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外交戰略之葡萄牙西班牙篇

2020-11-27 華夏經緯

    感謝新華博友「貝爾巴託夫」提供本文

    從十五世紀開始,隨著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開闢通往東方世界的新航線和發現西半球新大陸,孤立的世界各國歷史開始向統一的世界史過渡。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歐洲最早的民族國家開風氣之先,建立了強大遼闊的海外殖民帝國,從而開創了西歐列強依仗先進技術和強大武力統治全世界的格局。

    在導致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全部因素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國際政治和地緣政治機遇。十五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在西亞地區突然崛起,勢不可擋。1453年土耳其軍隊攻克了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東西方貿易傳統中心的陷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東西方商路的暢通,啟動了歐洲傳統的貿易和財富中心義大利諸城邦長期衰落的進程。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裡,奧斯曼土耳其和以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基督教國家的衝突成為當時歐洲外交鬥爭的重心。歐洲海外新航線的開闢,葡萄牙帝國之所以能避實就虛,西班牙帝國不可避免登高跌重,無不與其密切相關。

    雖然伊斯蘭世界的新生力量奧斯曼土耳其在環地中海文明圈的東端對基督教世界發動了新的攻勢並且大有斬獲,但在西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伊斯蘭世界卻遭受了重大挫折。1492年,苟延殘喘八十年後,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據點格瑞那達被西班牙軍隊攻克,而這一時刻距穆斯林最初佔領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刻已經將近八百年了。

    伊比利亞半島曾經長期作為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與其他歐洲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路線。以辯證的眼光看,文明的衝突的另一面就是文明的活力。歐洲傳統的核心地帶國家如德國和義大利,它們實現國家政治統一和採取獨立行動的願望往往受制於羅馬教廷的宗教體制和特殊利益而阻力叢生。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來說,在通過自主的外交和戰爭手段從穆斯林世界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進程中,宗教信仰卻是一種推力而非阻力。正是這種相對清晰的民族國家意識和堅定的宗教信仰促使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在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後能以我行我素的勇氣進行海外擴張。

    溫和中庸,夾縫生存

    葡萄牙崛起的特別之處就是其獨立和統一在歐洲諸國中最早。由於葡萄牙地處伊比利亞半島西南端的貧瘠山區,穆斯林統治者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之初就對此地不甚在意。得益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穆斯林政權和作為西班牙前身的諸王國之間你爭我鬥,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葡萄牙的獨立與統一的過程相對平和,更多的是折衝樽俎,偷雞摸狗,本身並沒有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宗教與民族獨立戰爭。葡萄牙獨立後,與強大的穆斯林鄰國和卡斯蒂亞王國(西班牙王國的前身和組成部分之一)打了幾百年的交道,深諳外交中庸平衡之術。在天主教世界內部分裂之前,羅馬教皇的宗教權威在歐洲基督教各國被普遍承認,1179年,葡萄牙統治者D阿豐索恩裡格斯藉助教皇的權威,使葡萄牙獲得了王國的稱號,從而防止更為強大的鄰國西班牙在復興和統一的進程中,順便把蕞爾小邦葡萄牙也一併統一。這是葡萄牙為維護本國獨立,借虎驅狼的第一次嘗試,以後這個模式屢試不爽,成為葡萄牙外交的傳家寶。

    葡萄牙當時的國內政治結構也比較合理均衡。葡萄牙國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與中下層界結盟打擊大貴族的割據勢力,由於大西洋和庇里牛斯山脈的隔絕,葡萄牙偏處西歐一隅,其國內貴族階層與其他西歐國家的貴族階層聯繫較少,而且當時伊比利亞半島上西班牙貴族正與穆斯林統治者打得不亦樂乎,無暇旁鶩,因此葡萄牙貴族很少得到外力的支援來反抗國王的專制統治,葡萄牙得以在內政上保持了統一。為了制服國內大貴族們的反抗,國王需要獨立於貴族和教會的知識分子提供王權的理論與合法性證明,也需要來自資產階級的金錢支持,因此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國內有一定的地位,這一格局使得葡萄牙保持了社會發展與海外開拓所必需的社會活力與開明態度。

