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養性應當是養蛐蛐的正當目的和最高境界。
憶器
南宋時,江南養蟋蟀已很盛行。一九六六年五月,鎮江官壙橋發現古墓,出土三具過籠。報導稱:"都是灰陶胎,兩隻為腰長形,長七釐米,兩頭有洞,上有蓋,蓋上有小紐,紐四周飾六角形雙線網紋。其中一隻內測有銘文四字,殘一字,"X名朱家"。另一隻為長方形,長亦七釐米,作蓋頂式,頂中有一槽,槽兩側飾圓珠紋。圓珠紋外邊斜面上飾料方如意紋,一頭有洞。長方形的蟋蟀過籠,一頭有洞,當是捕捉蟋蟀時用的。腰長形過籠兩頭有洞,宜於放置圓形鬥盆中放蟋蟀用的。"(見《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五期封三)
所謂腰長形的即外壁一邊為弧形,可以貼著盆腔擺放。一邊外壁是直的,靠著它可以放水槽。這是養盆中的用具,報導謂用於鬥盆,實誤。僅一端有洞的因不能穿行,已不得稱之為過籠。北京有此用具,名曰"提舀"。竹製,上按立柄,用以提取罐中的蛐蛐。捉蟋蟀是用不上的。古墓年代約為十二世紀中葉,所以三具為現知最早的蟋蟀用具。可證明約一千年前它已定型,和現在仍在使用的沒有什麼區別。
宋代蟋蟀盆只見圖像,未見實物。萬曆間刊行的《鼎新圖像蟲經》繪盆四具。其中的宣和盆、平章盆可理解為宋器,至於標名為王府盆、象窯盆,時代就難說了。四盆並經李大翀(音"充")《蟋蟀盆》摹繪,造型、花紋與《蟲經》已大有出入。當因摹者隨手描繪所致。故類此圖像只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材料,而無法知道其真實面貌。李譜還有所謂"宋內府鑲嵌八寶盆"、"元至德盆"、"永樂盆",未言所據,來源不明。這些圖的價值,比該書《盆考》述及的各盆也高不了多少,它們的可靠性要待發現實物才知道,現在只能姑妄聽之而已。本人認為談蛐蛐罐不能離開實物,否則終有虛無縹緲之感。本文所及品色不多,去詳盡尚遠,但都是我曾藏或曾見之物。不尚空談,當蒙讀者許可。
養家都知,蟋蟀盆有南北之分,其主要區別在南盆腔壁薄而北盆腔壁厚,這是南暖北寒地氣候決定的。我所見的最早實物為明宣德時所制,乃腔壁較厚有高浮雕花紋的北式盆。這是因為自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國都北遷後,宣宗朱瞻基養蟋蟀已在北京的原故。罐高十一釐米,徑十四點五釐米,桐華先生舊藏,現在天津黃紹斌先生處。蓋面中心雕兩獅想向,爪護繡球,球上陰刻萬勝錦紋,頗似明雕漆器上所見。左右飄絲絛。空隙處雕花葉。中心外一周匝浮雕六出花紋,即常見於古建築門窗者。在高起的蓋邊雕香草紋。罐腔上下有花邊兩道,中部一面雕太獅少獅,俯仰嬉戲,側有繡球,絛帶飛揚。對面亦雕獅紋,姿態略有變化。此外滿布花卉山石。罐底光素,中心長方雙線外框,中為陽文"大明宣德年造"六字楷書款,於宣德青花瓷器、剔紅漆器上所見,筆意全同。故可信為宣德御物。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龍紋罐,蓋內篆紋戳記"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罐底龍紋圖記內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見石志廉《蟋蟀罐中的幾件珍品》,《燕都》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曾目見,戳記文字及年款式樣均非明初所能有,乃妄人偽造。
