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村民捉蜈蚣補家用 一晚最多賺兩千元(圖)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民警查看村民捉蜈蚣。 李琦 攝

  (安徽)滁州夏夜流行捉蜈蚣 一晚能抓2000多條

  收穫:一晚能抓2000多條 危險:經常被蛇咬和迷路

  入夏以來,每逢深夜,在(安徽)滁州西南邊的群山密林裡人們能夠看到一盞盞昏暗的燈光閃爍,草叢中、山岡上、湖泊邊……對於他們在做什麼,眾說紛紜。其實,他們是在捉蜈蚣,普通的村民一晚上捉個數百條蜈蚣是常事,有的村民甚至能捉2000多條,可以賣兩千多元。但是,「暴利」面前是有危險的,不少村民反映,在深山裡捉蜈蚣,被蛇咬和迷路是常有的事。

  神秘的「夜間林中燈」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夏季的陣雨也時常說來就來。近日,滁州交警三大隊的民警向記者反映,在滁州西南邊的群山密林裡,經常在夜裡出現神秘的「夜間林中燈」,村民們足穿長筒大膠靴,手拿一雙幾乎有普通筷子兩個長的大筷子,穿著雨衣,背著大桶,全副武裝後成群結隊地拿著手電筒在山上尋找著什麼,草叢中、山岡上、湖泊邊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樣的情況路過的人也不是第一次看見了,一到夏天幾乎每年都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近日,通過滁州交警三大隊兩名民警近半個月的夜間巡邏,深入到這些神秘人之中訪問了十來位村民,才揭開了這「夜間林中燈」原來是村民們在捉蜈蚣。

  一晚最多能賺2000多元

  民警告訴金陵晚報記者,這些村民並不是每天晚上都出來「行動」的,每次都是在暴雨來臨之前出來。

  「我們抓的都是蜈蚣,俗稱紅頭大蜈蚣,每年都有藥販子到我們這裡來收購,他們給我們的收購價是每條至少一元,大的給我們1.5元一條,我們農村人白天幹農活,晚上出來抓蜈蚣補貼家用。」家住花山街道的曹大姐說,「一般晚上出來一趟,我能抓個幾十條。」

  山腳下的趙大哥說,村民們並不是天天出來,蜈蚣有它的特性,村民一般是暴雨來臨之前才成群結隊出動的。「這東西在我們山區裡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也沒聽說是保護動物,所以大家都來捉了。捉蜈蚣最好要在暴雨來臨之前,走進深山去抓,因為那時它們躁動不安,全部出動,正是捕捉的好時候呢!」一旁的秦老漢插話說,「你們也許不知道,這東西能賺不少錢呢,聽說前幾天我們鎮一對父子一晚上就捉了2000多條,可以賣2000多元呢,這在我們農村算是很高的收入了。」

  進山前要喝點酒壯膽

  當然,有利潤肯定也有風險。民警告訴記者,村民們進山捉蜈蚣,雖然能賺不少錢,但是遇上毒蛇和在山裡迷路是常有的事。

  原來,這些「捕蜈蚣者」足穿長筒大膠靴就是因為春夏蛇蟲多,怕被咬。一位村民說,他這幾年晚上都在大山裡面轉,被毒蛇咬了三次,幸好穿著膠鞋,不然早就沒命了;更有村民告訴記者,自己曾在夜間撞到過3米長的黃色大蛇。曹大姐提到數次自己不慎踩到毒蛇的經歷,也一臉驚恐。

  說起山裡夜間的危險,劉師傅則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每晚上進山前都要喝點酒壯膽,為啥?因為我最怕迷路。」

  儘管夜間山裡有很多危險,可這些村民也承認,他們還會捉下去。

  蜈蚣的藥效

  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等。(通訊員 李琦 記者 林巧芬)

