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反登陸20天 慘烈堪比奧馬哈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部在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新華社發

 【啟示錄】

  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中國軍隊在蔣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動發動了反擊日寇的淞滬戰役。

  此一役改變了日軍侵華的進攻方向,由原來的從北往南,改成自東往西,使得當時的國民政府有空間西撤,客觀上使中國的工業、文化、抵抗力量得以保留。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整個會戰歷時3個月,其中,中國軍隊對從吳淞口、小川沙登陸上海的日軍的反登陸戰就有約20天。

  淞滬會戰後,何應欽的報告宣布,淞滬戰場我軍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洩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李宗仁在回憶錄裡寫道:「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此戰讓世界開始對中國的抗戰刮目相看。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此戰的意義在於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使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破產。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為後來日軍復仇製造南京大屠殺埋下了伏筆。

  特約顧問: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專門史博士點帶頭人)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嶽欽韜 提供資料

  吳淞口江畔,江水渾濁,波濤洶湧。

  1937年8月12日,王敬久和陳頤鼎站在江邊的炮臺灣,舉目向吳淞口外望去。江面上,有十餘艘日本戰艦遊弋。

  王敬久時任87師師長,陳頤鼎是其下屬521團團長。陳有感而言,如炮臺還在,不論火力如何,日艦絕不敢在要塞前如此放肆。據1932年中日《淞滬停戰協定》,炮臺灣的大炮被拆除,僅殘留炮座痕跡。

  王敬久亦感慨:「國家受人凌辱到如此地步,我們軍人要承擔主要責任。這次民族大決戰,正是我輩軍人報仇雪恥的時刻,為國家犧牲要從我們身上做起。」

  次日,王敬久期待的「民族大決戰」——淞滬會戰爆發。

  啃不動的工事

  蘇智良教授介紹,盧溝橋之戰後,國民政府已知曉中日一戰不可避免,決心採取主動,將盤踞上海多年的日軍趕走。

  「戰鬥首先在八字橋打響」,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館長唐磊介紹。

  八字橋位於上海同心路旁,是閘北通往虹口的重要通道,其長不到20米。

  1937年8月13日15時,我523團第一營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時,在八字橋與日軍遭遇,雙方展開激戰。

  如今,從八字橋沿著同心路走十多分鐘,即可抵達該司令部舊址。但在當時,中國軍隊攻克這1.4公裡路程艱苦異常。

  潘世華是523團一名士兵,他回憶,當天從早上4時到晚上10時,日軍從水陸不斷炮擊我軍陣地,上海到處是大火。「日軍暗槍眼很多,火力非常猛,攻過去之後,犧牲了一排人,連長曹英帶隊的4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數次猛攻不下,中國軍隊以精銳之87師、88師為主力再度進攻。

  唐磊說,然而從步槍到大炮,我軍幾乎每種裝備都明顯不如日軍。更要命的是,大部分中國士兵缺乏與裝甲部隊和炮兵的協同訓練,他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炮火。