我因久居北京,對南方盆罐一無所知。北方名盆,高中讀書時開始購求,迨肄業研究院,因不再養蛐蛐而終止,前後不足十年,有關知識見聞,於幾位秋蟲老宿相比,自然相去遠甚。
秋蟲老宿,近年蒙告知盆罐知識者有李桐華、黃振風兩先生。桐華先生謝世已數載,振風先生則健在,惟十年浩劫,所藏名盆已多成瓦礫矣。
北京盆罐為養家所重者有兩類,亦可稱之為兩大系列,即"萬裡張"與"趙子玉"。萬裡張鹹知制於明代,底平無足,即所謂"刀切底"。蓋內有款識,蓋、罐騎縫有戳記。戳記或為筆管,或為"同"字,或近似"菊"字而難確認。澄泥比趙子玉略粗,故質地堅密不及,術語稱之曰"糠"。正因其糠,用作養盆,實勝過子玉,其帶皮子有包漿亮者尤佳。同為萬裡張,蓋內款識不同,至少有八種,再加淨面無紋者則就有九種,此非深於此道者不能言。桐華先生愛萬裡張勝於子玉,故知之獨詳。我歷年收得四種,再加桐華先生所藏,盡得寓目,並拍攝照片,墨拓款識,故大體齊備。以下為明萬裡張各盆款記:明萬裡張蓋內款"萬裡張造"(盆直徑13釐米)、明白山(萬裡張)罐底款(盆直徑11.9釐米)、永戰三秋(萬裡張)罐底款(盆直徑12.2釐米)、永站三秋(萬裡張)罐底款(盆直徑12.9釐米)、怡情雅玩(萬裡張)罐底款(盆直徑12.6釐米)、春遊秋樂(萬裡張)罐底款(盆直徑11.9釐米)。
趙子玉罐素有十三種之說。鄧文如師《骨董瑣記》卷六記石虎胡同蒙藏學校內掘出蟋蟀盆,屬於趙子玉系統者有:淡園主人、恭信主人之盆、古燕趙子玉造、敬齋主人之盆、韻亭主人之盆等五種,不及十三種之半。清末拙園老人《蟲魚雅集》《選盆》一條所記十三種為:白泥、紫泥、藕合盆、倭瓜瓤、泥金罐、瓜皮綠、鱔魚青、黑花、淡園、大小恭信、全福永勝、樂在其中。《雅集》所述相蟲、養蟲經驗多於蟲傭、蟲販吻合,此說似亦為彼等所樂道。桐華先生以為其不能令人信服處在前九種即以不同顏色定品種,何以最後又將四種不同款識之盆附人。一似列舉顏色難足其數,不得不另加四種,湊滿十三。故子玉十三種應以不同款識者為限,分列如下:一、"古燕趙子玉造",桐華先生特別指出此六字款如末一字為"制"而非"造",皆偽,屢驗不爽。"都人子玉"則真者末一字為"制"而非"造";二、淡園主人;三、都人趙子玉制;四、恭信主人盆(大恭信);五、恭信主人之盆(小恭信);六、敬齋主人之盆(大敬齋)二號盆;七、敬齋主人之盆(小敬齋)三號盆;八、韻亭主人盆;九、閒齋清玩;十、大清康熙年制;十一、樂在其中;十二、全福永勝;十三、淨面趙子玉,光素無款識。
