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

2020-11-16 荒野拾遺錄

被稱為殺人蜂的蜜蜂來自非洲,於1992年進入美國德克薩斯州,現在南部各州都有分布。這不它最近又搞事情了……

4萬隻非洲「殺人蜂」湧入市區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是怎麼來的?

殺人蜂的科學名稱為非洲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ris,它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一個亞種。非洲蜜蜂在防禦威脅過程中反應速度快,出動蜜蜂數量多,所以被稱為「殺人蜂」

1950年科學家將非洲蜜蜂帶入巴西用於雜交(和西方蜜蜂)培育超強覓食能力蜜蜂時,被無意間釋放。逃跑後它們很快統治了南美洲大部分區域,並向北移動進入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殺人蜂的分布,圖片來源於美國農業研究處USDA-ARS

研究者泰勒(Taylor,1985)承認對蜜蜂遺傳學認識不足,無法預測非洲蜜蜂和西方蜜蜂雜交後會發生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雜交後的非洲蜜蜂並沒原本的非洲蜜蜂攻擊性強,它的毒液毒性實際上也比西方蜜蜂(養殖蜜蜂多為西方蜜蜂)小。

殺手蜂真的非常危險嗎?

殺人蜂是可怕,但它完全辜負了新聞媒體幾十年的大肆宣傳。人們對殺人蜂的最初印象可能源自1978年的美國電影《殺人蜂》講述了蜂群大舉襲擊村民的故事。後來加上人們胡編亂造、添油加醋的臆想(沒錯我就是在說某百科、某媒體),讓人相信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動物。它嚴重名不副實,這樣的臭名完全是媒體的鍋。

實際上殺人蜂襲擊人的情況相對罕見,據記載殺人蜂入侵以來約1000巴西人死於殺人蜂,墨西哥自1985年以來死亡175人(這些數據看起來很嚇人,但和胡蜂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胡蜂每年殺死上千人,國內已有案例你大可以查查)。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資料顯示,在它到達美國的頭十年裡,僅有6人死於殺人蜂。殺人蜂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評估,僅是對旅遊和戶外活動產生較小影響。

如何分辨其他蜜蜂與殺人蜂?

除非你是訓練有素的蜂類專家,否則根本無法分辨普通蜜蜂和殺人蜂。它僅比常見的西方蜜蜂小10%,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察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

研究者通常是通過解剖和使用DNA測試來確認它是不是殺人蜂。在沒有蜂類專家的幫著下我們可大致從它的行為和習性中識別。1.殺人蜂反應速度更快,攻擊頻率更高。它們能在5秒內對威脅做出反應,而西方蜜蜂可能需要30秒。出動的蜜蜂數量也是西方蜜蜂的10倍。西方蜜蜂通常在被驚擾後約20分鐘就會平靜下來。它的表親殺人蜂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氣,驚擾後幾個小時仍躁動不安。

2.殺人蜂更喜歡遷徙,如果覓食機會少,那麼蜂王就會帶著蜜蜂離開蜂巢尋找新家。每年換巢多達六至十二次。西方蜜蜂比較安定,且種群數量更大。

3.殺人蜂更喜歡花粉而非花蜜,殺人蜂更可能儲存花粉,而西方蜜蜂則儲存蜂蜜。殺人蜂和蜜蜂一樣是訪花昆蟲,並非媒體所報導的「殺人蜂是食肉動物,靠捕食害蟲和其他一些蜜蜂為生」我是搞不懂把它報導成食肉動物是何目的?顯得它更厲害?胡蜂才吃肉呢!

如果遭遇殺人蜂襲擊怎麼辦?