    葡萄牙向海外擴張更有其內在的因素驅動。葡萄牙本國的土地有限,與強鄰為伴,進行陸地擴張幾乎不可能;葡萄牙國內土地貧瘠,農業和漁業收成均有限,國土遠離歐洲傳統的中歐商業通道上,不可能快速致富;葡萄牙瀕臨大西洋,海上暫時沒有強大的對手和敵人,擴張阻力較小,因此權衡利弊,趨利避害,集全國之力向海洋進行擴張,尋找新航路和新的機會是必然的選擇。  

    以小博大,剛柔並濟

    葡萄牙的成功之處在崛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先進造艦和火炮技術的威力,在營造殖民商業帝國的過程中,以佔領交通要道上的島嶼和港口為主,締結海洋商業殖民帝國網絡,以小博大,以簡馭繁,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葡萄牙早在十五世紀初就開始沿著非洲西海岸進行探險,建立殖民據點,從奴隸貿易中獲利。這奠定了葡萄牙日後東方政策的模式,那就是利用壟斷優勢、遠程貿易和產品差價來積累巨額財富。

    由於本國的資源和人力有限,葡萄牙從未能對東方世界的龐然大物發動過大規模的軍事攻勢。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阿巴斯波斯帝國、印度莫臥兒帝國、明代中國和日本幕府政府,葡萄牙都是極力避免與其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葡萄牙極為明智地選擇了通過佔領波斯灣的荷姆茲港、印度的港口果阿,東印度群島的馬六甲和中國澳門四個戰略據點,建立了印度洋殖民商業帝國,壟斷了東亞與歐洲的香料貿易以及西方與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在傳統上由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國華僑壟斷的印度洋―西太平洋貿易圈裡,葡萄牙發明了對其他國家的商業船隻發放航海許可證和收取關稅的制度,通過這個辦法來收取各種費用。這個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葡萄牙超強的海軍優勢,以簡馭繁,以小搏大,節約了管理成本,獲取了超額的經濟利益。

    在維持其印度洋商業帝國的過程中,葡萄牙文武兼資,精明地採取了「以夷制夷」的軍事政策和殖民同化政策。一是招募當地的僱傭兵,而以葡萄牙人作為軍官,從而最大限度地彌補了葡萄牙殖民軍隊自身人員不足,從本土調兵困難的弱點;二是通過傳播天主教和進行葡萄牙文化教育,培養出一批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認同葡萄牙文化和葡萄牙殖民利益的當地人。這一模式其後在英國―印度帝國中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歷史上,葡萄牙也並非一貫的小心謹慎,在它崛起初期,也曾經大動幹戈地捏過軟柿子。1415年葡萄牙佔領了北非的休達這個至關重要的據點。但是二十年後,穆斯林重新奪回了休達,這一仗葡萄牙軍隊被打得丟盔卸甲,國內青年菁華損失慘重,領軍的王子被俘而終老異鄉。葡萄牙國王試圖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但收效甚微,事實上葡萄牙人民的愛國熱情熱度是由對手強弱程度而決定的。此後葡萄牙僅僅維持了對丹吉爾和休達兩個據點的統治,其他的北非據點都主動放棄了。

    一個小國,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空間作為緩衝,經不起多次的失敗。北非徵服的失敗,迫使葡萄牙統治集團汲取歷史教訓。葡萄牙統治集團明智地評估了自身的實力和特長,揚長避短,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區,它選擇的國家戰略是依仗的是航海與海軍優勢,維持商業網絡的暢通,從中賺取壟斷利潤,明智地避免了與強大對手進行傷筋動骨的戰略對決。

    當這一教訓被忽視而產生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16世紀開始後,由於各種因素,印度洋商業殖民帝國由盛轉衰,葡萄牙統治集團故態復萌,企圖近水樓臺先得月,佔領近在咫尺的富庶肥沃的菲斯王國(摩洛哥的前身)而建立北非帝國。1515年,葡萄牙艦隊企圖在馬穆拉建立兩座城堡,但是遭到了穆斯林軍隊的痛擊。1541年,葡萄牙遭受了聖克魯斯大敗。1568年,年僅十四歲乳臭未乾的塞巴斯蒂昂國王執政,此人作為基督教宗教狂熱分子,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討伐異教徒和報仇雪恨。1578年此人組織了一支十七萬人的大軍進攻已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藩屬國的摩洛哥,結果全軍覆沒,國王也殺身成仁。國內軍事力量喪失,國王本人絕嗣,國內外危機重重,葡萄牙統治集團不得不寄希望於與西班牙合併來改善帝國的命運。

