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ornik歐洲野牛氣墊船,為什麼在中國水土不服?只建兩艘就停工

2021-01-09 科學無限

你知道嗎?傳統船式登陸艇,一般只能登錄世界上15%的海岸線,但是有一種登陸艇,世界上70%的海岸線它都能自由登陸。

這是一種利用表面效應原理的特殊船隻人稱氣墊船,其中建造於1983年的Pomornik歐洲野牛是世界上現役最大的氣墊船,

這個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它長57.3米,寬25.6米,排水量高達555噸,能同時裝載140人和130噸物資,以航速60節也就是時速高達111.12公裡的速度運行,要知道在海上這個速度可一點也不算慢了。

不過這種氣墊船限制也比較大,如果海浪大於2米,速度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容易翻船。我國在2009年就引進了這項技術,不過只造了兩艘,估計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了由於它的特殊性,在一些浪不大的地方還是很實用的,比如內河激流、沼澤地和比較險要的灘涂都可以用到。

相關焦點

  • 我國花大價錢引進的野牛巨型氣墊船,為何只造了兩艘就停產了?
    既然提到了 氣墊登陸艇,那就不得不提歐洲野牛氣墊船,這就是一款非常先進的登陸裝備,中國在之前從烏克蘭購買了野牛氣墊船,並連野牛氣墊船的相關技術資料都購買了。歐洲野牛氣墊船是前蘇聯為了登陸作戰而專門研製的,由大功率發動機在船體下方製造出一層氣墊,氣墊將船體抬起,這樣就可以在水面和地面之間快速移動了,這對登陸作戰非常的有用。因為野牛氣墊船非常符合現在中國的戰略需求,對於彌補中國的兩棲作戰,特別是登陸作戰的短板很有幫助。
  • 「歐洲野牛」水土不服?中國花重金引進技術,只建造兩艘就停產
    野牛級氣墊登陸艦的體量和載重都是很強大的。野牛級艦長56.2米,氣墊展開後長度達57.3米,舷寬22.3米,氣墊展開為25.6米,可承載21-31名艦員和360名士兵。總共能承載150噸的物資,可以承載三輛蘇聯三代主坦克。如果只用來運送士兵的話,最多可以承載360名士兵,擁有這麼強的承載能力,野牛級氣墊登陸艦在戰爭中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 漢和:中國海軍陸戰隊或裝備20艘歐洲野牛氣墊船
    資料圖:歐洲野牛氣墊船  據漢和防務評論網站7月30日報導,截至4月,中國在廣州組裝完成了第一艘歐洲野牛重型氣墊船,它根據烏克蘭圖紙組裝完成,烏克蘭向中國提供了所有的圖紙、風扇、氣墊等重要設施根據合同,烏克蘭向中國提供兩艘歐洲野牛,中國自己組裝2艘,保留一艘的追加組裝權。因此目前中國海軍陸戰隊已經擁有3艘歐洲野牛。
  • 我國花大價錢引進的野牛巨型氣墊船,如今為啥卻只能坐「冷板凳」
    世界上第一艘氣墊船是由大英帝國建造設計,其應用價值受到了各國的廣泛關注。我國就曾經從烏克蘭購入了4艘野牛氣墊登陸艇,其中有兩艘是烏克蘭原產的登陸艇,而剩下的兩艘則是烏克蘭幫助中國進行生產。當時這則消息還在軍事論壇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歐洲生產的野牛巨型氣墊船有著非常強大的登陸能力,甚至被賜予了「小航母」的美名。不過讓人詫異的是,我國僅生產了兩艘野牛巨型氣墊船,如今也面臨著坐「冷板凳」的結局。
  • 當年中國花大力氣引進的「野牛」船,為何只造了兩艘就停產?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艇,排水量超過500噸,可以運載一個96式坦克排(3輛)或者6輛04式兩棲戰車,最多可以搭載一個600人的兩棲營……「野牛登陸艇」最高速度57節、最高速時可航行300海裡,也就是說我國任何海峽都在它的航程之內,它從三亞的「榆林基地」出發可以抵達西沙群島(直線距離180海裡)86A
  • 中國花大力氣購買的野牛巨型氣墊船,為何僅造了兩艘就停產?
    我國在21世紀之初由於軍事發展較為落後,所以曾多次引進其他國家的武器,其中就有從烏克蘭引進的一款登陸艦,這款登陸艦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一款登陸艦,名為野牛氣墊登陸艦,並且我國還引進了相關研製技術。 說到野牛氣墊登陸艦,大家知道它究竟有什麼用途嗎?為什麼我國在當時會積極引進這款武器,現在卻幾乎沒有這款武器的消息了呢?
  • 中國花大價錢引進「歐洲野牛」全套技術,為何造了2艘就停產?
    而說到氣墊登陸艇就不得不說一下名聲響亮的「歐洲野牛」,這是一款前蘇聯設計研發的巨型氣墊登陸艦。為什麼稱之為艦呢?而中國對這種氣墊登陸艦就產生過極大的興趣,畢竟這中登陸艦的運載力十分強大,就連主戰坦克都可以同時運輸三輛。因此中國在進口這種氣墊登陸艦的時候還花大價錢引進了全套的生產技術,本以為我國在此後會大力生產這種艦艇,但是最終僅僅生產了兩艘就沒有再繼續生產了,目前已經完全停產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 中國買野牛級氣墊船與買俄蘇35戰機價格相同?實際中方佔了大便宜
    而在國產726A艇旁邊就是疑似國產化的野牛氣墊船。目前中國海軍至少擁有21艘726A氣墊登陸艇,和3艘服役的野牛級氣墊船。總體數量達到了24艘,擁有量世界第二,直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擁有數量。那麼就有人了問了,既然中國都已經能大規模量產726A氣墊船,那麼為什麼還要花大價錢購買野牛式氣墊船呢?