  老兵陳懷禮回憶,我軍反攻時來不及剪斷日軍設置的障礙物、鐵絲網,許多士兵就撲在鐵絲網上,讓後面上來的戰友們踩在身上,衝入敵陣。

  521團團長陳頤鼎率部圍攻大公紗廠,但兩天未奏效,「我們武器太差,啃不動敵重點工事」,陳頤鼎生前對兒子陳萬中回憶。

  第9集團軍司令張治中對此痛心疾首,他在致蔣介石、何應欽密電中說:「如對日司令部一帶各目標(炮兵)命中甚多,因無燒夷彈,終不能毀壞。」

  拉鋸之下,八字橋幾度易手,雙方傷亡慘重。8月23日,苦苦支撐的日軍終於聽到其援軍在小川沙、吳淞口登陸的消息。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80周年︱美國媒體報導中的淞滬會戰
    本文以《密勒氏評論報》和《生活》雜誌為例,介紹美國媒體對淞滬會戰的報導。《密勒氏評論報》100年前的1917年6月9日,《密勒氏評論報》創立於上海,創始人是密蘇裡大學畢業生中最早來到中國的新聞記者密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
  • 中日之間正式對打的首戰:淞滬會戰,到底是為什麼輸的?
    一直到了1937年,日軍叫囂著「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並重兵在上海登陸,國民政府組織精幹兵力和日軍在上海地區激戰三個月,史稱「淞滬會戰」,最終,國軍撤出上海地區,淞滬會戰以國軍失敗告終。那到底這一仗為什麼會輸呢?真的只是因為裝備和訓練嗎?
  • 不遜於五大主力的雜牌軍,淞滬會戰幾乎打光,建國後軍長卻被槍斃
    北伐戰爭時,李宗仁率桂七軍兩萬名官兵出徵,這支部隊和第四軍,第八軍等部隊消滅了吳佩孚的20萬大軍,之後又擊敗孫傳芳的10萬大軍。 淞滬會戰時期,第七軍下轄170師,171師,172師三個師。胡宗南的第一軍被日軍打殘之後,第七軍接替了第一軍的陣地。第七軍在淞滬會戰中打的十分慘烈,雖然給予了日軍重創,但是兵員傷亡百分之八十,軍官傷亡一半以上。
  • 《八佰》刻畫國人心態:日本間諜略施恩惠,找到淞滬會戰制勝關鍵
    淞滬會戰初期,國人對戰爭的心態可以用冷漠來形容。然而日本人長期在中國活動,對中國社會有深刻的洞悉,也充分地利用了中國這一缺點,找到了淞滬會戰制勝的關鍵。等待進入租界的老百姓淞滬會戰初期,日軍主要從左翼的寶山、嘉定一帶向前推進。
  • 《八佰》之外,歷史鏡頭中的淞滬會戰
    從10月27日孤軍奉令留守閘北開始,到10月30日接到命令撤入租界,四天慘烈的戰鬥,讓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在之後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只要提到「孤軍精神」、「八百壯士」,就足以讓人血脈賁張,鬥志昂然。它儼然成為了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的象徵。直到今天,這段英勇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一段珍貴的國家記憶。
  • 淞滬會戰|不能忘記的上海童軍
    這是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時上海童子軍的照片。童子軍是民國元年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從1934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淞滬會戰爆發首日,該團便開始工作,參加童子軍人數最多時曾達到3000多人,大約1/5為女童子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送旗的楊惠敏。後方服務方面,當時上海一百六七十處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幾乎到處都有童子軍忙碌的身影,他們擔任警衛、宣講、教育、急救、清潔等各項事務,在上海三次轟炸慘劇中,後方童子軍也很快趕往現場幫同救護。
  • 歷史鏡頭中的淞滬會戰_書評周刊·主題_新京報電子報
    在封面的右邊,寫著它原先的主人給這部相冊起的名字:「SHANGHAI SHAMBLES:SINO-JAPANESE CONFLICT,1937」(上海修羅場,中日衝突,1937)  它屬於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型巡洋艦的軍官所有,相冊中94張照片見證了淞滬會戰初期慘烈的上海街頭。
  • 八百人憑啥阻擋20萬日軍四天四夜?《八佰》被期待,是精神召喚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第一營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能被記住,並被賦予某種精神是有原因的。
  • 危急與更生 張嘉璈經歷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四行保衛戰發生地《八佰》一出,有關淞滬會戰、四行保衛戰和「孤軍營」的文字頓時霸屏,有縝密的考據,有神話化的演繹,也有當事人的口述,也真應了歷史學家柯文的「歷史三調」之說。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淞滬抗戰,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歷史的結果,推演過去,方能看得分明,人都有著神化歷史的衝動,就像歷史學家有著探究真相的衝動。
