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確認了世界範圍內魚類生物量顯著高於或者低於預期值的珊瑚礁。這些發現得益於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和社會經濟學因素的新的跨學科方法,其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決全球珊瑚礁退化問題。
-
拯救退化珊瑚礁的秘方:多引入魚類
對於重度或者輕度捕撈的珊瑚而言,這一方法要求了解哪些魚類可以捕撈,可以捕撈的數量以及哪些魚類不應該捕撈。研究作者評估了全世界800多個珊瑚礁裡的魚類生物量和功能群體,並利用它們來估計輕度捕撈和重度捕撈的珊瑚礁的恢復時期。科學家們推測維持和修復魚類數量以及魚類提供的生態功能將可以增加珊瑚礁面對大規模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時的生態恢復力。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澳洲發現全球最老的珊瑚礁魚
深海暗藏巨大未知,讓不少冒險者心弛神往,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AIMS)在最新一項任務中發現了一條81歲的深海巨魚,遠超過原紀錄保持者將近20歲,成為全球最老的珊瑚礁魚。
-
英媒:石油汙染可致珊瑚礁魚類「醉酒」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說,如果珊瑚礁魚類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域中遊動,它們更可能採取冒險行為,且無法識別掠食者。這項研究把重點放在幼年珊瑚礁魚類上。在這個階段,珊瑚礁魚類格外脆弱。科學家們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6種魚。來自澳大利亞、挪威和美國的科學家說,該研究中使用的石油濃度反映了「世界範圍內很多工業化地區受汙染的海岸線的情況」。科學家們說,生活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水中似乎會「損害幼魚成功定居和生存所需的高級認知加工和行為能力」。
-
3D列印的珊瑚礁「宿舍」或能為魚類的生存提供庇護
據外媒CNET報導,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珊瑚礁系統遭受毀滅性的白化破壞,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保存重要的海洋特徵以及拯救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德拉瓦大學周二發布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帶來一些希望:一些魚類很樂意在3D列印的珊瑚礁中穿梭,就像在真實環境的珊瑚礁中一樣。
-
【環保】常見珊瑚礁和珊瑚礁魚類的識別
聲明:以下資料根據廣東徐聞海洋保護區珊瑚專家廖寶林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蜂巢珊瑚科(Faviidae)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研究人員說,此前研究認為熱帶淺水區魚類最長壽命約為60歲,而最新研究表明,至少兩個熱帶魚物種有個體已經或正在進入「耄耋之年」,甚至可能活得更久。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說,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區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這裡擁有605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76%。全球另一海洋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區域是加勒比海,那裡的珊瑚種類僅佔全球的8%。珊瑚礁大三角還擁有2228種珊瑚礁魚類,佔全球珊瑚礁魚類總數的37%,其中8%為特有。
-
Jack Randall · 珊瑚礁魚類探索簡史
"Jack" Randall 1924–2020)被譽為現代海洋魚類學之父,他的一生一共命名了超過830種魚類,他於4月26日(星期日)在火奴魯魯去世,享年95歲。本文摘自史考特·麥可(Scott W. Michael)《珊瑚礁魚類》第1卷的序言。蘭德爾博士在1998年撰寫本文時,他是檀香山主教博物館的高級魚類學家,夏威夷大學動物學研究生院的成員,美國魚類生物學家學會特聘研究員和爬蟲學家。
-
在泰國普吉島珊瑚礁捕殺保護魚類,2中國男子被逮捕
據各大泰媒報導,兩名中國男子在普吉島Nui Bay的珊瑚礁中捕殺「鸚哥魚」被捕,該魚屬泰國保護動物。他想對所有人包括遊客說:「在珊瑚礁裡捕獵美麗的魚,除了非法之外,還破壞生態系統。不要以為只殺了區區幾條魚不會破壞生態系統或令它失去平衡,這種自私的想法已經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無數的破壞。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維持生態平衡的方法並為此而不斷努力。人類擅長於打獵,但也要保持動物的可持續性,直到子子孫孫都能使用。
-
海底綠洲——珊瑚礁--中國數字科技館
我國熱帶海域遼闊,珊瑚礁分布較廣,其中造礁珊瑚的種類也不少。珊瑚在我國南海諸島、海南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廣東和廣西沿岸均能見到。其中,環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岸礁主要分布在海南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和廣東、廣西沿岸。 臺灣地區造礁珊瑚種類遠多於其他地區,這與該地區長期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影響有關。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石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形成珊瑚礁,而多數軟珊瑚則不能。造礁珊瑚適宜生長溫度在20-30度之間,18度以下的低溫和30度以上的高溫對於絕大多數珊瑚來說都是不利的環境,會引起珊瑚白化或死亡。從全球水溫的分布來看,造礁珊瑚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度之間的海域,並且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生長最為繁盛。
-
人工珊瑚礁盤下石斑魚出沒
【深圳商報訊】(記者 張妍)「它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魚類,相當於哺乳動物中的老虎、鳥類中的鷹。」昨日,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客座教授王炳告訴記者,日前開展的「深圳東部珊瑚調查」中,首次發現很多石斑魚,說明深圳東部海域生態正在恢復中。 據了解,歷時兩年的「深圳東部珊瑚調查」是深圳首次對珊瑚家底進行摸查,最終調查結果將於明年秋季公布。
-
辛巴達號潛艇——擁有五顏六色的珊瑚礁遊弋著珍稀的豐富魚類
但是這看似平靜的海平面之下,卻擁有五顏六色的珊瑚礁,遊弋著珍稀的豐富魚類。紅海也由此而聞名世界,吸引著全球的旅遊者前來觀光,更被公認為是潛水愛好者的天堂。但如果你不諳水性,卻又想一睹紅海的豐富海底景觀,那就搭乘紅海特色的「辛巴達號」潛艇(Sindbad Submarine),在海底遨遊2個小時吧,絕對是新奇的體驗。
-
珊瑚礁會發出「聲音」,吸引魚類來安家,有時還會驅趕海魚
當海水從珊瑚礁流過時,便會發出聲音,這種聲音比較微弱,聽起來像是早餐麥片撞擊牛奶時發出的喀噠聲。就像風吹過孔洞發聲一樣,海水就像風一樣吹襲海底世界而發出聲音。而珊瑚礁發出的聲音有其特別的特色,也對海洋生物有重要的影響。熱帶魚在珊瑚礁上。我們知道珊瑚礁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家園,當珊瑚礁發出聲音時,那麼那些棲息在珊瑚礁的小魚們便能識別自己的棲息地。
-
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或可忽略不計
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一份為期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的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關鍵行為的影響或可忽略不計。該結果來自一項評估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的多年多物種研究,對過去多年的結論提出了顛覆性挑戰。