即使生活在非洲蜜蜂(俗稱殺人蜂)的地區,也很難被襲擊。殺人蜂並不會主動襲擊人,襲擊多半是因為不小心誤傷殺人蜂或者讓它們感覺到了威脅。一隻工蜂受到威脅開始叮咬,並分泌費洛蒙(信息素)同類察覺後,就會有非常多的殺人蜂加入戰鬥。

如果遇到襲擊請選擇以下方式:

1.跑!儘快逃離巢穴或蜜蜂,並用衣物遮擋裸露的皮膚,儘快進入室內或車內。

2.如果沒有庇護所,請繼續跑。因為殺人蜂追人的距離約500米,跑得足夠遠,則會停止攻擊。3.不要拍打殺人蜂,也不要揮舞手臂。那只會讓它認為你是一個威脅,更加猛烈的攻擊你。4.不要跳入水裡躲避,它們可以等您浮出水面,除非你可以屏息足夠久。5.如果有人被殺人蜂蟄傷且無法逃跑,請用您能找到的東西遮蓋他裸露的皮膚,儘快尋求幫助。

6.到達安全區域後,儘快拔掉毒刺,因為蟄人時毒刺會與毒液囊一起從腹部拉出,毒液會不斷泵入體內,越早拔掉毒刺越安全。

7.如果被刺傷一次或幾次,請像對待普通蜜蜂蟄傷一樣處理(一般正常成年人可承受10次左右的殺人蜂蟄傷),並監控自己是否有異常反應。用肥皂水清洗刺痛部位,避免感染。使用冰袋減輕腫脹和疼痛。

殺人蜂不過一種相比之下有點暴躁好戰的小蜜蜂,但如果對蜂毒過敏或遭受多次蟄傷,請立即就醫!因為這很危險。

編輯整理:劉新華 亞子

參考:

1.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入侵物種研究中心,官網https://cisr.ucr.edu.

2.Africanized Honey Be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2010).3.MALDI Imaging Analysis of Neuropeptides in Africanized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Brain: Effect of Aggressiveness.J. Proteome Res. 2018, 17, 7, 2358-2369.4.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Home - CABI.org.

