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一本雜誌的豐盛和焦慮

2021-01-21 搜狐網

  「無根的富裕使人憂心。臺灣有錢了,怎麼人還都那麼俗氣?繼而我們意識到讓臺灣民眾了解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北京報導

  12年前,當發現擅長做惠山泥人的老師傅時,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喜不自禁。

  他站在老師傅身後,一張張地拍照,希望把整個工藝的所有程序記錄下來,哪個動作快了就請老師傅重來。

  這一次記錄,他們花了11天,燒壞了所有隨身攜帶的日光型藍閃光燈,最後整理出3200多張工序圖。

  黃永松又將兩位師傅從無錫請到南京的東南大學開課,教授藝術系研究生;並請他們把能做的泥塑統統做出兩份,一份留在學校,一份由黃永松帶到臺灣做展覽推廣。300多件泥塑,這件事情前後花去6年時間。

  2005年1月,《漢聲》推出三冊雜誌,系統介紹惠山泥人:第一冊論述泥人源起和傳說,介紹著名的大阿福泥人和手捏戲文,並收錄無錫泥人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珍貴作品圖錄600餘件;第二冊是兩位大師傅的工作日誌,及從中總結出的「捏塑18法」和「彩繪7法」;第三冊則用照片完整重現捏塑全過程。此時距黃永松初次尋訪到兩位大師,已有8年。

  就這樣,以不計成本的工作方式,《漢聲》力圖通過梳理「中國的、傳統的、民間的、活生生的」文化、技藝,建立「中國民間文化基因庫」。自1971年在臺北創刊之日始,200多期雜誌一直在向這個目標努力。

  「我們現在還著力在原則、意義上爭論,都說要保護環境、重視教育、保護傳統文化,但是怎麼保護、怎麼重視,很少從制度保障、程序設計和技術細節上來實現。」8月29日下午,在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藝術中心,《讀庫》主編張立憲在主持黃永松的講座時感慨,「所幸,《漢聲》已經做了將近40年。」

  小題大做,細中求全

  臺灣藝術大家俞大綱曾說:「傳統好比人的頭顱,現代猶如人的雙足。在時代的遽變中,忽然演變出傳統與現代割裂、頭腳分離的奇異局面⋯⋯文化工作者應有為此斷裂做『肚腹』的擔當,使現代中國人能銜接傳統與現代,全身而行。」

  《漢聲》的所有嘗試,就是盡力起到「肚腹」的作用。

  隨手翻看《漢聲》雜誌這些年的封面主題:「中國童玩」、「臺灣的泉州人」、「稻米專輯」、「美哉漢字」、「五臺山騾馬大會」、「曹雪芹風箏譜」、「福建土樓」、「樺樹皮文化」、「有機農業」⋯⋯主題五花八門,幾乎無所不包。

  他們有自己的目錄系統。先將內容劃分為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五種,下設十類56項和幾百個目。至具體操作時,「每次抓住幾個小題,然後心無旁騖地做下去,做出深度來。」

  黃永松將《漢聲》的工作特點概括為:小題大做,細中求全。

  所謂「大做」,即從一個小切入點引出所有相關研究。如馬年做「中國馬」,不單是懷舊與欣賞民俗,還聯想到馬與騎術的關係、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秋高馬肥大舉南侵的史實,再牽涉到漢族築長城的歷代努力、元代與羅馬帝國的對比⋯⋯

  「就像一滴水珠、一顆沙粒都有自己的世界一樣,我們尋找到的每一個題目都別有洞天。」66歲的黃永松笑稱,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他把30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變成一肚子故事,隨時隨地拿出一個,以此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動和神奇。

  「過去中國人不照相,怕會被取走靈魂,有的家裡祖先去世了,會請畫師把祖先畫出來供奉。這種肖像又叫做追容畫。你知道嗎?我們居然找到了一本追容畫譜,裡面有不同的肖像,這個強調眼睛,那個強調額頭。你可以跟畫師說,我祖先的眼睛是這樣,下巴是那樣,讓他給拼起來,不像了再改。是不是很像偵探片?」

  根據這本畫譜,《漢聲》推出兩期專輯,名為「中國民間肖像畫」。內容除了完整收錄畫譜外,還包括古代開臉造型的技藝和知識、創作過程演示、中國容顏在美術領域的發展與問題,以及對全國各地多位街頭肖像畫師的採訪。

