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兒童一線教學領域和課外閱讀領域,有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繪本。什麼是繪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以繪畫為主,附有少量文字。
1月底,記者走進了下城區青藍小學,傾聽校長婁屹蘭講述他們學校關於繪本的故事。
婁屹蘭:三個關於繪本的故事
採訪的時候,婁屹蘭的手裡沒有繪本,但是面對記者娓娓道來的時候,還是讓我感受到了活靈活現的畫面感。
「我在1999年的時候開始接觸繪本,應該說非常有幸,是杭州第一個將繪本帶進語文課堂的老師。」婁屹蘭的教學管理經歷,從「馬雲母校」長壽橋小學,到知名的民辦學校長江實驗小學,2013年,她轉崗來到現在的青藍小學任校長。「學校換了三所,但對於繪本的追求從來沒有放棄。」
她講述的時候,眼神微微比水平線上揚,讓人感覺那裡面充滿了對畫面和情境的想像。
青藍小學校長 婁屹蘭故事其一:為什麼大兔子的名字不叫「兔爸爸」
兔爸爸、兔媽媽、小兔兔……或者把小動物的種類換一換,這是兒童書裡面最通常的用法,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許多小朋友,也都習以為常。
婁屹蘭回憶:我上的第一堂繪本課,故事的名字叫《猜猜我有多愛你》,「情節很簡單,一隻大兔子和小兔子在一起,大兔子說:我的手有多長,就有多愛你!」
很溫情的一個橋段。
「可是為什麼大兔子要叫大兔子,不叫兔爸爸呢?」
記者皺了皺眉頭。
婁屹蘭說:「我的老師沈先生當時分析過這一語境,我們的孩子,有不少是遭遇離異、單親的,如果指向性太強,會傷害孩子的內心,而大兔子這個說法,能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對象,他(她)也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也許是和藹可親的鄰居,又或者是別的大朋友……」
繪本的魅力就是這樣,豐富的內涵隱藏在極其精簡的文字之外。
故事其二:一個假的麵包
有一天婁屹蘭推開教室的門,向孩子們介紹了麵包的做法:
「麵團要發酵、要放酵母、然後別忘了放糖哦……」
說完一套「麵包師傅」的製作流程,她向學生提問:
「好了,孩子們告訴我:這個麵包是什麼味道的?」
孩子們語塞了:「婁老師,你這個麵包是假的啊!」
婁老師笑了:「是假的沒錯,可是我已經告訴你們麵包的製作方法了呀!」
教室裡的小腦瓜們轉得很快:
「有酵母!應該很鬆軟!」
「放了糖,它是甜的!」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基於兒童的經歷學習。」婁屹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