相關焦點

  • 農民抓蜈蚣一晚賺數百元 高手一晚抓300多條
    來源:金華日報夜晚,在金東區曹宅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著高幫雨鞋,手拿一隻桶和鐵夾子,戴著頭燈,穿梭在野外「尋寶」,衍生出了金東夏天的「蜈蚣經濟」。在這裡,一條大蜈蚣能賣到1.6~2元,小蜈蚣也能賣0.8~1元,一個人一晚上能抓到200~300條,可賺數百元。
  • 信陽村民夜捉蜈蚣一季能掙兩三萬 野生蜈蚣銷往外地
    2017月7月24日,在河南省信陽光山縣北向店鄉的集市上,農民將夜晚捉到的蜈蚣,拿到集市上賣。15釐米以上的蜈蚣一條能賣3元錢。收購蜈蚣的張先生說,多的時候一天能收購幾萬條蜈蚣,一季能掙兩三萬。一到天黑,在信陽光山縣北向店鄉、長興鎮鄉,到處都是捉蜈蚣的人,因為不需要太多成本,又能掙錢。村民沿著鄉村公路和山林,漫山遍野抓蜈蚣。每年都是從3月下旬開始捕捉,到5月底,有2個多月的旺季,之後一直到9月份,都還能再捉一點兒。
  • 這樣捉蜈蚣,不會破壞生態?
    那是一個雨後天晴的夜晚,地上潮溼沒褪,有點悶熱,正是蜈蚣大量出巢的時機,附近村民三五成群地出來捕捉蜈蚣。他們頭戴強光燈,腳穿長膠鞋,一手提敞口塑料壺,一手握著火鉗,穿行在鄉間小路、田間地頭(如圖2)。在長崗村的小路上,記者跟隨一村民十分鐘,發現幾乎一分多鐘他就可以捉到一條蜈蚣,嫻熟的動作顯然不是短期練就。跟隨中,記者與他攀談起來。
  • 南京一林場驚現大量蜈蚣 村民捕捉賺外快
    說起蜈蚣,很多人都避之不及。可在南京六合的平山林場山腳下,卻有不少靠抓蜈蚣掙錢的村民,他們被稱為抓蜈蚣的「神手」,一天最多能抓300多條。  記者在平山山腳下看到,許多村民正拿著鐵鍬在山上的枯枝和碎石中刨蜈蚣。不到5分鐘,一條長約5釐米的蜈蚣就從枯葉下被刨了出來,村民立即用自製的木叉將其摁住,再熟練地將毒牙剔除後裝入袋中。
  • 藥材市場上對蜈蚣需求量很大 金東農村衍生出「蜈蚣經濟」
    一些不在保護動物目錄之列的小動物,因具備一定經濟價值,成為「獵人」的目標,比如陸生節肢動物蜈蚣。眾所周知,蜈蚣有毒,很多人見到都會避而遠之,但因藥用價值較高,不少人將其看成「搖錢樹」。在金東,就衍生出「蜈蚣經濟」,不少村民盯準這個時節,夜裡下地「覓寶」。據了解,每條10釐米長的蜈蚣市場收購價兩元,普通村民忙一晚上大多能換來幾十元錢補貼家用,而「高手」一晚上可捉上百條,月賺數千元不是難事。
  • 金華村民抓蜈蚣熱:一條賣近2元 一晚抓百條
    烏漆墨黑的身體,密密麻麻的步足,還有一對鋒利有毒的顎牙,一提起蜈蚣,很多人都會不寒而慄。而如今,蜈蚣卻成了金東區農民的創收之寶,一到晚上,就有人頭上頂著電瓶燈,手裡拿著鐵夾,在野外到處抓蜈蚣。這不光是方女士一家的情況,在她印象中,抓蜈蚣的熱潮,是從2012年開始的,每當天氣一轉暖,尤其是夏天,天黑之後,村民就湧向田邊,到處翻找蜈蚣。今年特別誇張,微信朋友圈裡,每天都有人在曬自己抓蜈蚣的「戰果」。說起來,抓蜈蚣的裝備挺簡單的:電瓶燈頂在腦袋上,手上拿個鐵夾,細心的村民,會穿上一雙雨鞋,天一黑,就可以出發去田裡「尋寶」了。
  • 為捉蜈蚣上百墳頭被削平
    昨天,江北六合境內部分山上的墳頭和農田田埂遭到捉蜈蚣人毀壞。  昨天早上7點,記者接到村民舉報後,迅速趕往事發現場了解情況。在六合區平山林場西山頭上,放牛的張老漢說,早晨6點,他上山放牛時,發現山腰上的100多座墳墓墳頭一夜間被扒平了。  從現場來看,有的墳頭只剩下光禿禿的墓碑立在那裡,這些墳頭被扒平的時間看起來並不長,幾乎都是新扒開的痕跡。
  • 章丘這個村幾乎家家都養知了猴,有村民一晚捉2000隻
    原標題:章丘這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知了猴 白雲湖街道辛豐村養金蟬嘗甜頭,記者親歷捉蟬,有村民一晚能捉2000隻
  • 15元一條的小蜈蚣成了縉雲一村民的賺錢法寶
    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在縉雲,有人養鴨,有人養蝦,可胡源鄉胡村村民胡順葉卻另闢蹊徑,養起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蜈蚣。這種多足的陸生節肢動物曾是金庸筆下陰森恐怖的「五毒」之一,可在胡順葉的手中卻搖身一變成了致富的寶貝。僅去年一年,胡順葉夫妻倆通過養殖蜈蚣,就成功賺到了近20萬元。
  • 安徽滁州一農場模擬叫聲誘捕千隻黑水雞,負責人被刑拘
    安徽滁州一農場模擬叫聲誘捕千隻黑水雞,負責人被刑拘 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2017-01-20 08:24 來源:澎湃新聞
  • 月薪兩千元的環衛工每天省一元錢助人
    原標題:月薪兩千元的環衛工每天省一元錢助人 圖/記者謝長貴   本報長沙訊 穿著橙黃色工作服,黝黑的皮膚和憨厚的笑容,很難想像,每月工資2000元的長沙環衛工唐志強,曾多次參與各種公益活動,還會每天省下一元錢去幫助別人。近日,唐志強將積攢的十幾條新毛巾捐給了附近的敬老院。他說,自己是窮苦出身,看見需要幫助的,就想資助點。   唐志強住在天心區黑石鋪街道一平房內,是家裡唯一的勞力。