黃振風先生則別有說,認為趙子玉不僅有十三種,且另外還有"定製八種",亦即趙子臣所謂"特製八種",而"大清康熙年制"因非子玉所造,故不與焉。"八種"並經振風編成口訣,以便記憶:全福永勝戰三秋,淡園韻亭自古留,敬閒二齋雙恭信,樂在其中第一流。"八種"之戳記分別印在蓋背面及足內。其款識及戳記外框形式如左:一、"全福永勝",蓋背面橫長圓外框,一名"枕頭戳",四字自右而左平列。足內長方形外框,"古燕趙子玉造",兩行,行三字。二、"永戰三秋",四瓣柿蒂式外框,每瓣一字,"永"在上,"戰"在右,"三"在左,"秋"在下。三、"淡園主人",方形外框,兩行,行兩字。四、"韻亭主人盆趙子玉制",大方形外框,三行,行三字。五、"敬齋主人之盆",窄長方形外框,天津稱之曰"韮菜扁戳",一行六字。六、"閒齋清玩",方形外框,兩行,行二字。七、"恭信主人盆趙子玉制",大方形外框,三行,行三字。此為"大恭信"。"恭信主人之盆",窄長方形外框,一行六字。此為"小恭信"。大小恭信以一種計。八、"樂在其中",蓋背面方形外框,兩行,行二字。足底內"都人趙子玉制",長方形外框,兩行,行三字。此罐比以上七種更為名貴,故曰"第一流"。
以上惟"淡園主人"及"小恭信"為三號罐,餘均為二號罐。又唯有"敬齋"及"樂在其中"兩種足底外緣做出凹入之委角線,名曰"退線",餘六種無之。
振風先生背誦子玉十三種之口訣為:瓜皮豆綠倭瓜瓤,桃花凍紅鱔青黃,黑白耦合泥金盆,淨面都人足深長。"十三種"中淨面光素無款識。都人子玉款識為"都人趙子玉制",長方形外框,兩行,行三字。其餘十一種款式均為"古燕趙子玉造",長方形外框,兩行,行三字。振風同意桐華先生之說,"古燕趙子玉造"款式凡末字為"制"而非"造"者,皆偽。並指出"古"字一橫下,或有一絲兩端下彎之線,或無之,二者皆真。有彎線者乃戳記使用即久,出現裂紋之故。據此推測,戳記當用水牛角刻成。
一、瓜皮綠;二、豆瓣綠;三、倭瓜瓤,其色易於鱔魚黃混淆,分別在倭瓜瓤蓋面平坦,而鱔魚黃蓋面微微隆起,亦曰"饅頭頂";四、桃花凍,其色紅於藕合盆;五、鱔魚青;六、鱔魚黃;七、黑花;八、白泥;九、藕合盆,其色接近淺紫,十三中惟此底足有退線;十、泥金盆,罐上有大金星及金片,如潵金箋紙;十一、淨面;十二、都人趙子玉制,蓋與足底款識相同,凡末字作"造"而非"制"者皆偽;十三、深足子玉,罐底陷入足內較深。
黃振風先生與拙園老人之說,可謂大同小異,故似出同源。其所以被稱為"十三種",除確知為趙子玉所造外,皆無定製者款識,於"定製八種"之區別即在此。黃先生既能言之甚詳,且謂"八種"、"十三種"曾與趙子臣商榷印證,可謂全同。不言而喻,桐華先生之說與子臣大不相同。
桐華、振風兩先生之蟲具知識,筆者均甚心折,而子臣既出蟲販世家,更一生經營蟲具,見多識廣,又非養蟲家所能及,故其經驗閱歷,尤為值得重視。筆者自愧養蟲資歷不深,名罐所藏有限,且有未經寓目者,因而不能判斷以上諸說究以何為可信,只有一一錄而存之,以備進一步之探索及高明博雅之指教。惟究其始,趙子玉當年造盆,不可能先定品種"八"與"十三"之數,並以此為準,不復增減,其理易明。後人據傳世所有,代為落列排比,始創"八種"、"十三種"之說,此殆(音帶)事物之規律。若然,則各家自不妨據一己之見而各有其說。各說亦自可並存而不必強求其一致矣。
趙子玉罐雖名色紛繁,然簡而言之,又有共同之特徵,即澄泥極細,表面潤滑如處子肌膚,有包漿亮,向日映之,仿佛呈綢緞之光而絕無由雜質之反射,出現織細之閃光小點。稜角挺拔,製作精工,蓋腔相扣,嚴絲合縫,行家勿庸過目,手指撫摸已知其真偽。仿製者代有其人,甚至有在古字一橫下加彎者,矜持拘謹,不難分辨。民國時大關雖竭力追摹,外形差似而泥質遠遜。
