共同的生活態度和興趣愛好,比如說一些比較小眾的愛好,比如:繪畫、植物、喝茶、旅行、徒步、讀書會等等,大家可以就某個興趣和愛好,延伸出很多新的感悟或者美好。讓大家都覺得身心都得到美好的滋養,在繁重的社會壓力下,找到釋放自己的途徑和快樂的源泉。
我想說的是,社交實際上分有效和無效,如果是有效的那勢必是有分類或者小眾的團體或者社團,而無效的就是目的不清晰,人群不清晰,大雜燴、一鍋燴的那種。對於無效的社交或許也是引起大家焦慮的核心原因。有效的社交是對人產生滋養的,所以說,你的社交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的。我相信,如果這個社交是有效的,並且給予你滋養的,我相信沒有人會去拒絕的。
作者簡介:吳潔,心理諮詢師,自媒體情感及心理專欄作者,專注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希望可以陪伴你左右,為你點亮一盞心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