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新文藝群體(組織)展覽與推廣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共同主辦的「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新文藝群體(組織)展覽與推廣中心」主辦的首次展覽。
江蘇籍畫家蕭和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術委員會顧問,江蘇省民建書畫院院長。他此次展出的人物畫作品涵括了童趣系列、佛教系列、青花系列、民國系列和古風系列等。
蕭和嘗試以微見著,以人文精神去看待歷史,去重新詮釋歷史人物,他的畫作背後闡述著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現場致辭時表示:「中國畫是本土的繪畫,但中國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在蕭和先生的這些作品裡充分體現了古今中外文化傳承、創新、融合的特點。」
「在當代人物畫家中,蕭和的探索值得關注。他筆下所描繪的豐富世界,既體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底,又打通了古與今、中與西的壁壘,為觀者呈現了一個秀逸俊雅的藝術世界。」徐裡評價道。徐裡認為蕭和的人物畫作品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到人民中去」,通過作品來表現生活、表現人民、表現時代、表現傳統,並傳承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與中國美術的優良傳統。
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章劍華出席畫展時,以「和、文、美」三字來高度評價蕭和作品的藝術風格。「他的創作和我們一般畫家有點不一樣,一般畫家追求的是畫面之美,是某一個瞬間,但看蕭和先生的作品,他的每幅畫中都有經典的中華元素,有經典的中國故事。」章劍華表示。
章建華提出,藝術家要以創作為中心、以作品為立身之本,要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甚至要創造經典之作。「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就是雋永之美、永恆之氣、浩蕩之氣。」他認為蕭和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真正是在講好中國的故事,因此他的作品有更深的內涵,更大的價值。
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蕭平作為蕭和的兄長,也現場介紹了蕭和的家庭傳統、師成環境。蕭平認為,蕭和曾在農村勞動生活的這段經歷對他的繪畫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是一個不可複製的經歷。「蕭和對於中國畫線描的功底是非凡的,因為我們對傳統『十八描』,對唐宋元明清期間一千多年人物畫的技法都進行過梳理,在他的繪畫中對這些東西的再現或變化都有清晰的反映。」蕭平介紹道。
作為本次畫展的主辦方之一,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表示,他欣賞蕭和作品最強烈的感受是繪畫的故事性。「蕭和的作品講了很多從古到今的故事,幾乎每張畫都包含一個中國的故事,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充分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給觀眾以震撼和美的享受。」邊偉說。蕭和作品中表達出的繪畫語言同樣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邊偉認為蕭和的繪畫語言是傳統的,蘊含著大量的中國元素、中國基因,同時借鑑西方繪畫的長處,使他的作品充滿了中國風、書卷氣和現代感。
畫展開幕的現場,蕭和將自己的2012年創作的《虎溪三笑》捐贈給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以作收藏,畫幅縱96釐米,橫178釐米。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向蕭和現場頒發了有關收藏證書。蕭和認為,「虎溪三笑」這幅作品給他的感受是中國不同的三大教可以和諧相融,而非排他,這種包容精神在當今社會是尤為可貴的。
「繪畫不是圖解,不是表象的再現,畫家要有思想,作品要有內涵。我試圖以人文精神去看待歷史,去重新詮釋歷史人物。」蕭和說道,「我嘗試以微見著,通過普通人的生活去闡述這一社會劇變,清末民初系列的西風東漸與瓷路青花的國風西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我堅信真善美是繪畫創作永恆的主題,傳達正能量是畫家的使命。」
在畫展開幕前,文藝界包括美術界的知名學者、專家也圍繞蕭和此次展出的精品力作進行研討、分享和交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認為,蕭和的人物畫較少採用現實題材,以古代與近代的題材為主,譬如清末明初的題材,在歷史的距離感裡面顯現出開闊的文化視野,用深邃的歷史眼光來注入現實的思考,都是在挖掘歷史文化裡的真善美。
薛永年評價蕭和的作品具備「平中求奇、和而不同,寫實造型、中國意趣」等特點。「蕭和畫的人物畫偏於工筆,還帶點小寫意,是寫實造型、工寫結合的立體人物畫,它突出了造型,但造型又是寫實的,跟古代類型畫不一樣,大多是來自寫生速寫的鮮活形象。」薛永年表示。
首都示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珂認為蕭和前輩治學的精神和態度值得自己尊重和學習。他以蕭和創作的「青花系列」作品為例,認為畫面裡出現的瓷器都非常有研究,雖然器形上都是青花,但每個時期用的工料不一樣,產生出來的色彩效果讓人驚嘆,這需要非常嚴謹的精神和態度。
中國國家博物館畫院院長、一級美術師劉罡認為蕭和先生的畫作乾淨、通透。「現在有些畫家在搞創作的時候,手法運用得比較多,為了讓畫面在大的空間裡佔有一定的份量,用的材料比較多,感覺畫面非常充實、非常滿,但意境反而小了。我覺得蕭和先生的畫很乾淨、很通透,而且仔細品讀起來,畫作裡包涵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劉罡說。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明認為,蕭和的人物畫作品從繪畫形態、繪畫語言形式上看,實際上是對文人畫的拓展,把民間色彩融進去,把西方關於造型、寫實的效果融進來,又把傳統文化的氣質融入到了畫面中,這些都反映了蕭和對於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澱,以及對於傳統文化長期的研究。
《中國美術》雜誌主編尚輝提出,在蕭和的人物畫裡,他將現代人的視覺經驗「透視」融入到古代線描人物之中去,蕭和處理得非常柔和而巧妙。「蕭和用筆墨來表現空間、表現人物造型、表現人物之間的關係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尚輝表示,「蕭和在處理人物形象上並不概念化,而是深入細微地體察人物的動態,在不知不覺中,將西式繪畫方法融入中國繪畫的筆墨語言,這是蕭和人物繪畫的一個特點。」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佘玉奇提出,蕭和老師的展覽是中國美協建立新文藝群體畫家後,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首展。這是因為蕭和先生的作品具有代表性,他有深厚的功底、有精品力作、有社會影響,佘玉奇認為蕭和的畫有故事、有文化、有品位。
據悉,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的「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其展期為2018年6月27日—7月10日。展品分為古風、青花、晚清、民國、童趣等多個系列,共展出蕭和創作的40餘件作品。
(責編:魯婧、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