  《漢聲》介紹比例最大的是民間手工藝。黃永松總結出一套四法十六則,將梳理內容分為「體、用、造、化」四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四元素,比如「用」,是指功用,包括人(什麼人用)、地(什麼地區適用)、事(什麼事用)、用(什麼特殊用處)四個元素。

  就這樣,他們以龐大的容量和細緻的耐心,梳理出紡織、漿染、刺繡、編結、剪紙、面花等諸多可稱之為「母親的藝術」的手工藝來。

  在張立憲看來,《漢聲》系列出現最多的字眼即「母親」。「因為《漢聲》對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的態度就是兒子侍奉母親的態度。兒子用不著每天說『我愛你,媽媽』,只要想著怎麼侍奉就行了。」

  聚焦傳統緣於「戒嚴」

  《漢聲》的前身是英文雜誌《ECHO(回聲)》,初衷是想介紹中國的文化給外國人看。

  那是1971年,黃永松26歲,剛剛從「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畢業,打算出去留學,卻被打算辦一份報紙的吳美雲找上門來。後者看到黃永松做美術指導的電影很欣賞,邀他做美術編輯。

  時值臺灣「報禁」,那份新報未能獲允創辦,兩人改為辦雜誌,但內容依舊受限,「政治不能談,生活面貌也只能談好的一面,千篇一律沒意思。」黃永松回憶,想來想去,只好把雜誌內容定位在傳統文化上。

  「我是農村長大的,把老家的大小事情拿出來講,大家居然都感興趣。」黃永松出生於臺灣桃園農村,小時候跟父母打理茶園、自製農具、蓋房子,對民間傳統頗為熟悉,不想此時派上了用場。

  那時《ECHO》已聚集了一些資深出版人,但大多出於商業考慮,目光多集中在博物館、美術館等學術、高雅的東西上,並不看重傳統文化,因此三三兩兩地離開了,最後只剩下吳美雲和黃永松。

  那時工作條件艱苦,為了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印刷、製作上,吳美雲將家裡闢出一角作為辦公室,廁所當作暗房。

  慢慢地編輯部擴充到四個人,另兩個是黃永松在「國立」藝專的師弟奚淞、姚夢嘉,四人並稱「《漢聲》四君子」。一次他們在鄉下做田野調查,看到一戶民宅有副對聯:「同心土變金,牽手做大事」,四人相視而笑。此後過年書春,這句話常常被寫出來,貼在辦公室的牆上。

  《ECHO》第一期介紹了臺灣的媽祖祭祀與京劇源流,之後幾年,他們每月出一期雜誌,把臺灣跑透透。祭典、手工藝、飲食,做的最多,因為「最不會犯錯」。其時臺灣還施行「戒嚴」,內容稍一涉及現實,就容易惹來麻煩。

  「一報導城市生活,我們拍的照片就被認為太守舊、太破敗。那時臺灣開始有婦女墮胎,我們想討論這個問題,也不行。」黃永松回憶。

  然而最終促使雜誌轉型的仍舊是現實問題。

  上世紀70年代末,臺灣經濟騰飛,日漸富裕的生活之下,人們淺薄的歷史文化根底暴露無遺,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盲目崇洋的「暴發戶」。

  「無根的富裕使人憂心。臺灣有錢了,怎麼人還都那麼俗氣?繼而我們意識到讓臺灣民眾了解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1978年,在諸多朋友的建言下,《ECHO》中文版創刊,名為《漢聲》,取「大漢天聲」之意。中文版一出大受歡迎,自1978年至今已出版160多期,銷售成績最好時有2萬多訂戶,黃永松笑言:「在臺灣範圍內來看,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

  大陸的豐盛與焦慮

  中國傳統文化的溯源梳理,卻不是在臺灣範圍內就可完成的。

  多少次黃永松想到大陸尋找更正宗更豐富的民間技藝,無奈兩岸通路封閉,「那時到香港必去國貨店,看看牌子也好,這個是成都來的,那個是齊齊哈爾來的,一下子大江南北都有了。」

  他最常買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竹葉青酒,回去孝敬父親;另一個是藍印花布,一次買好幾匹。還附帶買一把杭州張小泉的剪刀,因為藍印花布的邊上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沒法帶回臺灣,得先把布邊剪下來。

  1988年,兩岸通道開啟,身為客家人的黃永松立刻奔赴廣東、福建,做了大量民俗調查。當年冬天,他在土樓專家黃漢民陪同下,於閩西、閩南地區進行福建土樓的調查。前後16天,完成了72座土樓的記錄、測量、繪圖。

