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在美國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如期上演。本屆搞笑諾貝爾獎共頒發給了來自10個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並按照慣例邀請了包括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在內的5位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給他們頒獎。
搞笑諾貝爾獎誕生於1991年,至今已經是第22屆,作為對諾貝爾獎的搞笑模仿,主要獎勵那些「不同尋常」或者「細碎」的科研成果和「乍看起來讓人發笑但隨後發人深省」的研究工作。而且,每一屆的頒獎也都會邀請那些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作為頒獎嘉賓,因此它總會獲得足夠的關注。
另外,該獎項選擇的獲獎研究也通常都非常好玩,比如這一屆中的「人在左傾時看艾菲爾鐵塔會更小、馬尾辮為什麼只能左右搖擺而不能上下晃動、端咖啡走路如何不灑出來」等獲獎研究,讓人們感到原來科學也可以很好玩、很生活,它並不總是嚴肅刻板正襟危坐,也並非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很多科學領域中最新的研究和發現,其實就體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
實際上,搞笑諾貝爾獎並非僅僅是為了搞笑,它的許多發現和成果,雖然看起來會很好玩,但往往也會引起人們的深思。
對此,科普作家方舟子說:「做研究的人未必是為了搞笑而去做,它或許不如那些正兒八經的、大的科學課題重要,但它卻能給更多人以啟發。」
瑣碎得有趣
北京晨報:搞笑諾貝爾獎總是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據您所了解的這個獎是怎麼樣的呢?
方舟子:在最開始,這個獎的搞笑成分確實很重,甚至經常會諷刺那些偽科學的研究,比如有一次得獎的一本叫做《眾神之車》的書,內容是關於各種外星人的發現和研究,其實就是在諷刺這本書。但是到後來,這個獎開始更多地頒給那些嚴肅的能夠成立的科學研究,只不過是這些研究的內容會讓人覺得有趣、好玩、甚至匪夷所思而已。所以得獎的人也不會因此惱怒,大多數人都會去領獎。中國有一年也曾經得過一次這個獎。
北京晨報:這個獎是如何運作的?什麼樣的研究可以獲獎呢?
方舟子:其實做研究的人未必是以搞笑為動機,現在得獎的很多研究原本都是很嚴肅的,只是研究的方向比較好玩而已。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各種研究雜誌上,從而被評獎人挖掘出來,它們原本可能很不起眼,影響的範圍也不大,普通人通常是在頒獎以後才知道這些研究。
方舟子:搞笑背後的科學素養
搞笑諾貝爾獎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和媒體所重視,其原因並非它的娛樂性,而是它將娛樂和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讓人們知道,科學並非只是關在研究所裡的東西,也並非少數人的領域,它可能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這也是它所引發的思考之一。
相對於那些高深的理論,尖端的研究,以轉化為生產力,甚至是改變生產方式為目的的科學成果,搞笑諾貝爾則表現出科學的另外一個支流,讓人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很多人之所以把科學想像得高深、遙遠,甚至很多科學研究者本身都是如此,其實是缺少科學的傳統、素養和頭腦所致,所以才難以發現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科學道理。其實科學並不高遠,它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
科學不能沒有調料
北京晨報:搞笑諾貝爾獎評選活動所獎勵的成果,很多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卻又很好玩。對此,您怎麼看這種現象的?
方舟子:如果從影響力說,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更多是讓人笑一笑,覺得好玩,也會讓人們因此而深思。很多時候,它帶給人們的不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享受科學研究的成果,而是給我們一種啟發。許多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有它的科學原理,研究這些東西會非常瑣碎,比如有一個得獎的研究是「吐司掉地時,總是塗醬的一面朝地」,這本是一句諺語,但是有人通過研究發現,塗醬一面掉地的概率確實比較大。再比如另外一個得獎的研究「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蕩」,對於人類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有借鑑價值的研究。
北京晨報:這是否意味著科學和普通人的生活其實非常近呢?
方舟子:其實主流的科學研究,普通人還是比較陌生的,這和科學研究專業化程度加深等有關,比如諾貝爾獎,所涉及的研究仍舊是比較高深的,或者是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的成果,這樣主流發展方向各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另一面,科學不能只有主流而沒有支流,不能因為對大的問題的研究,就排斥那些和生活結合很緊密的、又好玩又瑣碎的研究,這是不對的。比如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它就好像是調料,雖然可能不是主料,但無疑是不能缺少的。
科學的動力是好奇
北京晨報:這些搞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為什麼他們能夠發現這麼多其他人難以發覺的科學成果呢?
