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秋蟲蟋蟀的故事

2021-01-16 騰訊網

著名的愛國英雄嶽飛曾經寫過一首《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其中詞中的「寒蛩」就是蛐蛐,又叫促織,學名蟋蟀。

蟋蟀個頭不大,體長約莫有三四釐米。這種昆蟲以褐色、黑色居多,有個關於蟋蟀的謎語道出了它的生長環境和形象:「家住暗角落,身穿醬色袍,頭戴黑鐵帽,打仗逞英豪。」

蟋蟀卵每年四五月開始孵化,六月間羽化成蟲。成年蟋蟀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溼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它一般在夏末八月開始發出「瞿瞿——瞿瞿」鳴叫聲,通常在九月初、野外氣溫二十度左右時鳴叫得最歡,十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蟋蟀生性孤僻,喜歡獨立生活。尤其如果兩隻同性碰到一起,很可能就會咬鬥起來。它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呼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牒」失效,那麼一場關於「領土之爭」的兇殺惡戰便開始了,兩隻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而是通過「決鬥」獲得:哪只雄蟋蟀勇猛善鬥,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有利於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

人們對於這種鳴蟲似乎格外熱情,「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從《詩經》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的記載、研究蟋蟀專著《促織經》,再到現代詩人余光中的《蟋蟀吟》等等,都是最好的詮釋。

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多地破獲過「蟋蟀賭局」,海寧警方就曾經抓獲了九十一名犯罪嫌疑人,繳獲涉案賭資二百餘萬元,簡直令人瞠目;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大書法家黃庭堅以及文學大師曹雪芹等也都喜歡養蟋蟀玩,尤其黃庭堅還總結出蟋蟀有五德:鳴不失時,其信也;遇敵側鬥,是其勇也;寒則歸宇,識時務也;傷重致死,是其忠也;敗則不鳴,其知恥辱也。

除了欣賞美妙的蟲鳴,古人的「蟲趣」還有看蟲形、觀蟲勢。什麼樣的蟲子最好,怎麼看出是好蟲?用現代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給蟲子「約架」,古人叫做「鬥蟲」。是古代玩蟲者最熱衷的活動,讓自己蓄養的鳴蟲「互鬥」,與朋友的鳴蟲「賽鬥」,是古代鬥蟲的兩種主要方式。鬥蟲以鬥蟋蟀最為出名,以賽鬥最為流行。「鬥蛩之戲,始於天寶間」,說明鬥蟋蟀是從唐朝就開始了。

南宋時最會鬥蟋蟀的高手當屬官居宰相高位的賈似道,中國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專著《促織經》就是他寫的,賈似道因此有了「蟋蟀宰相」的外號,民間戲稱他為「賈蟲」。

到明清時,鬥蟋蟀之風颳遍全國各地,尤以京城玩蟲最負盛名。鬥蟲被老北京視為「京秋雅戲」。宮裡鬥蟲更是熱鬧,連不少太監都是鬥蟲高手。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是月(秋七月)也,吃鰣魚為盛事。賞桂花,鬥促織。善鬥者,一枚可值十餘兩不等。各有名色,以賭博求勝也。」

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促織》一文通過描寫成名一家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揭示了古代為政者的貪婪、兇殘、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和罪惡,表現了老百姓為生計奔波的勞苦、辛酸和艱難,寄託了先生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

2010年,山東寧津縣被選為「中華蟋蟀第一縣」。寧津縣政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年起,年年辦蟋蟀節,招攬天下「蟲迷」。來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的「蟲迷」川流不息,衍生出「蟋蟀文化產業鏈」,促進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人如蟋蟀。生活在齊魯孔孟之鄉這方沃土上,熱愛生命,而不玩物喪志;踏實做事,勇於創新;不圖功名利祿,注重德行修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那才是極好。