  黃永松回憶,彼時大陸民風淳樸、古意猶存,某天他們忽然被年輕村民攔路,得知前面村中都是黃姓同宗居住,要答對考題才能進村。第一題,你們二人姓黃,是什麼「黃」?幸而黃永松此前參與了民族姓氏源流與遷移的研究,知道問的是堂號,立即回答「江夏堂的黃」;第二題,祖宗詩怎麼念?他大聲誦出「⋯⋯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於是過關,順利完成調查。

  「我很喜歡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喧譁,無論城市鄉野都很舒服。」黃永松深感當時在大陸民俗採集的收穫豐盛,此後每年都來幾趟,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過來,陸續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建起工作室。

  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感。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令《漢聲》的工作者們逐漸感到,臺灣出現的文化生態問題將以更大的規模在大陸重現。

  帶著搶救民俗的急迫感,《漢聲》推出了「民間文化剪貼系列」,要求所有的編輯、朋友在北京發出邀請函,請任何對民間文化有興趣的人寫稿子來。同時,雜誌每頁用水膠粘合,很易撕下,在每頁上預留適合活頁夾的洞孔,希望讀者用剪貼簿的方式,分門別類按照目錄自己整理。此系列一直持續了近50期。

  「我們認為來不及了,讓大家一起去搶救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不然等我們去拍照、發掘,大陸這麼大,是不可能的。」黃永松說。

  「中國結」的發現者

  動輒花幾年時間做調查,常常往返於兩岸之間,空間、時間的成本巨大。加之《漢聲》每一期都儘可能做到最恰當的設計裝幀,對印刷要求很高。而以傳統文化為定位又必定無法大賣,《漢聲》是怎麼存活至今的?

  「單以雜誌來說,我們一直在赤字。」黃永松稱《漢聲》從未如外人想像,接受企業或社會人士捐助,從來都是自力更生。

  創刊的資金是吳美雲向父母借來的,後來黃永松也從家裡借錢入了股。第一期出來後,即被當時「中華航空」的國際部經理看中,說願意一次買幾萬份,放在飛機上。

  「我們當時每本成本是12元臺幣,他要8元給他,一本就要虧4元。吳美雲很有經營頭腦,說值得賠。因為雜誌都放在國際航線上,而我們就是做給國外讀者看的。後來果然藉此打開了渠道。」現在,全球共有35個國家的讀者訂閱《ECHO》。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臺灣的外商剛到來,許多企業需要文宣資料,看到這本雜誌做得漂亮,紛紛來找他們做設計宣傳。「我們就靠這些來貼補雜誌,白天賺錢,晚上編雜誌。」

  英文版出到第四期時,付不出印刷費,印刷廠威脅要把稿子鎖起來,急得吳美雲跑回家向母親要錢⋯⋯後來《漢聲》乾脆拒絕新訂戶,因為訂閱價格較低,訂得越多越賠。

  經歷過各種困難,編輯們卻依然有幹勁,「一來外面掌聲那麼多,好像我們沒法回頭了,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二來傳統文化真的好,一旦你之前播的種子發了芽,又覺得捨我其誰。」說這話時,黃永松以靜坐的姿勢盤腿坐著,「真的應了慈濟基金會的證嚴上人的一句話:甘願做,歡喜受。」

  轉折出現在1978年,中文版《漢聲》在第三、四期推出「中國童玩」,反響良好,結集成書,第一次有了盈餘。這開啟了《漢聲》的經營方向。此後他們有了明確的思路:先做雜誌,再將成熟的主題整理成書,以書的利潤來養雜誌。

  第二套主題書《中國結》更是成功典範。中國結藝眾多,從最常用的紐扣結到老床帳鉤下的結飾,非常零散。《漢聲》對此進行整理,總結出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命名為「中國結」,並出版系列叢書。從此「中國結」傳遍全世界華人區,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1982年,《漢聲》將注意力轉移到對下一代的培養上。他們悉心整理出中國民間文化故事,結集成《中國童話》,那個年代臺灣有孩子的家庭幾乎每家一套。此書不久前在臺灣出版了第25版。

  如今,主題書、童書的利潤除了用來維持雜誌在臺正常出版,還要保證《漢聲》臺灣總部和大陸9個工作室以及兩個研究所的運轉。

  「經濟危機來了我們也不好過,但這麼一路走過來,已經不怎麼在乎不景氣之類的狀況,」黃永松說,「文化產業說到底,只要一息尚存,遇到好的時機總會再發芽的。」

  常有大陸出版人探討,《漢聲》的成功能否複製,答案往往是否定。但黃永松認為可以,「我們做的事情其實換誰都能做,只是我們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來。」

