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鏡頭中的淞滬會戰_書評周刊·主題_新京報電子報

2021-01-16 新京報電子報

  儘管已經過去多時,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是2015年5月5日。我收到那本沉重的厚皮相冊。經歷了將近80年的時光塵封,當我用手觸碰它的暗黑色的牛皮封面時,手指就仿佛伸進了那個久遠的時代中。在那個有些晦暗的初夏黃昏,封面上的圖案在夕陽的微光中顯露出來——飛翔在空中的炮彈,乘坐救生艇逃難的人群,左邊露出的那座熟悉的建築,是老上海人最熟悉不過的海關大樓鐘樓。一切都定格在封面上,但那些作為裝飾的爆炸煙雲標明這個地方正遭受戰爭的浩劫。在封面的右邊,寫著它原先的主人給這部相冊起的名字:「SHANGHAI SHAMBLES:SINO-JAPANESE CONFLICT,1937」(上海修羅場,中日衝突,1937)

  它屬於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型巡洋艦的軍官所有,相冊中94張照片見證了淞滬會戰初期慘烈的上海街頭。我一張張翻檢過去,凝視著照片中那些奔跑的人群,燃燒的建築,戰爭的罪惡與醜陋,盡在黑白照片特有的肅穆感中,帶給人一種時空錯位的幻覺——這些拍攝照片的人是否也因為透過鏡頭觀察戰爭,而產生了這樣一種與近在咫尺的災難若即若離的錯覺?

  在為考證這些照片的細節而翻看史料時,我偶然找到一份前赴上海採訪的法國記者羅貝爾·湯麥松(Robert Thomson)的記述,他當時正在旅館臥室的窗口觀賞這場戰爭,並把它稱為一場煙火表演。

  「現在是夜深時分,那些高射炮發射出來的炮彈,在黑夜中劃成紅色或藍色的弧形線條,像流星般散落在城市中。」

  這多少讓我有種驚呆的感覺,我為他的麻木不仁而震驚,也為他的幸災樂禍而憤怒——因為那所謂「流星般散落在城市中」的煙火表演的下面,正是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正在與敵軍肉搏廝殺,是家園被毀的難民在廢墟中輾轉哀嚎。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這句話用在這裡,似乎正恰當。不久後,兩枚炸彈便落在租界裡,雖是誤炸,但也是給那些漠視人與人之間聯結而喪失共情之心的人的一次警告。四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與美英宣戰,租界中漏船載酒的浮華幻象,也終於在鐵拳的胖揍下現出原形。這一切,未始不是當初歐美各國對日本在遠東的肆意妄為姑息養奸所招致的禍患。

  這正是這些歷史照片的價值所在,它保留下了拍照的那個瞬間,讓後世得以真切地直面那個時代,就像我收藏的這些有關淞滬會戰的照片,它讓我們可以直面那個血與火、生與死的戰爭年代。因此,我著力於將這些照片進行整理、考證,公開出版成書,與讀者見面。