  • 壹現場|淞滬會戰殉國老兵魂歸故裡 家屬:終於見到了親人的戎裝照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朱亮華奉命率部攻打公大紗廠。公大紗廠是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所在地,防禦工事非常堅固,連續幾天攻擊不克。8月18日,朱亮華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以身殉國,年僅29歲。朱亮華殉國後,大哥朱嶽峙接到了部隊送來的陣亡通知書,帶著悲痛的心情,他寫下了《朱氏家乘·亮華事略》的悼文,紀念弟弟的一生。
  • 陳超明:淞滬抗戰肺部留彈 粵北大戰被誤為陣亡
    粵北大戰被誤為「陣亡」  「一·二八」的淞滬抗戰,最終以外交談判解決,十九路軍撤離上海,被調往福建。1933年,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反蔣,史稱「福建事變」。蔣介石知曉後以大軍鎮壓。由於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部亦有反對意見,「福建事變」最終以失敗告終。
  • 文成籍抗日少將陳普民:淞滬會戰灑熱血
    十九路軍舉起抗日之旗,當即予敵猛烈還擊,這就是抗戰初期著名的上海淞滬「一·二八」事變,揭開凇滬抗日的戰幕。  此後,蔣介石給全國陸、海、空三軍官兵發出通電,號召奮起抗戰,並調動散駐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警衛軍第一、第二兩個師合編為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第一師改稱87師,第二師改稱88師。於2月9日開發上海,並舉行了戰前誓師大會。
  •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老兵向陣亡將士敬獻花籃
    新華網廣州9月3日電 (記者張建華)3日上午,廣東省各界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舉行隆重的敬獻花籃儀式,參加過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老戰士曾暉等老同志和各界代表1000多人冒雨出席了紀念儀式,深切緬懷為抗日戰爭英勇獻身的先烈。受「獅子山」熱帶風暴的影響,廣州當天大雨不止。
  • 「八一三」淞滬抗戰,日軍為何狂轟濫炸真如,讓全鎮火焰沖天
    據統計,在「八一三」戰爭中,全鎮被毀房屋2485間,外出洮南的鎮民被殺20人,失蹤9人,70多人被炸死,120餘人受傷。,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已多次劃為日軍防區)西側的每一條支路:靶子路、虯江路、橫浜路等等,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遇到駐守閘北的七十八師翁照垣旅張君嵩團奮起還擊,「一•二八」淞滬抗戰由此爆發。
  • 《八佰》四行倉庫之戰,20萬日軍為何不直接轟炸,卻要近戰肉搏
    1937年淞滬會戰是抗戰過程中最慘烈的大戰役之一,中國軍隊死傷二十餘萬人仍無法固守上海。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後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
  • 抗戰史上最慘烈的第一場大戰:3小時報銷1個師,人命如同割韭菜!
    ,緊隨於七七事變之後,被認為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次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 王耀武(少有的對日作戰高勝率將領,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長沙會戰、收復常德等戰役)、 夏楚中(參加過淞滬會戰、南昌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和浙贛會戰)、 彭善(揚名於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中兩立戰功)、 宋希濂(淞滬會戰時奪回匯山碼頭;因富金山、沙窩雨戰役大敗日軍
  • 踢館:為何十九路軍能把日軍打得三易主帥,後來國軍卻在淞滬會戰中...
    問:樓主你好,同樣是在淞滬,八一三事變時19路軍能把日軍打的三換主帥,不斷增兵;而淞滬會戰時候即便是由德協裝備,國軍卻是慘敗。再加一個問題,北伐戰爭和第一次國共內戰中,某某路軍是什麼編制? 在民國時期,路軍是比軍高一級的單位,但是又比集團軍要低。
  • 淞滬抗戰爆發後,他的父親剛去世,他穿著孝服就奔赴前線
    王敬久第一次成為英雄,是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淞滬抗戰爆發後,中央警衛軍第1師改編為第5軍87師,師長是由第5軍軍長張治中兼任,而副師長就是王敬久。當時,王敬久的父親剛剛病逝,需要他來料理後事,但是,當淞滬抗戰的消息傳來後,王敬久卻坐不住了,作為一名軍人,國與家哪個更重,他當然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