  • 中國曾向烏克蘭訂購4艘「歐洲野牛」,為什麼國內沒有「複製」?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眾所周知,歐洲野牛重型氣墊登陸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登陸作戰的第一利器可就在當時,由於克裡米亞入俄事件,船廠只交付了我國2艘大半成品,剩下兩艘在烏克蘭提供技術的情況下交於我國製造。但是幾年下來,國內也並沒「複製」歐洲野牛了,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 國產版野牛終於又有動靜 第五艘現身疑似問題已獲解決
    5艘野牛氣墊登陸艇。如果圖片屬實,那麼這意味著中國方面應該已經解決了野牛氣墊登陸艇在生產方面的所遇到所有問題,這種大型登陸艇可能即將大規模批量生產。網際網路上曝光的疑似第五艘「野牛」氣墊登陸艇據外媒報導,在中烏兩國政府的合力推動下,2009年年底,中烏就達成價值3.15億美元的購艇合同,由烏方為中國海軍建造兩艘「歐洲野牛」,同時還向中國輸出生產技術,安排中國企業建造兩艘。
  • 「歐洲野牛」已成中國海軍利器
    「歐洲野牛」是蘇聯於1978年開始研發的大型氣墊登陸艇,1988年開始進入蘇軍波羅的海艦隊服役。中國自2013年從烏克蘭引入「歐洲野牛」後,還根據技術轉移協議開始自行建造同款氣墊登陸艇。 這是一款當時中國海軍亟需的大型氣墊登陸艇,毫無疑問是填補了當時海軍空白的。其可搭載坦克、部隊高速橫渡海面,並能直接搶灘上陸,且不受潮汐影響的優勢,使得解放軍的快速兩棲突擊能力獲得大幅加強。
  • 高清:美軍半潛船充當氣墊船海上基地
    美軍半潛船充當氣墊船海上基地 近日,美國軍方公布了首艘新型移動平臺(MLP)「蒙特福特角」號進行測試的畫面。「蒙特福特角」號新型機動登陸平臺艦於2012年11月在通用動力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位於聖地牙哥的船廠下水,該艦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便完成了建造工作。
  • 排水量20000噸,可載貨10000噸:中國軍用半潛船厲害了
    但是服役的這艘868號艦如此特殊,作為中國海軍首艘半潛式運輸船,它確實值得關注。半潛船(Semi-submersible ships)也稱半潛式母船,是專門從事運輸大型海上石油鑽井平臺、大型艦船、潛艇、龍門吊、預製橋梁構件等超長超重,但又無法分割吊運的超大型設備的特種海運船舶。868號雖然是海軍第一艘軍用半潛船,卻不是我國的第一艘半潛船。
  • 第六艘「中國野牛」亮相:明年或即可服役
    近日網絡上有新的「中國野牛」氣墊船相關照片,據分析,這應該是剛剛建造完工的第六艘中國野牛了,若一切進展順利,則該氣墊船海試之後,明年就可以服役我海軍了,畢竟之前已經有數艘同類艦船的海試及入役經驗,所以,到第六艘,簡直就可以駕輕就熟了。
  • 不敵中國野牛
    【奪島演習中日本氣墊船囂張搶灘】【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章 節 羅山愛】據美國《星條旗報》網站8日報導,位於佐世保的美軍氣墊登陸艇基地是美國海外唯一的LCAC基地,那裡駐紮著一支很少被外界關注的美國海軍氣墊登陸艇部隊,今年3月剛剛建成一處維護支援設施。這一系列動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藉此來保護第一島鏈,日方專家甚至希望這種裝備能夠幫日本爭奪「西南島嶼」。
  • 我的中國驕傲|國產「野牛」助推兩棲戰力 「航母奶媽」隊伍持續擴容
    近日,網上先後曝光了疑似中國新一艘航母補給艦和新一艘「野牛」大型氣墊登陸艇的相關消息。
  • 物種百科:歐洲野牛
    歐洲野牛,偶蹄目牛科牛亞科野牛屬,共有3個亞種分化:歐洲低地野牛、高加索野牛(已滅絕)、匈牙利野牛(已滅絕)。是歐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動物,擁有非常龐大的體型,成年公牛體長可達2.9米,肩高1.8-1.95米,體重600-1000千克。主要棲息在落葉闊葉林、灌木叢的開闊空間。曾經廣泛分布於歐洲。因為被濫捕獵殺,最後僅存的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死於1627年的高加索西部地區。
  • 意科學家計劃復活古代歐洲野牛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歐洲野牛曾廣泛分布於歐洲各國,體型巨大,力量驚人。但是這一物種在400多年前已經滅絕,不過在許多史前洞穴的壁畫中能找到歐洲野牛的圖像。目前,義大利科學家正計劃利用基因技術和選擇繁育等方法,復活歐洲野牛。 歐洲野牛(Aurochs)生活在14萬年前至17世紀,肩高近2米,體重可達1噸。
  • 歐洲野牛——曾經是歐洲大陸上最著名的動物
    關注了也沒有損失,告訴你個小秘密,隨時可以取消奧 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歐洲野牛定為瀕危物種。但20世紀以來積極的保育計劃,為歐洲野牛進行人工繁殖及野放,歐洲野牛的數量於2000年開始回升,IUCN於2008年將歐洲野牛定為近危物種。然而,部分歐洲野牛群落的數量仍然正在下降,並未擺脫瀕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