    審時度勢,謹慎精明,

    葡萄牙帝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地緣政治變動,但是每次葡萄牙統治集團都能適當地調整殖民戰略的重心,維持殖民帝國的崩而不潰,死而不僵。當初葡萄牙勢力在北非受阻,便著力建立印度洋商業帝國;在亞洲受制於英荷,便全力鞏固巴西殖民帝國;在拉美獨立的浪潮中失去巴西後,便收緊門戶,死守非洲殖民帝國。甚至當初在重重危機之下與西班牙共戴菲利普二世為君,組成歐洲歷史上常見的「君合國」,這也不算一個全盤皆輸的戰略選擇。

    雖然葡萄牙統治者為了本國的長期強盛而殫精竭慮,但葡萄牙本身的一些根本性弱點卻難以克服。葡萄牙本國的地緣政治處境雖然簡單,也明智地極少介入歐洲大國的衝突,但如果沒有外來的助力,葡萄牙本身卻無力絕對力量來抗拒大陸霸權的侵略和吞併,因此葡萄牙本土先後在1580年「自願」與西班牙合併,在sp;   葡萄牙帝國的商業據點遍布印度洋和東亞沿海,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但是它的商業據點易於被強大對手摧毀。比如在波斯灣的商業據點荷姆茲,就被阿巴斯波斯帝國輕易摧毀了。由於葡萄牙本國人手不夠,對印度洋商業帝國的管理只能採取間接的手段,而不可能把商業競爭對手全部排擠出去。儘管葡萄牙海軍控制了海洋,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到處還是穆斯林、印度人和中國人商船。對乘虛而入的英國與荷蘭競爭者,葡萄牙也是防不勝防。

    受制當時的工業技術發展程度、葡萄牙本國的市場經濟容量和社會經濟結構,葡萄牙未能及時發展出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優勢易於被新興國家(荷蘭、英國)模仿,不能形成絕對壟斷。在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陸,葡萄牙在荷蘭、英國與法國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盛極一時的葡萄牙印度洋商業殖民帝國土崩瓦解,在東印度群島最終只留下東帝汶一個殖民據點,而在印度次大陸上只剩下果阿一個城市。

    1640年從西班牙帝國獲得事實獨立後,葡萄牙統治者痛定思痛,盡棄前嫌(葡萄牙帝國的衰落極大程度上就是由於英國與荷蘭的激烈競爭和打擊造成),決心與海洋霸權國家英國緊密聯盟,獲得英國的海上庇護,維持其海外殖民帝國的苟延殘喘。雖然在十九世紀初期的拉美殖民地獨立的浪潮中,葡萄牙又丟掉了土地遼闊、物產富庶的巴西,但是在非洲大陸上還是保有了安哥拉和莫三比克這兩塊較大的殖民地。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作為葡萄牙本國薩拉查體制結束的副產品,這兩塊殖民地才最終宣告獨立,這也算是西歐殖民主義列強保有大塊殖民地的最長紀錄。

    葡萄牙殖民帝國的成功經驗被英國與荷蘭在更高的層次上模仿。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對海洋交通要道上的島嶼和港口的偏愛就是學習葡萄牙殖民帝國經驗的結果。荷蘭在英荷戰爭中敗於英國的海上霸權後,明智地選擇了戰略妥協,依託於英國的善意和歐洲各國的均勢,維持了其龐大的東印度殖民帝國。英國則在二戰後推出了「三環外交」政策,指望英美特殊關係和歐洲聯合來維持大英國協的紙老虎架子。而這兩國之所以能夠學習葡萄牙的經驗,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他們在地緣政治處境上有近似之處――英國是個島國,地緣政治優勢與葡萄牙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荷蘭偏處西歐一隅相鄰強國,與葡萄牙幾乎一模一樣。(作者:李寒秋)