萬裡張及趙子玉均有特小盆罐,或稱之為"五號",超出常規,遂成珍異。某家有一對,何人藏四具,屈指可數,為養家所樂道。實物如桐華先生之小萬裡張,四具一堂,裝入提匣,專供前秋、中秋上局使用。小子玉則有鄧西忠舊藏一對"樂在其中",直徑不到十釐米蓋背面款識為"樂在其中"足底內為"都人趙子玉制"堪稱絕品。可能為王府公主或內眷定製者。填土雖賤,卻珍逾球璧。
其他名罐如"瓦中玉土精盆",雕鏤蝴蝶而填以色泥,故又曰"蝴蝶盆"。"南樓雅玩"盆,主人即《蟲魚雅集》述及曾養名蟲"蜈蚣紫",咬遍京華無敵手,死後葬於園中紆環軒土山上,並為建蟲王廟之南樓老人。此盆並非用澄泥輪旋成形,而是取御用金磚斧砍刀削,砥礪打磨而成。四字款識亦非木戳按印而是刃鑿剔刻出陽文文字。所耗人力物力,超過泥填窯燒,何止千倍!其他私家制罐,款識繁多,道光時"含方園制"盆乃其佼佼者。用泥之細不亞於子玉,款識亦樸雅可喜。
一般養盆以有趙子玉為款者為多,戳記文字式樣,不勝枚舉。其他款識也難講述,大小造型,狀態不一,因不甚被人重視,故更缺乏記載可稽。
過籠,北京又稱"串兒",謂蛐蛐可經兩孔串來串去。名貴的過籠同樣分萬裡張、趙子玉兩個系列。
萬裡張過籠輪廓柔和,造型矮扁,花紋不甚精細,不打戳記而代之以在蓋背面按印指紋。下舉二例:一、萬裡張菊花紐(亦有稱葵花紐)過籠,除紐外全身光素,有大小兩種。二、萬裡張五福捧壽過籠,紐為高起的圓壽字,四周五福圍簇。
趙子玉過籠稜角快利,立牆較高,花紋精細,不加款識。常見蓋內印有葉形戳記中有趙子玉三字者皆是贗品。下舉真者數例:一、趙子玉單棗花、雙棗花過籠,亦有稱之為桂花者,除紐外全部光素。造型大小有別,小者又名"方寸",宜用於晚秋較小的盆中。又有扇面式的,月牙形水槽貼著擺放,可為盆內留出較大空間。二、趙子玉五福捧壽過籠,與萬裡張相似而花紋較繁,將光紋改為紋地。於此亦可見前後的淵源關係。如過籠正面立牆有刀割花紋,則名曰"五福捧壽拉花"。"拉"北京方言刀刻之意。三、趙子玉鸚鵡壽桃過籠,壽桃作紐,兩側各有展翅鸚鵡。亦"鸚鵡偷桃"。如立牆有刀刻花紋,名為"鸚鵡壽桃拉花"。
所謂舊串,和舊養盆一樣,花色繁多。其佳者為"含芳園制"。蓋上印有菊蝶、古老錢、蟠龍、花卉等花紋者以及紅泥、黑花等又遜一籌。
《蟲魚雅集》講到:"水槽亦有真偽。至高者曰藍寶文魚,有沙底,有瓷底。次則梅峰、怡情、宜春、太極、蜘蛛槽、螃蟹槽、春茂軒,不能盡述。"怡情朱色勾蓮於嘉、道時。春茂軒各式乃太監小德張為慈禧定燒,出光緒景德鎮窯。昔年筆者一應俱全,且有德化白瓷、宜興紫砂以及碧玉、白玉、瑪瑙者。十年浩劫,散失殆盡矣。
上局用具還有淨水瓶,即大口的玻璃瓶。或用清代舶來品盛洋菸的"十三太保"瓶,因每匣裝十三瓶而得名。磨光玻璃有金色花紋,十分絢麗。其用途是內盛淨水及水藻一莖。蛐蛐勝後,傾水略刷其盆,掐水藻一小段放盆內,供其滋潤牙簾。
此外還有放在每一個罐上的"水牌"。扁方形,抹去左右上角。考究的為象牙制,次為骨或瓷。正面寫蟲名、買的日期、產地及重量。背面為每次戰鬥記錄、包括日期、重量、戰勝某字某蟲等。它分明是為蛐蛐建立的檔案。北京的規矩,非經同意不得翻看別人的水牌。
其他用具如竹夾子、蔴刷子、竹製食抹等均為消耗品,從略。惟深秋搭曬所用竹簾,分粗細三等。極細者真如蝦須,製作極精,今亦成為文物矣。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