相關焦點

  • 「殺人蜂」乾死老鼠別大意!揚州小虎頭蜂也兇呢
    張先生說,轉發中,有人稱這是正入侵美國的「殺人蜂」,還提醒大家不用怕,這是外來物種,目前揚州地區還沒有。「我越看它越像是我們見過的馬蜂,非常像!」張先生說,他網上查了一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都正在遭這種厲害的蜂入侵。一個「殺人蜂」,沒想到竟成了全球熱點。
  • 胡蜂會蜇死人但不是殺人蜂
    記者 李靜    前天(10月12日),快報第3版登了一條新聞:《來師傅玉皇山上採草藥 遭殺人蜂群毆 三個醫生幫他拔出毒刺七八十根 》。報導根據來師傅的描述,初步判斷大黃蜂是胡蜂。  「殺人蜂是什麼?胡蜂是殺人蜂嗎?」有讀者提出了疑問。
  • 可怕的「殺人蜂」!以吃肉為生,遇到動物窮追不捨
    如今殺人蜂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億,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00 多人死於殺人蜂的蜇刺。20世紀50年代,巴西養蜂專家發現,非洲蜂的產蜜量特別的高,它的毒性並不強,但攻擊性很強。為了培育一種產蜜量高的蜜蜂,他們特地從非洲引進了35隻這種蜜蜂,讓他們在巴西安家落戶。為了防止這種蜜蜂的逃走,當初的研究人員曾在蜂箱的出入口裝上了特製的金屬網,還專門的派人值班看守,殊不知,有個不了解情況的管理人員,擅自的取下了金屬網,讓26隻非洲蜂逃了出來。
  • 疫情未過,致命殺人蜂又來?這屆美國人民太難了
    引發此次危機的「殺人蜂」:亞洲大黃蜂 | 來自網絡作者 | 劉強 日本名古屋大學農學院責編 | 高佩雯這一次,美國人民真的水深火熱。新冠疫情蔓延,種族衝突升級,五月初又曝出「殺人大黃蜂」首次出現,侵襲北美多地,造成了多起人員傷亡案例。據當地農業當局公告,這是一種來自亞洲的蜂種,此前從未在美洲大陸出現過。
  • 「殺人蜂」的剋星?大虎頭蜂被螳螂秒殺,外國網友拍手叫好!
    據《福克斯新聞(foxnews)》5月8日報導,在美國宣布遭到「殺人蜂」亞洲大黃蜂(學名金環胡蜂,我國叫中華大虎頭蜂、大黃蜂、大馬蜂)的入侵、眾多養蜂人和科學家戒慎恐懼之際,日前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一隻螳螂秒殺了一隻大黃蜂,最後還吃掉了大黃蜂的腦袋。
  • 日本大黃蜂,為何叫殺人蜂?長5cm,幾隻大黃蜂可滅掉整窩蜜蜂
    電影《變形金剛》中的大黃蜂估計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角色,他機智果敢,所向披靡,但是現實中的大黃蜂,它的形象卻和電影中截然相反。相信有許多成長在鄉村的小夥伴,肯定在小時候看過捅馬蜂窩或者自己捅過,他們最後都怎麼樣了呢?大黃蜂和馬蜂都屬於胡蜂,這類昆蟲綱的生物,它們身體碩大,尾部帶刺,含有劇毒,還有咀嚼式的口器,如果看見胡蜂,那麼什麼也別想,抓緊逃跑,因為它們極其致命。
  • 日本大黃蜂,為何叫殺人蜂?長5cm,幾隻大黃蜂可以滅掉整窩蜜蜂
    美國人對待日本大黃蜂的態度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胡蜂經常被人們稱之為殺人蜂,而日本大黃蜂則是殺人蜂中翹楚,它是世界上的體型最大的胡蜂,任何胡蜂在它面前都顯得綆短汲深。它們的體長可以達到五釐米,體表顏色鮮豔,橙黑兩色相間,仿佛時刻對其他生物說:離我遠點,我非常不好惹!
  • 浙江現在有沒有殺人蜂?殺人蜂到底是不是胡蜂?權威專家今天為大家...
    ■《殺人蜂》後續  昨天,我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說他30年前在寧波差點丟了性命,害他的正是本報前天13版報導中,村民們誤傳的「殺人蜂」——胡蜂,那麼——  本報駐寧波記者 李 軍    本報訊 看到這封讀者來信,我們意識到,殺人蜂在浙江很可能是存在過的。那麼浙江現在有沒有殺人蜂呢?殺人蜂就是胡蜂嗎?
  • 虎鯨它真的如「殺人鯨」這個外號一樣恐怖嗎?
    虎鯨,又號稱「殺人鯨」,我們應該很熟悉,它是海洋生物鏈頂端的生物,黑白配色的它跟我們的國寶熊貓有些類似。在可愛外表下,它是海洋的一方霸主。虎鯨的食物多種多樣。在可愛的外表下,虎鯨有著一個可怕的名字,那就是"殺人鯨」,而它真的是如名字那樣嗎?其是不然。
  • 美國出現的「亞洲巨型殺人蜂」巢穴,專家為何警告要徹底清除?
    答案是5釐米,大概有你的大拇指那麼大。這種超大隻的黃蜂被西方人稱作:亞洲巨型黃蜂。或許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個名字:金環胡蜂,也叫中國大虎頭蜂。這是美國第一次消滅「亞洲巨型殺人蜂」的巢穴,但這絕對不是美國境內最後的一個巢穴。要知道這種巨型黃蜂在9月中旬就迎來了交配的季節。目前還不知道原產地在東亞的這些大黃蜂是如何飄洋過海來到美利堅的,但是這並不妨礙科學家不斷下發警告:如果不能在未來幾年內徹底消滅這種昆蟲,那麼它就有可能會在北美傳播並永久「定居」。