相關焦點

  •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摘要】十八大以後,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戰略」,這一新的外交戰略決策,既體現了對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外交戰略思想的理論繼承,也是「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和當今中國國際外交戰略新特點的綜合體現。因為,它不僅延續了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確定位,同時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戰略的博弈範式。
  • 葡萄牙為什麼沒有被西班牙吞併?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16世紀的西班牙還是很強大的,他們比英國崛起的都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西班牙的艦隊,可謂是天下無敵。按照他們的作風,很難理解這麼愛擴張的西班牙為何會放過近鄰葡萄牙? 事實上西班牙也不是沒有想過吞併葡萄牙,可以說他們無時無刻不想吞併葡萄牙。但是,由於很多歷史淵源和現實的原因,他們根本就做不到吞併葡萄牙。 主要表現在如下一方面 1、歷史淵源上來講,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 同在一個半島,為何西班牙沒有吞併葡萄牙?
    西班牙兩次兼併葡萄牙,終獲60年「蜜月期」葡萄牙獨立之後,西班牙並沒有放棄過要把它再兼併回來的想法。只不過當時正值失地收復運動,西班牙王國之間的紛爭就先放下,要一致對外。1249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反目的年份,那一年葡萄牙收復了自己最南端的土地。這也就意味著,伊比利亞半島西岸大部分平原、海岸線和港口都被葡萄牙掌控。
  • 俄羅斯世界盃:冠軍之師,西班牙鬥牛士軍團的崛起之路
    西班牙,一個知道如何處理大場面的冠軍之師。他們在世界盃預選賽上取得了9勝1平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在小組中排名第一,他們打進恐怖的36粒進球,並在10場比賽中只丟了3粒進球。四年前的巴西世界盃,2010年的世界盃冠軍在小組賽中被荷蘭和智利隊徹底擊敗,令人驚訝的告別了世界盃賽場。
  • 王元崇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 同在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為什麼不能吞併葡萄牙?
    公元7世紀,對於歐洲的基督徒而言,能夠阻擋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向歐洲擴張的腳步的,只有擋在他們中間的拜佔庭帝國,和浩瀚的地中海。但當阿拉伯人到達北非之後,直布羅陀,這個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摩洛哥之間的、最窄處僅有14km的海峽,成了基督徒地中海防線上最脆弱的一環。
  • 葡萄牙可以從西班牙獨立,為什麼加泰隆尼亞更強,卻不能獨立?
    在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有兩個重要的國家,分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西、葡兩國都曾經稱霸一時,在非洲、美洲、亞洲收穫了大量的殖民地。 1580年,由於國王塞巴斯蒂昂在摩洛哥陣亡,沒有留下子嗣,導致葡萄牙王國出現了繼承人危機。乘此機會,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宣稱自己是葡萄牙前國王的外孫,順利地繼承了葡萄牙的王位。
  • 距離那麼近,西班牙為什麼沒有吞併葡萄牙?
    從面積上說,西班牙有50.6萬平方公裡,而葡萄牙只有9.2萬平方公裡,後者約為前者的五分之一;從位置上說,葡萄牙的北面和東面完全被西班牙包圍,剩餘的西面和南面瀕臨大洋,毫無退路可言;從人口上說,葡萄牙有1030萬人,而西班牙有4710萬人,雙方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從文化上說,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有
  • 小國也能成大業:成就了葡萄牙海洋帝國的,是英雄還是劊子手?
    前言在亞歐大陸的最西端,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它曾經建立起近代世界上最早的殖民大國。假如你向前追溯500年,你一定會驚嘆這個國家的版圖之大,幾乎可以讓人聯想到成吉思汗的開疆擴土。從非洲的西海岸到東方的印度大陸,從馬來半島到中國的澳門,都曾經飄揚著葡萄牙的國旗。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人口不足150萬的小國做到的。葡萄牙的成就是與大航海時代同行的。
  • 迎難而上 為國擔當 奮力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徵程
