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寫了一個美麗的故事,漁夫為讀書的女兒捕捉她最愛吃的跳跳魚。故事表現了跳跳魚的好和捕捉的難;表現了父親捕魚的艱辛和看著女兒吃魚的慈祥,還有女兒享受父親勞動成果的心滿意足和撒嬌。這一切交織在一起,讓我內心既溫馨又親切,充滿感動,我想大家都會有共鳴的。
最初接觸跳跳魚,是我下決心要逮到它,卻以失敗而告終。那是初到大海,一切都陌生而好奇,一爿退了潮的灘涂,一灘的跳跳魚活蹦亂跳,像天上的星星點點。故此跳跳魚又叫灘涂魚或彈塗魚,當我捲起褲腿涉足灘涂時卻一條都見不到蹤影了,原來跳跳魚生活在洞穴中,潮退出來灘頭覓食,一有風吹草動立馬逃之夭夭,竄回洞中。我當然窮追不捨,伸手挖洞,可是探盡手臂仍不能到底,跳跳魚的巢穴真的深不可測,我這次捕魚行動終告失敗。敗給跳跳魚並不掉底子,它首先是運動高手,腹有吸盤,側鰭如翼,海陸空行動如飛,這才稱得上跳跳魚。又善偽裝,一身迷彩服,讓人難以發現,故又名花魚。兩隻賊賊的眼睛長在頭頂上,高瞻遠矚,反應敏捷。如果在古代那就是大內高手啦!
《舌尖上的中國》描述了捕捉跳跳魚的方法,令人嘆為觀止,捕者手持丈餘釣杆,上系絲線和魚鉤,瞄準十餘米開外的跳跳魚,揚手揮桿拋線,命中!那是江浙一帶的方法,而我們這邊用此法捕捉鱉魚,捉跳跳魚另有辦法,那就是請君入甕,同樣嘆為觀止。用竹篾編成紅薯大小的簍裝於跳跳魚洞口,水退灘露,跳跳魚要出來覓食曬太陽,自投羅網。而一洞一簍遍布灘涂,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這就得藉助於坭板,坭板類似於雪撬,可以在灘涂上來去自如。這一整套捕捉跳跳魚方法與工具如今已成功申報非遺。近日開展的《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年美展》,有一幅展出的作品就展示了這一神奇的捕跳跳魚方式,讓人覺得真實而親切。
那些年每到冬閒,都會奮戰圍海工程,我們笑稱圍到臺灣祖國就統一了。上了堤圍,天寒地凍,體力透支,我們隊長是個老漁民,會悄悄派人去捉跳跳魚加餐,跳跳魚被稱作水中人參,吃了補充能量,體力充足,我們總奪得勞動競賽流動紅旗。我就是這樣認識跳跳魚的,前年一位老友問我,跳跳魚有鱗嗎?我答應該沒有,看它光溜溜的樣子。老友詭異地笑了,你忘了你曾經告訴我跳跳魚如何打鱗的嗎?我才恍然記起,圍海工地簡陋,捕回跳跳魚也只簡單烹製,卻異常好味。先燒熱鍋,把魚倒進,魚在高溫中翻滾,鱗片脫落,再起油鍋加鹽和醬油燜熟。那些簡單而滿足的日子,如今全然抿滅忘卻得一乾二淨了。
珠海的食店,有一款大眾菜品,清蒸雜魚,我每次都點。取新鮮小魚若干同蒸,其中就有幾條跳跳魚。跳跳魚其貌不揚,黑不溜秋,由於原條不去膽,有一絲苦味,都不愛吃,我心中竊喜,獨怙此味,不亦樂乎!其實,跳跳魚怎麼做吃都好,只是「藏在深山無人識」,清蒸原汁原味,豉汁蒸去泥味,椒鹽脆香好下酒,美極濃香好下飯,放湯奶白如漿、鮮美無比。但烹調過程亦需小心翼翼,不要弄得支離破碎,「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