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溝通漏鬥倒過來
當我們的指令就像手中所握的沙子般漏出的時候,最後的執行能好嗎?當然不能!可是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把溝通漏鬥倒過來!
一、站在團隊成員的角度,著重溝通對方能聽懂的40%和能執行的20%。
能聽懂的部分不是只有40%嗎?到執行的時候不是只剩下20%嗎?行,現在我們就只溝通你能聽懂和執行的那部分內容。
這似乎是有點無奈的選擇,但其實不是。許多的管理者總熱衷於把有關某項指令或計劃的所有事項一股腦地傳達給自己的下屬,殊不知自己的下屬因為資歷、理解能力、知識面及技能的局限性,根本就沒有辦法承受如此之重。現在,我們化繁為簡,從他們的角度,去和他們溝通其能聽懂和執行的,其實是個明智而有效率的選擇。
可是,一項指令不僅是40%和20%,而是100%,那剩下的又如何是好?
二、了解自己的團隊,區別溝通。
要想讓一個100%的指令或計劃儘量得到100%的執行,就必須在讓一些人聽懂及執行一個40%和20%的時候,有另一些人去聽懂和執行另一些40%和20%。
這需要我們「因材施教」。而這卻是建立在我們對自身團隊的成員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現實的問題是,許多的管理者都不了解自己的團隊,甚至是沒有欲望去了解自己的團隊。因為他們更功利的熱衷於向上了解——搞定老闆,向下指派——發號施令。
現在,讓我們為自己的團隊成員建立一個檔案:誰具備什麼技能、他的工作經歷是什麼樣的、在過去的執行中他執行的好壞之處分別出在什麼地方、他對執行指令的具體內容表現出怎樣的選擇性傾向…
三、合理搭配執行團隊,互補執行。
上述提到的合理搭檔的問題對許多企業來講,在現實中存在不小的難度,我們甚至需要在營銷團隊的招募及其管理流程上進行很大的改變。根據眾多研究中心的跟蹤研究來看,我們中間的許多企業,無論是人力資源部門,還是營銷總監、總經理等都缺乏在團隊成員招募中加入一條「性格及技能互補」的意識,在具體的營銷工作中所存在的「黃金搭檔」總是鳳毛麟角。
現實中的困擾因素要比以上所說多得多。比如,我們在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更大的區域,是只有一個銷售人員的編制的,搭配搭檔之說更是無從談起。但是,現在這樣並不代表我們一直這樣,也並不代表我們就沒有其他辦法去形成一些彌補和改善。如在執行重大的宣傳、促銷計劃及其他相關指令時,總部派遣可以在溝通理解、執行技能、執行意願等方面形成互補的團隊成員助戰。
四、讓團隊了解自己,並輔以一定的管理。
作為一個管理者,既要去了解自己的團隊,也要努力讓團隊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