    這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奮楫破浪、堅毅前行。外交戰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以抗疫外交為主線,迎難而上,主動應變,同步抗擊新冠病毒和國際政治病毒,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世界和平與全球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西班牙VS葡萄牙,哪個是更理想的選擇?
    與傳統移民國家相比,西班牙和葡萄牙房產移民項目以方便寬鬆的申請條件和高性價比,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資人,作為相鄰的兩個南歐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有著相近的文化和氣候。對於一個移民項目來說,優點和缺點總是並行的,以下為大家總結了兩個國家購房移民項目的優劣勢。
  • 旺客燈網大國崛起築夢啟航
    一場旺客燈網的大國崛起築夢之旅也就此起航!  2017年3月,旺客燈網於江門古兜溫泉的「大國崛起·春悅」2017古兜溫泉商務旅遊活動則轟動了業界,本次訂貨大會以娛樂養生形式進行,會場選擇地點古兜溫泉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碧水藍天,仙氣騰騰的醉人環境,吸引了近300位全國各地旺客燈網的經銷商遠道而來。
  • 西班牙葡萄牙12日遊10388元
    原標題:西班牙葡萄牙12日遊10388元昨日2016歐洲杯決賽,葡萄牙在法蘭西大球場1-0擊敗東道主法國,歷史上首次奪冠。為慶祝葡萄牙奪冠,晚報旅遊俱樂部讓利本團立減每300元,每人僅需10388元,僅限前10名。本團從武漢起止,東航直飛西班牙旅程更舒適輕鬆,全程入住四星級酒店。迷戀歐洲風土民俗的人們,往往都青睞那裡特有的中世紀風情,如果說挑選其中一二體驗中世紀風情,那非葡萄牙和西班牙莫屬了。葡萄牙首都裡斯本,是歐洲最西端、最靠近大西洋的城市。
  • 打打停停、代價高昂的戰爭,使葡萄牙掙脫西班牙束縛,獲得獨立
    自從1580年西班牙入侵了葡萄牙並成為了葡萄牙事實上的統治者之後,葡萄牙人一直在西班牙的手底下討生活。雖然兩個國家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六十年的時間裡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小摩擦一直不曾間斷。西班牙希望能夠將葡萄牙徹底的收入囊中成為自己國土的一部分,而葡萄牙則尋求著推翻西班牙的統治的可能。
  • 紀錄一場旅行(葡萄牙+西班牙篇)
    它處於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點。葡萄牙詩人卡蒙斯在石碑上留下一句話「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a」意為「陸止於此、海始於斯」。辛特拉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歡的一個海邊小鎮了。葡萄牙是個值得好好玩的國家,可惜我們此次太匆忙,略遺憾。以後有機會再去,一定要慢一點,再慢一點....
  • 橡樹 | 明帝國與葡萄牙的屯門之戰
    漫談抗戰早期戰略格局的演變:從臺兒莊會戰到武漢會戰鐵血忠魂之豫南會戰(上)鐵血忠魂之豫南會戰(中)鐵血忠魂之豫南會戰(下)陳炯明與1922年很快, 葡萄牙人的一個簡易的據點,出現在明帝國毫不在意的一個被荒棄的戰略要地——屯門。史書記載,自此,小安德拉德據屯門為據點,帶著他的艦隊開始擄掠、買賣人口,攔路打劫商船。
  • 同在一個半島上,西班牙為什麼不吞併自己的小鄰國葡萄牙?
    在西歐,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國家,那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從這個名字來看,就感覺這兩貨是一家人。西班牙面積是葡萄牙的5倍,歷史上也曾強盛一時,是歐陸強國,那麼它為什麼沒有吞併自己的小鄰居葡萄牙,統一伊比利亞半島呢?
  • 通過外交創造條件,突厥在短短20年就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為什麼突厥會在短短的20年就成為了世界級的大國呢?本文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過程。一,高車滅亡,突厥迅速崛起根據《突厥史》作者薛宗正的考證,突厥是塞種人和丁零人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他們最初被匈奴徵服,淪為匈奴的奴隸,史書稱為「匈奴之別種」。後來鮮卑強盛,又南下到河西走廊,輾轉於五涼政權。439年,北魏滅北涼,他們遷徙到了高昌(吐魯番),投靠於柔然。
  • 【中部崛起勢正勁:河南篇】大國重器鄭州造 「穿山下海」渾不怕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原標題:【中部崛起勢正勁:河南篇】大國重器鄭州造「穿山下海」渾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