作者簡介 蘇健,男。山東淄博人。鄉土文學社會員。現任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語文教師,喜愛文學,尤其散文。迄今有多篇散文、小說等發表於各級網絡及報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秋蟲 - 秋蟲_美文_中國甘肅網
    秋蟲或趴在枯竭的枝幹上,或鑽在泥土的縫隙裡,或藏在泛黃的草叢裡,一片天籟,報告著秋天的信息,彈奏著最原生態、最自然、最可親的音律。正如韓愈所說:「以蟲鳴秋」,四個字道盡了秋的清泠和明澈。  「秋」字的甲骨文即蟋蟀之類秋蟲的象形。有學者釋之:「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聲以肖其音,更藉以名其所鳴之季節曰秋。」
  • 秋蟲的地方
    其實這一物候的先知者是秋蟲。下班回家,燈光下,小區花壇裡蟋蟀異常地活躍和繁忙。它們蹦跳著,扇動著靈動的翅膀,唱著秋天的頌歌。高亢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似在演出二重唱,蹦跳的身影,又似參著跳高或跳遠的運動會,因了它們,小區陡增田園般的趣味。仔細諦聽,遠遠近近、徐徐疾疾,整個大地猶如在彈奏著一支生命的琴、歡樂的琴和富有秋韻的琴。
  • 詩詞裡的秋蟲總動員:素輝如水夜風輕,樓外秋蟲側耳聽
    本期題目:秋天來了,我們周邊的景物正在變化著原有的色彩和結構,不起眼的小蟲子們也在悄然變化著,螢火蟲的燈不再明亮了,蝴蝶的翅膀變色了,蟬的叫聲更悽切了,螞蚱的彈跳力不夠強了……;而布袋蟲開始做繭過冬了,螳螂為了後代,把大刀砍向了配偶……;而蟈蟈正當肥碩,蟋蟀正當歡快……。
  • 蟋蟀入詩,秋味轉濃:秋蟲錯解孤人意,只把歡歌誦夜長
    16、蟋蟀怨文/緣久客尤嫌皎月光,幽思半點也無藏。秋蟲錯解孤人意,只把歡歌誦夜長。【桃子評16】本詩很好,但是題目是不是可以在酌。投一票。【爾玉16】愁思滿滿。小中見大。【一江春水評16號】為思鄉之情投一票。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懂經的人知道,這個時候買蟋蟀叫「壓盆底」,買點蟋蟀放在盆裡是為了表示自己有蟋蟀了,今年玩蟋蟀的季節快到了。蟋蟀被稱為「秋蟲」,實際上立秋前的蟋蟀相當於早產兒,沒「足月」,戰鬥力不強,買回來只是隨便玩玩,過過癮而已。等到立秋過後,這裡就人山人海了。空地上用白色油漆畫的一米見方的方格子,一個個緊挨著,總共有一百七十多個。到時候從外地過來的攤販聚集在此,一個格子就是一個攤位。
  • 玩蟋蟀1套裝備上萬 青島資深玩家1次買200隻
    出了三伏天后,花鳥市場裡的秋蟲開始熱鬧地鳴叫起來。記者這兩天在南山花鳥市場打探後發現,現在賣得最火的秋蟲是蟈蟈和蟋蟀,平均價格在幾十元一隻,全市場一天能賣上千隻。記者還探訪到,秋蟲的裝備價格普通走高,行家介紹,想要玩得好,一套下來怎麼也得好幾萬。而玩秋蟲的群體也越來越壯大,「一玩上就扔不了了」。    蟈蟈蟋蟀之後 油葫蘆、黃蛉上市    還沒走到南山花卉市場,各處傳來喧鬧的蟈蟈叫聲。四五家賣鳥的攤主都掛出幾掛草籠子賣蟈蟈,脆亮的叫聲引來不少市民駐足。「這個季節的秋蟲主要就是蟈蟈和蟋蟀。」
  • 鬥蟋蟀比賽在滬拉開帷幕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6年第五屆「踏雲而來·KEYS潮宿杯」秋蟲友誼聯賽&nbsp&nbsp&nbsp&nbsp9月16日
  • 2015蟋蟀之白蟲特攻
    白蟲鬥得過秋蟲嗎?這是當前最有爭議的熱門話題。 大約在2007年之前,這個問題沒有爭議,大家都認為白蟲鬥不過秋蟲。但是沒有幾年功夫,這個觀點被顛覆了。如今,幾乎一邊倒地認為秋蟲鬥不過白蟲。這樣的認識頗有幾分道理。