  • 大塊頭「殺人蜂」首次現身美國,引起民眾慌亂?這些大黃蜂的殺傷力真的有這麼大?
    ——《植物保護學報》官方微平臺近日,美國多家媒體報導了「殺人蜂」來襲的消息,讓人光看標題就感覺心慌慌:BBC新聞:「殺人蜂」首次登陸美國CBS新聞:「殺人蜂」現已進入美國,很可能造成蜜蜂數量減少紐約時報:美國的「殺人蜂」:當務之急是要儘快阻止亞洲大黃蜂據報導,去年11月,美國華盛頓州部分地區首次發現了這種巨型「殺人蜂」,當地的昆蟲學家至今還未弄清楚這些大黃蜂是何時又是如何來到這裡的
  • 我叫李佔江,26歲,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
    「我叫李佔江,26歲,我是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紙房鎮毛溝村人,從去年開始,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寂靜的大山裡,早已經沒有了住戶,李佔江在山坡邊掛上一個小木盒,裡面,就是他說的「殺人蜂」。一提起殺人蜂,人們往往會不寒而慄。殺人蜂的血統來自於原居南非的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
  • 蜜蜂養殖,中蜂真的不會被蜂蟎寄生嗎?它倆真的無緣嗎?
    那中蜂真的不會被大蜂蟎寄生嗎?它倆真的無緣嗎??答案是會被寄生,而且從蜂友發的互動帖就可以看出,確實能在中蜂身上看到大蜂蟎。此外,小編也曾在中蜂群箱外觀察的時候看到過大蜂蟎,並拍下了照片。既然中蜂也會遇到大蜂蟎,那為什麼卻幾乎見不到中蜂飼養者把蟎害當一回事,甚至大多數都認為中蜂與蜂蟎無緣呢?這是要從大蜂蟎起源說起了。大蜂蟎最早現身於亞洲,當時它們選擇的寄生對象其實就是東方蜜蜂,(中蜂是東方蜜蜂的一種)。據記載,我國雖有近三千年的養蜂歷史,但根據我國的發展情況,對蜂群蜂病的用藥還是從上世紀才開始的。
  • 亞洲「殺人蜂」入侵北美,它的毒素能引起心臟驟停和過敏性休克
    據外媒5月3日報導,亞洲「殺人蜂」正在入侵北美。那麼它們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讓它們有了「殺人大黃蜂」的名字?「殺人大黃蜂」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黃蜂,最先生活在東亞的溫帶和熱帶氣候地區,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32千米。
  • 非洲殺人蜂?渣渣,中國這種蜂才是蜂界的霸主!
    看似兇猛的動物都有一些諢號,好比食人魚、食人花,它們實際沒有諢號那麼嚇人。殺人蜂則不然,國際上認可的非洲化蜜蜂已經具備殺人能力。被國人喚作殺人蜂的胡蜂(wasp)則更危險,它的毒性比蜜蜂強5~7倍,5下就可能讓一個成年人得急性腎衰竭。它們的性格極為剛烈,一些脾氣大的胡蜂甚至不允許其他生物進入巢穴20米範圍內。
  • 十大最厲害的蜂排行榜
    1、殺人蜂 殺人蜂如其名,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蜂,世界十大最毒的毒蟲之一,主要在非洲地區存在,這個品種的蜂是非洲蜂與巴西蜂雜交而成的品種,它的攻擊力可以說是所有蜂中間最大的,被襲擊之後有喪命的危險。
  • 虎頭蜂「殺人」基因顯形
    從2006年以來,虎頭蜂蟄人事件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在一些省份已經有數千人因此住院,數十人死亡。由於從虎頭蜂身上提取天然毒液十分困難,因此缺少對虎頭蜂在天然環境中的研究,也沒有其毒液成分的完整內容可供參考,導致缺乏有效治療虎頭蜂蟄傷的方法。
  • 美國人全副武裝去摧毀殺人蜂巢穴,結果還差點兒讓蜂后給跑了
    ,但今天要說的這種叫「殺人蜂」的生物,那就比較可怕了,「殺人」二字就知道,這玩意兒絕對不是什麼好蜂。」,打算端掉這些「殺人蜂團夥」以絕後患...除了它也是沒誰了...
  • 美國人全副武裝去摧毀殺人蜂巢穴,結果還差點兒讓蜂后給跑了...
    「殺人蜂」的生物,那就比較可怕了,光是看它名字帶有「殺人」二字就知道,這玩意兒絕對不是什麼好蜂。如若再不加以人為控制的話,那「殺人蜂」很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美的生態系統!因此美國野生動物部門便在最近策劃了一場「滅蜂行動」,打算端掉這些「殺人蜂團夥」以絕後患...
  • 親吻"殺人蜂"的男人:三下蜇死一頭牛的毒蟲讓他年入百萬
    個頭大,身上有虎斑,也稱其虎頭蜂、大虎頭蜂,在當地是一種難得的高端食材,營養價值極高,還有藥用價值。但這種蜂屬於野蜂,攻擊性特別強,很難獲取。騰衝當地農民劉定茂看中了「殺人蜂」的市場前景,2011年的時候關閉了開辦多年的摩託車銷售鋪子,轉行開始馴化「殺人蜂」。通過4年的觀察,研究它們的習性,如今的劉定茂不但敢與它們親密接觸,還開始批量馴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