  唯有見證,方有意義。

  供圖/鄒德懷 整理/李夏恩

相關焦點

  • 《八佰》之外,歷史鏡頭中的淞滬會戰
    鄒德懷收藏的照片中有許多日本士兵毫無遮掩殘害中國平民的。諷刺的是,照片的拍攝者拍攝它們的目的是想炫耀自己在戰場上的「光榮戰績」,卻不想在今天成為自己罪行的自供狀。這篇推送,與大家分享歷史鏡頭中的淞滬會戰。點擊封面圖片閱讀本期專題主文《不是<八佰>,是四百廿!
  • 淞滬會戰80周年︱美國媒體報導中的淞滬會戰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除了日文報刊和日本控制的外國媒體,絕大多數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報刊,尤其是英國人創辦的《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和美國人創辦的《密勒氏評論報》(The China Weekly Review)、《大美晚報》(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等都刊發了大量的圖文報導
  • 淞滬會戰|不能忘記的上海童軍
    這是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時上海童子軍的照片。童子軍是民國元年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從1934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在民國歷史上,童子軍是一支非常活躍的力量,除了經常性的遊戲、野外生活、國際交誼外,還參與各種社會服務,尤其是全面抗戰時期,童子軍或奔赴前線,或服務後方,作出了很大貢獻。1937年七七事變後,童子軍總會頒發了《全國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各地紛紛組織童子軍戰時服務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海童子軍戰時服務團。
  • 淞滬會戰:反登陸20天 慘烈堪比奧馬哈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整個會戰歷時3個月,其中,中國軍隊對從吳淞口、小川沙登陸上海的日軍的反登陸戰就有約20天。  淞滬會戰後,何應欽的報告宣布,淞滬戰場我軍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洩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 《八佰》刻畫國人心態:日本間諜略施恩惠,找到淞滬會戰制勝關鍵
    從國軍大撤退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電影《八佰》也用了不少的鏡頭刻畫躲避在租界中的普通百姓的心態。其實大部分住在租界裡面的人,認為無論如何,戰爭是打不到租界裡面來的,他們平常仍然是打打麻將,正常生活。電影裡面諸如「放心啦,戰爭是打不到這裡來的」「國軍撤退啦,戰爭要結束了」這些臺詞正是當時大部分普通民眾內心的真實寫照。
  • 中日之間正式對打的首戰:淞滬會戰,到底是為什麼輸的?
    一直到了1937年,日軍叫囂著「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並重兵在上海登陸,國民政府組織精幹兵力和日軍在上海地區激戰三個月,史稱「淞滬會戰」,最終,國軍撤出上海地區,淞滬會戰以國軍失敗告終。那到底這一仗為什麼會輸呢?真的只是因為裝備和訓練嗎?
  • 不遜於五大主力的雜牌軍,淞滬會戰幾乎打光,建國後軍長卻被槍斃
    淞滬會戰時期,第七軍下轄170師,171師,172師三個師。胡宗南的第一軍被日軍打殘之後,第七軍接替了第一軍的陣地。第七軍在淞滬會戰中打的十分慘烈,雖然給予了日軍重創,但是兵員傷亡百分之八十,軍官傷亡一半以上。徐州會戰末期,桂系第七軍和48軍在合肥,滁縣一帶抵禦日軍13師團的進攻,還反守為攻,攻克江浦,震動了在南京的日軍部隊。
  • 危急與更生 張嘉璈經歷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四行保衛戰發生地《八佰》一出,有關淞滬會戰、四行保衛戰和「孤軍營」的文字頓時霸屏,有縝密的考據,有神話化的演繹,也有當事人的口述,也真應了歷史學家柯文的「歷史三調」之說。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淞滬抗戰,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歷史的結果,推演過去,方能看得分明,人都有著神化歷史的衝動,就像歷史學家有著探究真相的衝動。
  • 2017年新京報年度好書,請你來選|兒童、再版類
    2017-12-15 孔雪、徐學勤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新京報書評周刊循著慣例,《新京報書評周刊》推出了2017年的終選書單。今年,書評周刊聯手騰訊文化網頻道共同舉辦此次評選,希望通過年度好書的評選,呈現閱讀的價值與尊嚴,也希望讀書這件事,能夠回歸閱讀本身,回到閱讀之美、閱讀之趣,回到每本書本身的專業品質和文化品格。
  • 壹現場|淞滬會戰殉國老兵魂歸故裡 家屬:終於見到了親人的戎裝照
    為了迎接兩位老兵魂歸故裡,尋親志願者和朱家後世子孫一起,舉辦了一個小型的祭奠儀式,志願者手捧兩位殉國老兵戎裝照,在音樂聲中走入朱家,當走到朱家門前時,在場全部人員向老兵戎裝照敬禮示意。隨後,志願者將民革衡陽市委領導為在衡陽保衛戰中犧牲的朱中平撰寫的輓聯送上,上面寫著:捐軀報國埋骨他鄉存浩氣,取義成仁魂歸故裡化長風。
  • 薦書|從歷史中探尋今天中國的精神資源