  他認為這樣的出版人只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活菩薩的布施心腸,二是忍辱負重的精神。」

  他特別向本刊記者解釋了「忍辱」的「辱」,就是「一打開電視就生氣,看到民間藝術不被重視,或似是而非的創意人士們不了解傳統還洋洋自得。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會感到被這樣爛的大眾文化、這樣姑息的環境侮辱了」。■

相關焦點

  • 《漢聲》創始人黃永松:向下一代傳播「漢聲」
    12日傍晚,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之一、總策劃黃永松在蘇州誠品書店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講民俗、聊年畫,向人們介紹傳統文化之美。《漢聲》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創刊,是島內最早關注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雜誌之一。創刊近50年來,《漢聲》一直致力搶救、保護和發揚中華民間傳統文化,團隊奔走於民間進行鄉野調查,至今已完成了200多個民間文化整理項目。
  • 笑傲漫漫文化路——訪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那是我做《漢聲》以前第一堂最精密的實地調查課。拍完視頻,又去看老師們臺上的演出,這個過程讓我很受震撼,也學到了很多,對京劇的調研和了解,喚起了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接著,我又參加另外一部片的拍攝,結束後我們的製片要我去幫他的一個朋友辦報紙。其實我不會編報紙,也不會編雜誌,但是長輩一說,我就得去做,那個時候的年輕人都特別純樸。
  • 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來源標題: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近日,網易雲音樂與大觀家庭籤約,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網易雲音樂為領先行業的數位音樂平臺,2017年4月完成7.5億元A輪融資,同年11月宣布其用戶量破4億。大觀家庭為面向中產家庭的內容服務商,旗下「故事知道」品牌從事《漢聲中國童話》等經典童書IP的運營。
  •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對於傳統工藝愛好者來說,《漢聲》雜誌是重要的知識來源,也是一把標尺,即便製作周期超長也值得讀者等待。《漢聲》還是同好之間的「暗號」,對於懂《漢聲》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代表著品位的相似。《漢聲》最初是英文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地區創刊,彼時旨在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的傳統工藝。數年之後,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國人卻遺忘了中國傳統工藝及其所蘊含的厚重文化。
  • 漢聲團隊推出《松陽傳家》,系統全面地挖掘松陽活態的文化遺產
    12月3日,「《松陽傳家》出版暨「中華遺產·鄉土建築」系列媒體懇談會」在漢聲北京編輯部舉行。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先生及其團隊,共同解讀了《松陽傳家》一書的出版意義和價值,並就漢聲雜誌50周年漢聲全集出版項目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合作展開磋商。
  • 《漢聲愛的小小百科》首發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貴勇)為了幫助更多父母在家高質量陪娃,天地出版社日前聯合悠貝親子圖書館、漢聲雜誌社,以在線直播的形式舉辦了一場「牽起孩子的手,一起『說唱猜做玩』——《漢聲愛的小小百科》新書線上發布會
  • 臺灣「漢聲」將在南京老門東開辦書店
    守望傳統文化40年  黃永松1971年和朋友一起,以「大漢天聲」為意,創辦《漢聲》雜誌。在當時首次以中國人自己的角度,用英文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人士間引起極大反響。1987年海峽兩岸開放,為《漢聲》雜誌的田野調查拓展遼闊空間,漢聲走遍陝西、山西、福建、浙江、四川、雲南、貴州……建立「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
  • 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布會暨社群電商聯合...
    內容依照傳統農曆歲時,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一本圖書,每天一則故事,涵蓋了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圖書出版37年來,暢銷不衰,成為風靡幾代人的"傳家之作"。據天地出版社社長楊政介紹,"天地出版社少兒分社歷時一年,與漢聲的編輯共同對這套書進行了大量優化工作--不論是文本的勘誤編校,還是裝幀設計,都傾盡心血,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套《漢聲中國童話》可謂臻於完美。
