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伯兮》初讀此詩,只記得「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一章,感覺這幾句道盡女子懷人之思,實在寫得美妙。可反覆讀之,感覺更多的倒是沉重:女子思念遠方徵戰的丈夫,惦記其安危,無心梳洗裝扮,思至頭痛不已,以至於幻想能有一顆忘憂草,但又轉念,寧可因思成心疾,也不願相忘。裡面有多少柔腸百轉,又有多少離亂之世,普通人家遭受的生離死別之痛苦。
看一下原文
《伯兮》
[先秦 無名氏]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jié)兮。伯也執殳(shū),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dí)為容!
其雨其雨,杲(gǎo)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原文解析
《衛風·伯兮》詩不難懂,一共四章。
首章是賦,婦人言其夫之才美和英武,因此才為王前驅。「伯兮朅兮」,朅,英武高大。「邦之桀兮」,桀,突出,特出,又指傑出的有才能的人,如在本詩。「殳」,竹製的兵器。
第二章直陳其事,自丈夫去為王服兵役之後,自己懶於梳頭洗臉,以至於滿頭亂髮如飛蓬的情狀,並說其原因,並非沒有澤發之膏和滌垢之沐,而是由於夫在外,無所主的緣故。
第三章的手法是比,明明盼望著下雨,太陽卻明晃晃地出來了。以此來比明明一心盼著丈夫歸來卻還是無有歸期。「其雨其雨」,重複兩個「其」字,表盼望之情的強烈。寧可忍受頭痛,也不願忍受思念的折磨啊,以此來說其思念之深切。
第四章還是賦,「諼草」,是指忘憂草。「背」,北堂。哪裡能得到那忘憂草,我要把它種到北堂。但思來想去,還是不忍忘,哪怕思念已成心病。「痗」,病。
《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遠徵在外的丈夫,感情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
婦人的思念不是一般的思念,這思念是充滿著不安和憂慮的。她不知道遠徵在外的丈夫是否安好,有沒有受傷。儘管丈夫勇武,可戰場上,兵兇將險,刀劍無眼,又怎能不讓她擔憂呢?
關於戰爭
「兵者,毒民於死者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傷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災,故聖王重之。
如不得已而行,則告以歸期,念其勤勞,哀傷慘怛,不啻在己。
是以治世之詩,則言其君上閔恤之情。亂世之詩,則錄其室家怨思之苦,以為人情不出乎此也。」
出兵打仗是置百姓於死地的事情,孤兒和寡婦會有損天地的和氣,引來水旱之災,因此聖王非常重視。
如果實在不得已要有戰事,就告知歸期,念其勞苦、愁慘、憂慮、哀傷,如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因此治世的詩就講述君主的憐憫撫恤之情,亂世的詩記錄的則是家家戶戶的愁怨思念之苦,人情大抵如此。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伯兮》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