方舟子: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往往不是為了改變生活、改變生產方式等,它最初反映的是人的好奇心,這非常重要,國外許多科研人員從事這個工作,正是因為覺得它很好玩,是出於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界奧秘的興趣,想弄明白背後真正的原理。這種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正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一個人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中間會有科學道理,他就會去想、去研究、去想方設法搞明白,儘管這個研究未必實用,未必會帶來經濟利益,甚至也未必重要,但它體現的是人最基本的求知慾望,滿足好奇的欲望。
北京晨報:我們似乎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甚至會為這些新奇、搞笑的研究而震驚,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呢?
方舟子:首先,我們的科研目前還處於模仿階段,人家做什麼我們也跟著做什麼,沒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原創性。其二,我們的科研很多時候注重於功利的效果,只做那些有價值的研究,沒有價值的則不願關注,因此觀念也很難拓寬,更加難以發現隱藏在平常生活中的科學原理。
科學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北京晨報:我們很多人通常會覺得科學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數人的專利,和普通人毫無關係,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印象呢?
方舟子:其實不僅是常人,包括我們的許多科研人員也有這樣的觀念。怎麼樣很細心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原理?一般人不會想這個,科研人員也不會,不少科研人員,其實是把科研當做一種賺錢謀生的職業,和生活毫無關係,這反映的,是科學傳統、科學素養的不足,很難以科學的頭腦去看待生活。因此,會覺得只有在研究所裡的那些正兒八經的研究,才是科學研究,對生活中的科學少有發現。
北京晨報:為什麼會這樣呢?
方舟子:一個是因為我們缺少科學的傳統。即便是引入科學觀念、科學知識已經很多年,但是傳統的思維方式仍舊在影響著人們。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教育也存在問題,即便是數理化這些科學知識的教育,也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局限於課本之中。把書本和生活分得很開,很少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得他們很少會用科學的目光去觀察世界。
北京晨報:難道我們的科研人員也缺乏科學的素養和頭腦嗎?
方舟子:科研人員也有同樣的問題,一個是因為教育,另外一個也和目前我們整體的科研體制有關。
在我們的科研領域中,並不鼓勵類似搞笑諾貝爾這樣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方向是實用的、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課題。而且,很多研究的項目都是科研機構官方所劃定的,因此也決定了科研經費的走向,甚至直接影響著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沒有經費的研究是不會去做的。
實際上在國外,這種搞笑項目的研究也同樣難以獲得經費,但他們依然會去做,而且其實也並不花費多少經費。這其實反映的正是我們當前科研的功利化傾向。
把科學家變成常人
北京晨報: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反映了什麼?
方舟子:它除了讓人們笑一笑,覺得好玩之餘還能帶來一點兒思考之外,同時也是科學觀念,科學素養的一種體現。
北京晨報:那怎樣培養國人的科學素養呢?
方舟子:科學素養要從小培養,在教育之初就要開始。有人說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因為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望。從某種角度來說,真正的科學家,總是保持著這種童真和好奇,因此他們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深入。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並不是在培養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恰恰相反是在磨滅和打壓,如果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再也沒有了,對所有的未知都習以為常了,那怎麼可能去主動尋找答案呢?
此外,當前的科研領域也應該有所改變,雖然主流仍舊是研究那些重要的、有用的課題,但是對於主流之外的支流,也不應該排斥和輕視。其實所謂搞笑諾貝爾獎,是一個功到自然成的事情,並不是說有人專門去研究這些東西,而是當人們具備了良好的科學素養、習慣於用科學的頭腦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時候,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會被發現。
晨報記者 周懷宗
2012年搞笑諾貝爾獎榜單
心理學獎:身體靠左側傾看艾菲爾鐵塔更小
和平獎:把老舊彈藥變成鑽石
物理學獎:馬尾辮為什麼左右晃?
流體力學獎:端咖啡走路如何不灑?
解剖學獎:黑猩猩看屁股識同伴
醫學獎:防止做腸鏡時被「爆腸」
聲學獎:一把令你瞬間沉默的槍
神經科學獎:死三文魚身上找到腦信號
化學獎:瑞典居民毛髮會變綠?
文學獎:一份美國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