  • 一本雜誌的 興衰--科技--人民網
    原標題:一本雜誌的 興衰   1901年底冬,倫敦南安普頓街8號的喬治·紐恩斯出版公司門前,許多人不畏嚴寒,排著長龍。這些人排隊是為了購買最新出版的《河岸》雜誌,好儘快讀到雜誌上連載的《巴斯克維爾獵犬》。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2020庚子鼠年,誠品生活蘇州攜手《漢聲》雜誌,首度舉辦大型聯合展覽。1月12日,「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於誠品生活蘇州3F展演廳開幕,《漢聲》總策劃黃永松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做客誠品大講堂。
  • 「文化紮根,需從幼兒開始」,《漢聲》推出針對3-6歲幼兒「愛的小...
    紅星新聞記者從天地出版社獲悉:由中國臺灣著名出版人黃永松帶領上百位編輯人員、歷時三年多編撰而成的兒童啟蒙教育叢書《漢聲愛的小小百科》,將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預計今年5月全渠道上線。黃永松今年77歲的黃永松是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也是《漢聲》雜誌的創辦人兼總策劃。
  • 《旅行家》:彭子岡編輯的最後一本雜誌
    彭子岡,抗戰時期「大公報」的名記者,1938年入黨的地下黨員,曾以《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一文為人所稱道,1955年她接手創辦了她新聞生涯中的最後一本雜誌《旅行家》,這是上世紀50年代全國獨此一家的旅遊刊物。  本文作者是彭子岡女兒。
  • 《漢聲中國童話》──讓人"歡喜讀、長精神"的文化故事集
    《漢聲中國童話》是漢聲第一套自製叢書,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圖書產業在童書界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所做的全國民間文學普查,是學術界走入田野的一次"大採集",那麼《漢聲中國童話》便是將這些民間素材重新帶回到兒童面前的一次大規模"再編輯"。
  • 《漢聲中國童話》今日首發 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中國孩子聽
    《漢聲中國童話》總策劃黃永松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2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導)362篇童話,講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843幅插畫,品味地地道道的中華藝術。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今日下午,天地出版社策劃推出的《漢聲中國童話》二十四節氣平裝版全國新書首發式在成都購書中心舉行。
  • 講中國童話學傳統文化 漢聲故事爸爸·媽媽活動在浙江啟動
    2018-12-16 15: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德勝東村幼兒園內舉行。
  • 奇數和偶數,帶你讀《漢聲數學》
    《奇數和偶數》導讀;2. 奇數和偶數概念解讀;3. 如何啟蒙奇數和偶數。《奇數和偶數》導讀今天的文章導讀《漢聲數學》的第2本《奇數和偶數》。書中講述的順序是:奇數和偶數的概念、偶數和奇數在具體場景下的重要性、體驗奇數和偶數、討論2個數相加結果的奇偶性、身體部位各器官數目的奇偶性。
  • 數學其實很有趣,說《漢聲數學圖畫書》
    作為一個自認從小數學還不錯的表示數學真的需要從小就去培養數學素養和思維,除了能夠提供數學成績,更重要的是可以擁有更好的邏輯思維。可能很多小孩都害怕數學,其實不是因為笨,而是沒有找到思路,更加沒有興趣。雖然外國小朋友數學可能沒有那麼好,但是他們的數學培養類書籍倒是做得非常優秀,今天要分享的《漢聲數學圖畫書》就是其中的優秀作品。這套書足足41冊,適合3-12歲不同小朋友的不同閱讀需求,從數學的起源到代數的概念都有介紹。硬皮精裝,絕對經得起小朋友的折磨。重視數學概念——這套圖畫書是以闡述概念和想法為主,不重繁瑣的技術層面。
  • 《漢聲數學圖畫書》
    (美)約翰·特裡維特詹姆斯·費等著漢聲雜誌社譯(美)湯米·狄波拉唐納德·克魯斯等繪天地出版社2019年10月這套書由18位國際知名數學家聯袂創作,依內容可分為五大類:《數與計算》《量與實測引導3~4年級的孩子發現數學好玩、動人的一面,把需要死記硬背的算式,填補上不可忽視的基礎概念,培養孩子有條理的思考能力,給予他們更廣闊的聯想和運用空間。培養5~6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複習學過的數學概念,同時也能在字裡畫中發現和掌握數學思維,從而更加從容地面對未來更抽象、更艱難的概念與公式。
  • ...幼升小都不用焦慮了!美國第1的Highlights雜誌,英語、思維...
    孩子的閱讀書單裡,真的需要一份和世界同步的英語兒童雜誌!過期的咱沒興趣,一定要是同!步!的!  為啥一定要讀雜誌,光讀點繪本不行麼?  一本雜誌,把英語閱讀、思維開發、專注力、運動、科學、記憶力等方面統統訓練到位!堅持讀下去,幼升小你都不用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