  • 舊時京城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和玩蟋蟀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閒趣享受。  蟈蟈兒,因其聲聒聒又叫「聒聒」,其實它的正名叫「螻蟈」,北方人叫它「蟈蟈兒」、「秋哥」,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
  • 藥事:蟋蟀也是藥
    蟋蟀是一種昆蟲,在縫角中生活,晝伏夜出,雄性會鳴叫。俗語有「蟋蟀鳴,懶婦驚」的說法,意思是別懶了,趕快起來織布吧,所以古人也把蟋蟀叫作促織。蟋蟀因好鬥善叫,又叫夜鳴蟲、鳴蟲、秋蟲、蛐蛐等。因為好鬥,古人也拿蟋蟀鬥著玩。 不過在中醫藥界,蟋蟀是一味中藥。
  •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時間:2020-02-17 12: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 正在熱播的諜戰大劇《新世界》,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它的京味。
  • 秋蟲六憶(4)
    長方形的蟋蟀過籠,一頭有洞,當是捕捉蟋蟀時用的。腰長形過籠兩頭有洞,宜於放置圓形鬥盆中放蟋蟀用的。"(見《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五期封三)所謂腰長形的即外壁一邊為弧形,可以貼著盆腔擺放。一邊外壁是直的,靠著它可以放水槽。這是養盆中的用具,報導謂用於鬥盆,實誤。僅一端有洞的因不能穿行,已不得稱之為過籠。北京有此用具,名曰"提舀"。竹製,上按立柄,用以提取罐中的蛐蛐。捉蟋蟀是用不上的。
  • 農曆中國|七月十九 · 鬥蟋蟀
    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雄蟲只要相遇,便會有一場搏殺,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通常自白露到寒露,是鬥蟋蟀的最佳時節,此習俗據史料始於唐代。鬥蟋蟀是將兩隻雄蟲放進同一隻泥盆之中;各自的主人,會用蒸熟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逗;這時好鬥的蟋蟀,便會發出嚁嚁的鳴叫聲,互不示弱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選一種秋蟲,寫一首七絕:織娘早嫁河西去,夜夜聲聲更促誰?
    可以專寫一種秋蟲,詠物感懷。也可以以某種秋蟲起興,借物抒情。也可以感事感時,一筆帶到某種秋蟲。7、初秋文/心天一色伏暑蒸騰雨化煙,河光倒柳隱鳴蟬。石橋暮色烘如火,知了悲歌泣九天。8、蟬文/一砂聒耳高枝怨夏長,爍金流火勝晴光。煩蟬豈是無能輩,萬口滔滔欲鬥霜。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蟋蟀養殖技術,養殖用什麼飼料
    、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等,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古老的無脊椎動物,乾燥蟲體入藥,有利尿的功效,同時鬥蟋蟀也是漢族民間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人工養殖蟋蟀不失為致富冷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蟋蟀的養殖技術吧!
  • 民間故事:蟋蟀鬥公雞
    其中有兩隻公雞,每到秋天裡,聽著蟋蟀叫,就在那裡等著,等蟋蟀出來,一口就吃掉。有兩個老蟋蟀湊在一塊,一個說:「咱子子孫孫叫這兩個東西槽塌不少,咱這個家族沒法生活下去了。咱又不找人家的事,公雞怎麼對咱這樣狠?」這個說:「咱明天逗逗它倆,叫它知道咱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