    兩套大部頭叢書的出版從不同角度凸顯了上海出版人從歷史中探尋今天中國精神資源的成果。  「目力所及範圍之內,我們的工作不僅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餘子道介紹,作為《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系列》叢書的階段性成果,12卷《淞滬抗戰史料》叢書和12卷《淞滬抗戰史料續編(Ⅰ)》2015年起陸續出版。
  • 《新童話》:「孩子的巴爾扎克」和她的神奇冒險|書評
    本文出自11月28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塑壁心影:大村西崖與中國雕塑之緣」專題B07版。撰文 | 朱廣贏《新童話》,[法]塞居爾伯爵夫人著,黃葒譯,譯林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同時,孩童的語言,孩童的邏輯方式,孩童的教育問題,化為文字呈現在人們眼前時,又變得不再日常和平淡,成了驚奇的對象和研究的主題。
  •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老兵向陣亡將士敬獻花籃
    新華網廣州9月3日電 (記者張建華)3日上午,廣東省各界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舉行隆重的敬獻花籃儀式,參加過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老戰士曾暉等老同志和各界代表1000多人冒雨出席了紀念儀式,深切緬懷為抗日戰爭英勇獻身的先烈。受「獅子山」熱帶風暴的影響,廣州當天大雨不止。
  • 麥家《解密》在英美的評價與接受——基於英文書評的考察
    普及性媒體最多,影響力也最大,主要包括全國性主流刊物,重要的有: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爾街日報》《新共和周刊》;英國的《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獨立報》《經濟學人》等。第三類是圖書行業刊物,有美國的《出版人周刊》《書目》《書頁》。
  • 新京報「石榴計劃」將建5G新聞實驗室
    昨晚,在新京報社社慶活動現場,嘉賓合影留念。  新京報社舉行創刊16周年社慶活動,社長宋甘澍發布以「一路同行」為主題的2020年「石榴計劃」  11月11日,新京報社將迎來創刊16周年。北京晨報在元旦順利停刊,千龍網8月1日全新上線,與新京報社實現「四個一體化」:採編一體化、經營一體化、技術保障一體化、行政系統一體化,新京報控股千龍網65%。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磊在致辭中指出,過去一年來,新京報媒體整合順利完成,現代傳媒雛形逐漸清晰,移動優先、視頻優先戰略成效顯著,媒體的導向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希望新京報社繼續在媒體轉型與融合化發展方面保持領先優勢。
  • 淞滬抗戰爆發後,他的父親剛去世,他穿著孝服就奔赴前線
    說到王敬久這個名字,在近代歷史的舞臺上也算是響噹噹的,畢業於黃埔一期,是大佬顧祝同的心腹愛將,官至陸軍中將,還曾擔任中央警衛軍第1師師長,負責保衛首都南京的安全,足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王敬久第一次成為英雄,是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淞滬抗戰爆發後,中央警衛軍第1師改編為第5軍87師,師長是由第5軍軍長張治中兼任,而副師長就是王敬久。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小說中,迪安娜認為捕食者更重要,「捕食可以剔除年老體弱的個體,控制種群的爆炸式增長」,因此他贊成埃迪獵殺火雞,但反對埃迪獵殺郊狼等捕食者的行為。當盧薩得知忍冬是外來物種,會破壞生態後,就堅決將它剷除,「這種藤蔓一經引入就會緊緊地盤繞,佔據所有的綠色之地,而那些地方本應是人類和野外生靈同生共棲的所在」。
  • 陳超明:淞滬抗戰肺部留彈 粵北大戰被誤為陣亡
    粵北大戰中,父親被子彈擊中腳部,後輾轉被送往湖南療傷,師部找不到父親,一度以為父親已經犧牲,把父親的名字與其他陣亡的戰士一同上報師部。」陳郴回憶說。  以「必死之心」參與長沙會戰  1939年9月到1944年期間,第九戰區國軍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比電影更殘酷,《八佰》背後真實的血色歷史
    當人們翻開歷史的時候,忘不了的是哪一個個頂著敵人槍林彈雨堅守著祖國每一寸土地的身軀,在他們的身上又豈止是「悲壯」二字可以形容。1937年,日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之前,面對裝備精良且蓄謀已久的侵華日軍,中國軍隊節節敗退。華北地區的淪陷讓囂張至極的日軍公然宣稱要在3天佔領上海,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 文成籍抗日少將陳普民:淞滬會戰灑熱血
    從此,日本侵略軍把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浩劫的災難推向全面,古老的華夏大地顫慄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侵略軍的「太陽」旗下。鮮血和淚水、不屈和抗爭,展示著一個古老民族決不低頭的個性,記錄下中國抗日禦侮歷史的真實面貌。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軍陸戰隊以二十餘輛鐵鉀車為前導,兵分五路,突然從上海閘北發動進攻,並揚言三天佔領上海。但我十九路軍當即予敵猛烈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