  • 陝西村民螢光燈下抓蠍:每斤可賣430元(圖)
    陝西村民螢光燈下抓蠍:每斤可賣430元(圖)年輕人在尋找蠍子  7月14日晚,在禮泉縣北部的九嵕(zōng)山下,幽暗的紫光散落在漆黑的黃土塬上,一閃一閃,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看到了「靈光」。  7月15日,禮泉當地野生活蠍子的收購價格已漲至每斤430元,去年立秋之後的價格最高時達到480元。在利益的驅使下,捕捉蠍子的人越來越多,但留守在農村的年輕人很少,老人和婦女便成為捉蠍子的主力軍。近期學生放假,為了勤工儉學,很多學生也結伴加入其中。
  • 農村10多萬條蜈蚣集體「出巡」,農民笑開了花,一晚可以賺好幾千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宋姓村民提著蜈蚣來出售。他昨晚一場春雨前後,他20時出門撿蜈蚣,到凌晨1時,共撿了1200多條,大、小平均價一條2.3元計算,共收入2756多元。有經驗的農民說,每年有一天是蜈蚣大出動的日子,像前年和今年出來這麼多的,在其它年份較少。
  • 洛陽一村莊現海量千足蟲 村民稱掃都掃不完(圖)
    昨日,家住洛陽市嵩縣庫區鄉牛寨村的村民楊先生撥打本報熱線稱,他們村子在嵩縣陸渾水庫邊,幾天前有很多像蜈蚣一樣的蟲子爬出來,爬到附近路上和村民家中,用蚊子藥殺滅也不行。「也不知道有毒沒有,村民都挺害怕!」楊先生說。【現場】大量「蜈蚣」到訪家中,正午時最多嵩縣庫區鄉牛寨村,緊鄰陸渾水庫。
  •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本報訊 (記者 葉 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 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安徽滁州萬達廣場開業,推出兩大主題街區
    圖/萬達集團官網 聯商網消息:8月24日,安徽滁州萬達廣場正式開業。 資料顯示,滁州萬達廣場地處滁州南譙區,位於新老城區交界處,符合城市南移的發展策略。項目距滁州核心商圈直線距離約2.5公裡,周邊住宅密度大,入住率高,高檔小區集中分布在項目3公裡內。 該項目建築面積11.98萬㎡,分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入駐品牌237個,涵蓋精品零售、特色餐飲、休閒娛樂、兒童親子等多元業態。其中精品類佔比33%、餐飲佔比28%、服飾佔比24%、兒童佔比9%、體驗佔比6%。
  • 句容天王山民「趕山」捉蜈蚣發藥財
    山民們捕捉的蜈蚣。而居住在句容天王鎮九龍山腳下的山民,近年來形成了「趕山」的習慣,他們通過QQ、微信聯繫,趕到山間的路口、溪邊、山坡等處,逮捉遊走在這些地方的成千上萬隻蜈蚣,然後集中賣給中藥材收購老闆。17日,記者從句容天王鎮政府了解到,山民們將這一「趕山」的日子,戲謔地叫做「發財日」。  「今年5月11日『趕山』,光天王鎮戴莊村一個收購點,就收到鮮蜈蚣近400公斤,每公斤的價格則高達500元!」
  • 南京太僕寺,為什麼會建在安徽滁州? 原來,「長三角一體化」古代就...
    由於滁州草木豐美,適宜養馬,老百姓敦厚質樸,與南京一江之隔,江淮各州縣馬匹來此地驗查,可以就近徵用方便易行。因此,1373年,朱元璋下詔在滁州設立管理全國馬政的中央機構——太僕寺。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在北京設立太僕寺,滁州的太僕寺因此改稱為南京太僕寺,長期以來管理兩淮及江南馬政,一直存續到明朝終結。  滁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與南京乃至江蘇間的淵源深厚。
  • 南京太僕寺為何建在安徽滁州?有人解釋「長三角一體化古已有之」
    在去年10月召開的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上,衢州、黃山二市成為都市圈新成員,傳統意義上只包含「杭嘉湖紹」的杭州都市圈首次擴容,尤其安徽黃山的加入,讓它成為長三角的「跨省都市圈」之一。同樣跨越省界的都市圈還有南京都市圈,除了江蘇省內的「寧鎮揚淮」,還包含了安徽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等地。
  • 滁州一村民膽夠大 燃氣管旁邊建狗舍安灶臺
    為了讓自己飼養銷售的寵物狗有個安樂窩,一位法盲村民竟然不顧自己和他人安全,把狗舍建在了西氣東輸的燃氣管道上,還在旁邊安了灶臺。1月30日,琅琊區城管執法局西澗大隊在轄區執法中就遇到這樣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荒唐事。  據悉,這條西氣東輸的燃氣管道從新疆通向上海,包括滁州在內沿途各個城市都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